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明代遊記(4)(2 / 3)

遊金之明日遊焦。焦山⑤去金山下流十五裏,是日風大逆,舟人揚帆就風,橫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其半有關侯⑥祠,飯焉。去祠左折,上登佳處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飲。見山下江船亂流,僧曰:“漁鰣魚者,斤可十八錢,買而及釜,猶鮁鮁生動也。”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則亭對金山而高倍,留雲山亦大於金。金山峻絕,當津渡要衝者易;焦有田可稻麥,山根多巨奇石,如亂獸臥草中,草樹四垂,如衣女蘿衣者,固幽僻藏勝。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酹金雲。頃之,客有買鰣魚來者,果鮮活色青,鰓微開合,遂烹魚,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麵隔江石壁,不減金之長廊耳。會日暮雲垂,且雨,乃濯足江渚而去。按東漢焦光隱此,三詔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楊繼盛又大書“椒山”二字於壁,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楊所自號也,蓋焦、椒同音,或其自負。楊後竟以劾奸論死。忠臣處士,名節略等。陳子曰:“焦山亦雲椒山矣。”

【注釋】

①金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本在長江中,清末時因江沙淤積,與長江南岸相連。

②吳、越: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

③淮、揚:泛指今安徽、江蘇兩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④善財石:在金山東麵江中。善財,指觀音菩薩身邊的善財童子。鶻:一種鷹類猛禽。

⑤焦山:也作椒山、譙山、樵山,在今鎮江市東北,在長江之中,因東漢末年焦光在此隱居而得名。

⑥關侯: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受封為漢壽亭侯,故稱關侯。

【賞析】

作者和友人在分別遊覽了金山和焦山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金山是津渡要衝,山上有古今碑題數十上百,中泠泉水天下聞名;登絕頂則觀長江氣勢雄偉,江麵商船萬計。作者初登時尚覺飄然神爽,倚欄觴詠;但釃酒吊古而倍感江寒逼人,賞月懷舊而頓覺江水悠悠。在一種蕭瑟淒清的氛圍中,遊人心情沉鬱,僅隻驗證山名、捫碑誦詩而已。

作者筆下的金山,實在是一個世事紛繁之處。文章先以“遊金之明日遊焦”一語貫通,結構簡單卻很嚴密。焦山幽僻藏勝,山上榴花盛開,江中漁船亂流;田裏種稻麥,山間有奇石。遊人懷著極高的遊興,折榴佐酒,買魚暢飲,直至日暮冒雨濯足江渚而去。隨後又考據曆史,議論山名,大發忠臣處士、名節略同之感。

作者顯然是把金、焦二山對比著來寫的。他通過說明它們不同的地理位置,描繪它們不同的景致,敘述遊人不同的活動,抒寫自己不同的感受,賦予這兩座伯仲之山以不同的情境。全文文中有畫,景中有史,既寫出金、焦二山景象的不同特點,又寄托作者對曆史的和現實的感慨。

浣花溪記

【作者簡介】

鍾惺(1574~1624),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穀。胡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竟陵派創始人,時人稱其詩文為“竟陵體”。其詩文主張“幽情單緒,孤行靜寄”,提倡一種幽深孤峰的風格,但由於過度追求形式,大部分作品流於孤僻的苦澀。有《隱秀軒集》。

【原文】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裏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①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裏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彙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裏。舁夫雲通灌縣,或所雲“江從灌口來”是也。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複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