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蚤起,從道士食訖,即引三四人出院行。凡五裏人第一關。又四裏至希夷峽。陡崖百尺,人穿石洞中行。既出峽,西折四十餘步,為第二關。大石中分,狀如關門,類斧劈者。又三裏,至桫羅坪。坪勢稍夷曠。由第一關至坪,多幽壑曲澗,而張超之穀、車箱之潭、種藥之坪、壺公之台④,在山麓者,皆左右繞焉。逾坪而上,為十八盤。以山最陡崱,必旋盤十有八折,乃得升,故以名之盤。既盡為青柯坪,地坦以舒,草木鮮茂。中列祠字。有館曰青柯。計距玉泉,已二十裏矣。登嶽者至此,甫及其半,必坐息少休,然自第一關來,雖崎嶔塞側,尚可僦土人之健且習於險者,以籃輿舁至坪所。過此則千尺髤。一峰直上,中陷如霤,步不得施。《水經注》謂之天井者也。非易裝短衣,仰挽鐵縆,趾蹋絕壁,如猿猱攀援,度終不可能上。以故遊者,憚其艱,至青柯坪,往往輒止。餘既度髤,仰見天光,如從井中出,為之汗涊力疲。勉而前,曆百尺峽,峽險如髤。東北行二裏,過二仙橋,見鐵杙橫貫壁中。上架木板,為飛梁,下瞰無底。度者麵崖攀鎖,屏息瞑視,踐板以過。板不盈尺,躡之振振然,益危惴。念昔時鑿懸度,施窮人力,疑鬼神所為。自橋益進,為老君犁溝,為閻王碥、蒼龍嶺。嶺兩山中斷,溪深不測。有石若橋者,南北相屬,通往來徑。凡長二丈許,形橢以削,類天台石梁,望者心悸。然必度此,乃得至嶽上。餘既登太頂,謁顯靈宮,觀玉女井、仰天池,即《圖經》所為太乙池者,水才一泓,冬夏不盈耗。顧瞻仙掌,指拇朗列,如抵如擎。俯視瀑布,從百尺峽下垂,玉虹沉沉,倒銀漢而掛天紳矣。遠望河渭⑤,細僅縈線。其南連山奔峭,如海濤起沒無際,莫知紀極。尋朝元洞,洞口風謖謖出吹,寒懍毛發,不可入乃止。初,道士為餘言:嶽多岩戶硐室,仙靈秘跡在焉,其景杳幽殊異,非數日留,不可遍窮。餘牽於事,視日已中昃,遂取道還。循峽緣髤複下,至青柯坪上,顧其旁,有所謂回心者,不自知向之勇於往而忘其蘋眙也。比甚暮,仍還止院中。剪燈取酒,興益清曠,不複思睡。風泉竹樹,吹萬之聲;煙暉日景,變眩之色;嶺蹊曲徑,窈窕之趣;洞姿石態,詭諔之觀,蹬危梯,澀縋曳之險;凡升降上下之得於嶽者,悉集乎前;若目猶載之,意猶領之也。遂濡墨綴筆,而記登嶽。
【注釋】
①太華: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市南十裏,又名太華山,我國五嶽之一,古稱西嶽。
②嵩:即中嶽嵩山。衡:即南嶽衡山。岱宗:即東嶽泰山。
③華陰:縣名,今陝西省華陰市。
④壺公之台:壺公石室在華山西北孤峰上,可容十餘人。
⑤河渭:黃河、渭水。
【賞析】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遊覽華山的行跡,向我們生動的介紹了作者腿中的華山,讓廣大讀者領略到了華山之勝,更有種如臨其境之感。
作者立意在於一個“險”字,行文也就以探險為線索。起首一段,總述華山的高度、山勢和山形,開門見山,突出了華山“峻極天表,險絕人境”的特點。接著,作者又借韓愈投書訣別的傳聞,說明不少遊人爭畏其險,而自己則因其險而好奇。這樣,就為下文作了鋪墊。以下按照登山的路線記遊。先寫在山麓所見,雖不見其險,但在行文筆致上,卻明顯是反襯之筆,故而又借道士之口點出登山之路上下奇險,造成懸念。
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寫第二天登山極頂的過程。作者順著遊蹤先寫至青柯坪一路夷曠坦舒的地勢,這些不見其險的敘寫,又為下麵寫曆險極頂蓄足了氣勢。作者精於剪裁,詳寫了千尺髤和二仙橋,而略寫百尺峽和石梁。文中具體地展現出那裏奇險的地勢山形,介紹了遊人曆險的種種情狀,令人讀來為之心動。接著,作者又細致地描繪了山頂所見的雄偉壯觀的景象,暗示出曆奇險才得覽奇觀這樣一個道理。最後,作者又細寫了自己下山以後清曠的心境和滿足的感受,對兩天來的曆險奇遇作了一個生動的總結。
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作者是用一種簡治的、冷峻的筆調、說明的方式來記述登山探險的經過,極少具體描寫自己行動如何艱難、內心如何驚懼,似乎一切都是順乎自然,不足介意的。這正好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險、敢於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