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明代遊記(3)(1 / 3)

【注釋】

①點蒼:又名蒼山,在雲南省大理市西北,洱海之西,屬雲嶺山脈。

②六書:古人分析漢字形體構造而歸納出的六種體例。

③土人:指烏蠻族的後裔。

④垂堂:古代有“坐不垂堂”的格言,意思是不宜坐在堂簷下麵,以免屋瓦掉下來傷人,引申為人不應輕易冒險。

【賞析】

本文較為詳盡地記述了作者被放逐到雲南期間,與李中溪結伴同遊點蒼山的經過,是我國古代記述西南邊陲蒼山洱海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遊記散文。這次出遊曆時四十天,作者按照遊曆的日程來記述,文中記錄了其中八九天的情景。從事實上看,他們在山中逗留的時間很長,時遊時歇,給人以悠然自得的感受;從行文來看,作者是突出重點來記遊。李中溪是當地一位名士,在本文中,他既是作者誌同道合的友人,又是一位出色的導遊。所以,作者才得以領略到蒼山洱海這一山水名勝的總貌。作者以流暢自然的文筆描繪了這裏許多奇特美妙的景物景觀,比如龍關曉月、鴛浦夕陽、懸流百尺、睛川秧雨、洱海放舟等等,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令人心向往之。結合景物的描繪,又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遺跡和傳說的記述,把人帶進一種古遠而又神秘的境界。作者在記遊中還征引了許多曆史事實和逸聞掌故,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議論,敘述與同伴吟詩唱和、討論學問的細節,從中我們能充分領略到作者淵博的學識和學者的風度。文章的後部寫他與同伴“訂約結社,以終餘年”,反映出作者遭遇不幸,身處逆境時渴望超脫的出世思想;然而又著筆敘寫洱海漁家的悲慘境遇,隱晦地抨擊官府的苛稅與酷政,反映出他對現實社會的一點清醒的認識。

遊攝山棲霞寺記

【作者簡介】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明代太倉(今江蘇省太倉市)人。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詩文與李攀龍齊名,世稱王李,同為明代“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死後,他領導文壇二十餘年。反對當時台閣體的萎靡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文講究詞藻,晚年漸趨平淡自然。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藝苑卮言》等。

【原文】

餘將以三月朔赴留管①,而二月之廿六日抵京口②。其明日荊侍禦邀登北固山,又明日從京口陸行,且百裏,始及龍潭驛。大雨,肩輿出沒於危峰峭壁之址,與江相膠帶而行。如是者凡二十裏,雨益甚。江山之勝,顧亦奇秀,色在眉睫間,應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屨之淋漉也。抵驛,與兒子騏及張生元春小飲。呼驛宰,問以攝山道,甚難之,謂徑險而受雨則濘,可無往也。餘興發,不可遏。

質明起,遂取所問道。時曉色熹微,與霽色接,溪流暴漲,不絕聲,然所過諸嶺多童。至中凹處,忽得蒼鬆古柏之屬,是為攝山。趣馳道數百武,得寺曰棲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以傳明隱君僧紹者。隱君故棲此山,已舍宅為寺,人主賢而誌之。碑陰“棲霞”二大字,雄麗飛動,疑即唐人筆也。稍東,攝級而上曰山門,江總持一碑臥於地,拂而讀之。複前為門,四天王所托宇焉。攝級複上,傑殿新構,工可十之八,而前庭頗逼側。僧曰:“未已也,是將廣之,移四天王宇於山門麵加偉。”殿後,攝級複上,為方丈。僧供起膠餅、茵蔯。茵蔯甘,啖之至飽。飯已,與元春、兒騏,由殿後啟左竇而出,探所謂千佛岩者。

其陽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剛力士像於四周,頗巧致。此塔隋文皇所建,以藏舍利③者也。文皇遇異尼,得舍利數百顆,分樹塔以藏之,凡八十三州。所遣僧及守臣,爭侈言光怪靈異以媚上,而蔣州④其一也。蓋其時建業以蔣子文故,降從蔣雲。塔左圓池,一泉泓然滿其中,石蓮花觱沸而起,僧雛鹹資汲焉,曰品外泉。茲泉陸羽所未品也。千佛岩獨隱君子仲璋所鐫無量壽佛像可耳,觀音大士至已不逮。其他若文惠太子、豫章、竟陵王千像,皆元刂損天趣,以就人巧,使鬥拔奇峭之態,泯沒不複可跡。且所謂佛者,一而已,何千之有?

循千佛岩,沿澗而進,迤邐不可窮。時旭日漸融,草樹被之,蔥蘢罨靄有光澤;澗水受雨,爭道下迸,勢如散珠,聲若戛玉。僧雛以酒茗從,興至輒酒,足疲輒茗。已由中峰澗,至白乳泉,探蠡酌之,盡一器。乃踸踔過嶺,其直如截者,曰天開岩。中僅通一線,徑雖不甚高,而孤險齧足可畏。將自此問絕頂,而力不勝矣。其西則層疊浪嶺直下,亂石錯之,若海波萬沸,洶湧灝溔。熟視之,審其名之稱也。可二裏許,一蘭若承之,曰觀音庵,方有事於土木,其壯麗幾於寺埒。主僧某者,福德人也,言簡而精,與之小酬酢而別。還複飯方丈,兒子興未已,複呼元春登絕頂。返則日下舂矣,欲驕餘以所不及見。餘謂:“若所見,非大江耶?業已自北固、龍潭飽之矣。”二子不能對,乃就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