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州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鍾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②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遊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③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鍾惺記。
【注釋】
①浣花溪:一名濯錦江,又稱百花潭,流經四川成都西郊。
②磬折:磬為一種形如矩的樂器。磬折即折腰如磬,極表恭敬。
③夔:長江三峽之一的瞿塘峽,因地當川東門戶,故有此稱。
【賞析】
鍾惺是明代竟陵派的代表人物,其論文強調“幽深孤峭”的風格,追求形式上的新奇。這篇《浣花溪記》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浣花溪又名百花潭,是成都西郊名勝,這裏的溪流、綠樹,加上兩岸的風光雋秀幽莢,令人回腸蕩氣。更重要的是這裏曾是千古詩聖杜甫結廬而居的住所,也是諸多絕妙詩句的誕生地,所以秀美的自然風光中蘊含著豐裕的人文精神,這是閱讀這篇散文時首先應當意識到的。本文正是作者遊覽杜工部祠後寫的一篇遊記。
文章細膩生動地描繪了作者遊覽浣花溪杜工部祠的情況,以簡潔清秀的筆調,寫出了浣花溪所經流過的自然風景、名勝古跡的特色,在簡要地描寫了杜工部祠後,作者又大發感慨,對詩人杜甫在窮愁奔走中猶能擇勝境而居住的安詳胸懷表示讚賞。文章體現出了鍾惺創作的個性特點,“是日清晨,偶然獨往”,一路行來,幽深無人。可謂“孤行靜窮”,而後麵對“磬折喧溢”的厭煩,卻又表現的是“幽情單緒”。文章描寫細膩,曲折有致,以遊蹤為線索,結構井然。同時,文末議論,雖受宋代歐蘇的影響,但卻也使文章增色不少,比之單純記遊散文內涵意蘊要深刻豐富。
《浣花溪記》全文不過五百餘字,但展示的內容卻很豐富,如浣花溪的總體特征及近十個自然人文景觀的描繪;對杜甫人生經曆的追憶和其精神境界的體悟,這一切都能看出鍾惺駕馭語言文字的藝術功力和獨具一格的審美視角,作者對自然美景如詩如畫的描繪,對人文意蘊含蓄深刻的體悟,以及藝術展示上的獨特魅力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剡溪記
【作者簡介】
陳仁錫(1581~1636),字明卿,明代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天啟二年(1622)以殿試第三名授翰林編修,因不肯與魏忠賢同流合汙而遭誣陷,經友人相救,削職歸鄉。崇禎時召回,置國子司業、南京國子祭酒。從青年時代起,博洽好學,所著頗多。有《書考》、《重訂古周禮》、《古文奇賞》等。
【原文】
溪江平渡,二十裏,望上虞①、龍珠山,翠色撲人。三四曲,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窀穸。麵前一山吐萼,樹皆垂雲。左一小山鬱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崗尾之。沿溪,山二十餘,乍起乍伏。舉頭闕處,則有遠岫補之。水六七折,溪田遶其中,溪聲如近,見樹根浮麵,宛若艤舟其下。入畫則摩詰,入詩則青蓮。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闊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穀應。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境亦不寥寂。
稍前則馮家浦,若雉堞環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與,遠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麵,山後修竹崇崗,彙為一湖,如半月,日照風帆如雲,而東西兩霸王山可招臂呼。蓋溪江、水口二鎮,山皆錯繡。臨江一壁獨出,江流八百,束如駕馬而鬥。一鬆兩巢,如承露盤。小浦藏舟,綠樹為家,遙聞聲而思。想天工造此溪山,神慵意懶,塗抹成峰巒,唾餘是波浪。傍溪諸山,高者與屋平,低者人行反出其上。淩霄之樹,可伯叔行,初出之筍,可兄弟行。如老人不耐行走,持杖緩行,常匐伏,常趺坐,宜閑雲數片,往來其間。亦宜遠跳,山與雲齊,江挾風湧,令人目不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