第26章 明代遊記(2)(2 / 3)

下磴,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⑧,上置井床轆轤,懸汲河。憑欄檻,涼風飄灑⑨,若列禦寇馭氣在空中立也。複自水樓北道,出宮後百餘步,至右穀,下視窈然。東距山,西臨河。穀南北涯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蹐步以渡。穀北二百步有小祠,扁⑩曰“後土”。北山陡起,下與河際;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氣陰陰,雖甚暑,不知煩燠;但淒神寒肌,不可久處。複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曆石梯上。東南山腹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眺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並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遊者楊景瑞也。

【注釋】

①橫出天漢:直插雲霄。

②可:大約。

③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出在河中間。

④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築。木,此用作動詞。

⑤走霧:霧流動很快。走,跑動。

⑥闔:關閉。晦:昏暗。

⑦太華:華山,五嶽之一。

⑧樓心穴板:在樓板中間打一個洞。穴,此作動詞用,打洞的意思。

⑨飄灑:吹拂。

⑩扁:同“匾”。

?臨流:麵對河流。

【賞析】

本文以作者遊覽行跡為序,在描繪龍門山壯麗景色的同時,又懷著崇敬的感情頌揚夏禹疏通河道的功績,使全文充溢著一種敬畏讚歎的深情豪氣,具有見賢思齊、奮發有為的感染力量。寫景能抓住外觀特征,突現其內在神情,如明德宮以鬆見剛毅性格,臨思閣以高瞻遠矚見遠大情懷,汲水樓以巧奪天工稱奇,石龕則以懸石天姿多異。加之多用比喻和排比修辭手法,更把景物描繪得窮形盡相,淋漓盡致。文章略中有詳,重點突出,類似特寫,各具特色;辭藻豐富,色彩斑斕,句式變化多樣,錯落有致。

遊點蒼山記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四川成都人。武宗正德六年(1511)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即位後因故被廷杖革職,謫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省保山市一帶),長期過著流放生活。後回到家鄉,病死。明末追諡“憲”。他是明代著名學者,他學識廣博,遊曆名勝古跡,考察風土人情,一生著述繁富,尤致力於詩文、藝術、地理等方麵的著術。有《陶情樂府》、《丹給總錄》、《升庵集》等。

【原文】

自餘為僇謬人,所曆道途,萬有餘裏,齊、魯、楚、越之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遊。已乃泛洞庭,逾衡、廬,出夜郎,道碧雞而西也。其餘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及至楪榆之境,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尾關,且行且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餘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嚐見山水,而見自今始。

嘉靖庚寅,約同中溪李公為點蒼①之遊。二月辛酉,自龍尾關窺天生橋,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兩山千仞,中虛一峽,如排闥然。落月中懸,其時天在地底。中溪與予各賦一詩。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下山乘舟至海門閣小飲。壬戌,複行入關,由混混亭而升覺真庵,北折入穀口,觀寶林寺山茶。因叩圓海寺,瀹茗煮泉,坐於萬鬆之陰。已乃拄杖下北澗,渡石關,至鶴頂寺,鬆林蔭軒,洱波在席,相與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有鴛鴦群浴。今則網罟大密,此景時有時無,不常然也。”曰:“但觀於湧金流采,已自勝耳。”

癸亥,北循山阪,至金相寺廢址,有唐碑,為高僧講經處。盤山腳而西,至鬆蘿崖,石洞幽勝,相與酌酒賦詩。暮投感通寺樓,篝燈夜坐,聞寺僧誦等字。中溪曰:“六書②中轉注實非‘考老’,而宋人妄擬。後世學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無述,願公任之。”予遂操筆書轉注之例約千餘字,彙成一編。中溪題其額曰“寫韻樓”。寓此凡二旬日而去。茲寺有高皇詩十八章,鐫碑山門院,凡三十六。今存僅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