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千山①在遼陽城南六十裏,秀峰疊嶂,綿亙數百裏。東引甌脫②,南抱遼陽,嶪蓊鬱,時有佳氣,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誌徐、劉二子遊焉。
出南門,過八裏莊、石門、釣魚台。台,蓋屯戍舊址也。東北有溫泉,瑩潔可鑒。南折入山,數裏,抵祖越寺。路頗峻,稍憩於寺之禪堂,乃登萬佛閣。閣在山半,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憑欄四望,天風泠然,因宿於寺。時戊子日也。循東山,望螺峰,附太極石,入岩澗,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俯看萬佛閣,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覽。自一覽亭迤西而北,入龍泉寺。晡時,往香岩,亂溪而東,岩壑窈窕,僧房半出雲間,扶杖登之。
明晨己醜,寺僧設齋,乃行,憩大樹下。人境空寂蟯然,有遺世之想。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東而北。自龍泉至此,約二十餘裏,陡絕洿陷,懸崖怪石,後先相倚。撫孤山,瞰深壑,奇花異卉,雜然如繡。行複數裏,隍堂中開,諸山羅列,高爽清曠。視三寺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題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霽,登中峰,顧瞻京國,遠眺荒徼,山海混茫無際。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又數息,至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泉甚冽。又數息,抵仙人台,峭壁斷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粟。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環弈焉。自仙人台尋中會寺,入溪,穿石,荊棘塞路,不可杖,徑僅容雙趾。以匹布縛胸,使人從後挽之,扶藤側足,盤跚而步,危甚。劉子先之,徐子與餘相去數武,摘山花以詩贈餘。餘亦倚聲和之。趺坐石上,一老進麥餅。值饑,食之厭,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幾二十裏,因憊,坐僧房。久之,起視山岡,兩浮屠相向爭聳,乃自中會反祖越。
從者病,取道石橋,宿南村農家。回望諸峰,如在天上矣。茲山之勝,弘潤秀麗,磅礴盤結,不可殫述。使在中州,當與五嶽等。僻在東隅,高人、遊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③山水以子厚顯,予之劣陋,弗克傳其勝,姑撮其大概如此。
【注釋】
①千山:今遼寧省鞍山市東南的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
②甌脫:一作“區脫”,匈奴語,意為邊境屯守之處。
③柳州:今廣西省柳州市。
【賞析】
作者被貶戍守東北邊地,在由撫順所轉調蓋州衛的途中,順道和友人一起遊覽了千山,寫下這篇遊記。文中沒有濃烈的抒情,也沒有高深的議論,但處處流露出作者欣喜和滿足的感情;文末雖然借千山而有所寄寓,但讀來也感到純然發自作者內心,自然而真摯,於平淡中見真切,於自然中見深情,就是這篇遊記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文章在結構上,完全符合古代遊記散文的一般規律。而且,作者並不刻意追求構思的新穎,而是順乎自然地隨著自己的遊蹤對千山主要名勝一一加以介紹;他並不刻意追求手法巧妙,而是以質樸無華的文筆如實地描山繪水;他也不刻意追求文辭的華美,而是以簡煉自然的語言進行描述,通篇可以用“質樸自然”四字來概括。我們可以用質樸自然四字來概括本文的寫作風格。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勝地大多在中原地區和東南一帶;盡管作者並非名人,千山也不會因為作者此次一遊而名噪一時;但是,今天的讀者讀過本文之後,也能夠從中了解我們祖國遼闊大地河山之美,了解熱愛山水自然之美自古就是我國人民的一種高尚情趣。
遊金焦兩山記
【作者簡介】
王叔承(生卒年不詳),初名允光,字叔承,改字承父,晚年又改字子幻,自號昆侖山人,明代吳江(今江蘇省吳江市)人。大約生活在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性嗜酒,縱遊吳越山水。其詩為當時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所稱讚,也善於寫散文。有《吳越遊編》、《荔子編》、《楚遊編》、《嶽遊編》等。
【原文】
丙寅五月,同陳貞甫、範伯楨、仲昭兄弟為金山①遊。自京口渡江而西,數裏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題數十百,虛敞臨江。寺中,觀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經品為天下第一雲。又左右三四折,數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則留雲亭。亭立絕頂,所謂妙高峰也。東顧海門,南絕吳、越②,上遊北襟淮、揚③;長江自岷、夔、湘、汩湧天西來,分下山足,兩岸商舟萬計,檣立如林,江山奇勝,飄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閣,懸空俯江,大可憩望,輒倚欄觴詠。可二時許,見月出江上,輒徙酌寺門,麵石簰山地飲。山即郭璞墓,釃酒吊之,則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為夏。又漁舟明滅波際,如畫工寫意家素縑飛灑水墨也。忽憶異時同商任叔、陸伯玉遊此。今商生客死,陸生病,不果來。死生離別,覺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頭陀崖、朝陽洞、龍池,會暮夜,不及遊。水有善財石,亦曰鶻山④,分狀證之,蓋兩肖也。月下捫張清河詩碑,指識其字,議者謂張後無詩。或又誦杜少陵“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