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方細聽溪聲落平田,而舟人已指點東山在數行鬆樹間。散發披襟,尋謝公,見晉朝兩石將軍,高約一丈五,一神氣安閑,一威武作色,須眉如戟,各執長劍,各披虎甲,腰玉環,一劍作龍形,一劍作鍾形,臂結束,帽下皆懸一帶束緊,玉環之上,更有一束。寺僧雲:“常走入村間,今半身在泥草中。”餘盡搜而得之。初入嶺,奇鬆十樹,有二大石,正襟危坐,鬆枝倒舞,懸百尺而下垂田畝,聞環佩音。一鬆折躬而上,最奇峭。先是,風倒一枝,枝猶在下。去年雪壓一枝,枝在上,作蟠舞勢,更可惋痛。此為小石門雲。累累而坐者,西眺峰巒,八鬆蟠臥,則大石門。國慶戒碑立其上,稍上為洗屐②池。池彎月形,四環一澗,池中勺水,經旱不竭。餘自天台來,無日不著屐,茲遊獨晴,又晚霽。自此為薔薇洞、更衣亭、荷花池亭。池塘尚有茭草,而路旁無洞。聞當年四麵惟薔薇花,結為洞,挾妓遊此,故雲。洞前後五鬆,一鬆倒垂勢直,從西眺望,狀若交頸洞口。摸索五幹,其上獨瘦舞腰肢,疑美人影落。再上為龍牙石者二,左牙尤逼肖。上頂一小塔,亦晉朝物。小橋聽澗聲暗度,一鬆和之。殿前老梅一枝,山徑漸深,湖如片鏡。
抵僧房,行二裏,無一人。遙望僧房,樓上閑看山頭,以手招之而出,為太虛上人。登其樓,見樓右之巔,有屋三楹,太傅祠也。文靖中,康樂公左,襲封康樂公右,皆長髯,風吹須動。聞有百鳥圖,以穀擲之,僅存其粃。又有嗣封公浴圖,赤身裸立,修髯過腹,惜乎不見。舊有古鍾,鍾毀,鑄為邑塔頂。惟殿後高崗,晉永平元年僧法蘭書“棋墅”一字,可珍。若“東眺”、“西眺”二碑隸字,不知何人所書,筆亦奇古。餘拜太傅公墓,上西眺崇崗,見戚家山、王家渭山,坐於江麵。山一從嵊,一從上虞;一從董浦、湯浦,一從蒿壩。為琵琶州,水港環流,結成琵琶之形,而水方沒澗,隱於泥,其聲靜悄可聽。太傅自山頂騎馬巡山,路皆平曠,曰調馬路。餘自尋大石門而下,浮上東眺,見鴉尖山下有靈芝湖。遊人皆自西眺止,餘在山巔,正觀落照。舟移數十步,觀泗州州亭,坐指石崇岩中,而一石雄踞臨江,即眺石也。行廿裏,瞻顧不絕,抵上浦。人家雜紅霧中,落照餘霞數道。十裏,遊仙,又十裏,即蒿壩雲。橋壁五裏,壁有夜光,見壁下持燈者。月照帆影,波容零碎。至東關過舟,留一隙觀樹。
【注釋】
①上虞、龍珠山:皆山名。
②屐:一種登山的木鞋。
【賞析】
這是一篇以描寫景物見長的山水遊記。
作者在一種恬淡寧靜的心境下,暢遊曹娥江的上遊剡溪,盡情欣賞這裏的山水風光,或泛舟觀景,或登山攬勝,於水中見山,在山上見水,無一處不見其瑰麗,使人不由得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文章開頭就說出“入畫則摩詰,入詩則青蓮”的總體感受,然後順著自己的遊蹤,逐一展現出剡溪山水的長幅畫卷。他用審美的眼光,恬淡的心情和冷雋的筆調,對每一處勝景進行工筆細描,賦予它們如詩如畫的意境之美,令人讀後心馳神往。作者在描山繪水的同時,常常穿插進東晉時赫赫有名的謝氏家族中文人武將留下的遺蹤古跡,突出了剡溪山水的曆史文化特色。
作者在描山繪水時,十分講究語言運用的技巧。文筆簡練,形象生動,有時僅用寥寥數語,甚至隻用幾個字,便勾畫出景物的特色,創造出耐人把玩的意境。這種極富於表現力的文字,把剡溪的山山水水描寫得充滿靈性,足以引人入勝。
遊黃果樹瀑布記
【作者簡介】
徐弘祖(1587~1641),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旅行家和遊記作家。字振之,號霞客,後為避清乾隆帝弘曆諱,改“弘”為“宏”,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自幼刻苦好學,博覽圖經地誌,立誌從事地理考察,22歲開始出遊,直至56歲去世,“馳鶩數萬裏,躑躅三十年”,足跡遍及現在的華北、華東、華南沿海和雲南、貴州等19個省區的山山水水,最後直達中緬邊界,為我國地理學曆史上的一位偉人。逐日記下考察所得,彙成《徐霞客遊記》,描繪具體,詞句簡練,文筆生動,是一部4餘萬字的地理、文學巨著。它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山水長卷,展現了祖國雄奇瑰麗的萬裏山河。其人其書被譽為“千古奇人”、“千古奇書”。
【原文】
二十三日①,雇裋夫遵大道南行。二裏,從隴頭東望雙明②西岩,其下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從大道下複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後注於大溪。蓋是中窪壑,皆四麵山環,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裏,有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而西下,又二裏,有草坊當路,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升陟隴壑,共七裏,得聚落一塢,曰白水鋪,已為中火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