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名山大刹,處處有之,然不能兩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獨茲寺與濟南之靈岩,天台之國清,荊州之玉泉而已。靈岩予三十年前一遊之,忽忽若夢境耳。今者垂暮,而複與觀棲霞之勝,獨老且衰,不能守三尺蒲團地,而黽勉一出,遠愧僧紹,然猶能自為計,庶幾異日不至作總持哉!
【注釋】
①卦留管:就任地方行政長官。
②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
③舍利:梵語音譯,原指釋迦牟尼的遺體或遺骨,後也稱有德行的和尚火化後的遺骨為舍利。
④蔣州:即今南京市。
【賞析】
本文記述了作者遊覽棲霞寺的全過程。文章描敘的重點放在遊山和觀寺上麵。寫棲霞寺,不但寫了建寺的由來,寺院的建築格局,院中的石碑,還寫了與寺相聯係的舍利塔、品外泉和千佛岩。寫山,則重點寫了蔥蘢潤澤的草木,水勢壯美的澗流,中開一線的山崖以及層疊浪嶺的峰巒,形象地描繪出雨後初霽的山水景色和氣象。作者在向世人展現各處風光景色的同時,不時加入一些自己對所見事物的觀點。作者學識淵博,見解深遠,於敘事寫景中不時插以古跡由來和曆史人物的簡略介紹,而且在遊賞之中,考察寺院碑刻的書法藝術,評論千佛岩佛像的雕鑿技法,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盡管他在觀寺遊山時懷著極為濃厚的遊興,但文末抒發感慨,則表達了自己無意奉佛,不願歸隱,信守舊誌,保持節操的人生態度。全文敘述簡明有序,描寫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自然,不愧出自明代文壇領袖之手。
由玉泉至遠安記
【作者簡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室名珂雪齋、瓶隱齋,明代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神宗萬曆年間進士,曾任南京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同為“公安派”領袖人物。其文學主張反對摹擬,崇尚自然。他性喜遊覽,寫過不少遊記。有《珂雪齋集》。
【原文】
山中春已深,天氣和暢,遠安①諸山之興勃勃。遂以正月癸酉,從玉泉②早發。山中野花盡開,沿途青李及棠梨花皆如雪。至一音寺,山如象王排立。過青溪,溪水碧乳沉渟,別有異氣浮於水麵。至龍女廟前,試茶。上臥雲洞,以所攜遊山帳置洞外,共坐。從洞旁攀蘿捫石,可半裏許,至海潮洞。前度來諸洞俱到,獨未至此,大略如楊惠之所塑楞伽壁也。一山皆青石,如太湖,中空多竅,扣之鏗然有聲。若剪去草萊,一一剔出,茲山勝乃不啻。惜無好事者,竟寂寂沉埋耳。
過寺至青溪鋪,見群山如破雲枕藉者,白岩寺山也。昔郭河陽畫石如雲,此山曲折回環,起伏變幻,大類遊雲生動。《述異記》載荊州青溪秀壁諸山,山洞多乳窟,則此山當名秀壁,今遂逸其名。然秀壁之名,非此一帶山不足當之。山路漸隘,從一竅入,如永巷,兩山壁立,時有泉聲。石上苔文繡蝕,如排當彝鼎。至木瓜鋪,石益奇古。過墨匣溪,極秀邃。雨漸至,覓所謂木瓜庵者,不得。複行二十餘裏,皆穿峽山。大約予生平看山,多土石間雜,無純石者,今日始見之。往在京師,曾見大李將軍棧道圖一幅,純是設色青綠山水,頗疑不徑見。今乃知所貌者,皆此等山石類也。
峽盡得沮水③,山水相依,路盡左擔④。晚渡水,宿遠安城外慶壽寺。
【注釋】
①運安:即今湖北省遠安縣。
②玉泉:即玉泉山,又名堆藍山,在今湖北省當陽縣塊西,素有“三楚名山”之譽。
③沮水:水名,在湖北境內。源出保康縣西南,在東南與漳水彙合為沮漳河,南入長江。
④左擔:即閣道。三國時魏將鄧艾伐蜀,在山上修閣道,從北向南行時隻能用左肩負物,故稱閣道為左擔。
【賞析】
這是一篇極具“動態”感的遊記作品。
本文記述作者遊曆玉泉山之後,再向遠安進發沿途所見的山水風光。文章順著作者的遊程,依托作者駐足之處,描寫所見到的各種景物,如花木、峰巒、山石、岩洞、溪水、泉流、峽穀等等。而在各種景物中,突出地描寫了山中的石。如寫青溪一帶“一山皆青石”,並突發奇想,設想若剪除雜單,剔出山石,山景定會更加美妙;寫秀壁山一帶是“純石”之山,並聯想昔日遊山,說明此次所見景致是平生第一次所見。這樣就見出了遠安諸山不同於他處的特色。作者運用生動的描寫和貼切的比喻來摹形繪色,把各處的景致繪製成一幅幅清新秀麗的山水圖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山水審美同藝術審美溝通起來,在文中常常借前人的繪畫來狀寫眼前的山水,這樣,既有助於作者描繪難狀之景,又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增添了文章的畫意。這是本文在構思和表達方麵最主要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