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④、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麵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雲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誌》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複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
【注釋】
①君山:一名湘山、洞庭山,在今嶽陽市西南洞庭湖中。相傳舜的妃子湘君到這裏遊憩,故名君山。
②郡城:指嶽陽城,清嶽州治所古為巴陵郡治所。
③響山:在君山上,又叫鳴山,據說人走在上麵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
④湘靈:湘水女神,即舜妃湘君。洞庭君:即洞庭之神洞庭龍王。
【賞析】
這是一篇關於洞庭湖的遊記,作者選擇的族行方式非常獨特。作者月夜圍繞君山泠舟,以遊船的行進為空間線索,以月亮的移動為時間線索,描繪了月夜洞庭秀美的湖光山色,融入遊人濃厚的遊興,點綴有關的神話傳說,創設了一個幽深寥廓、神秘恍惚的意境。文中寫景,景物有疏有密,筆法有粗有細,但都能抓住特色;如描寫了泛舟所見的點點漁火、危崖古樟、嶽州燈光、湖麵水波、水上雲氣、山坳人家等等,尤其是關於漁火和雲氣的描寫,更是錯落有政,維妙維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景生情,作者對情的升華也是談今道古,於不經意中又拓開了空間和時間,把君山與赤壁、洞庭與太湖、今人與古人、現實與仙境,巧妙自然地溶在一起,虛虛實實,把月夜洞庭渲染得更加幽遠而神秘。文章有一顯落的藝術特色,就是文中無一處直接抒發感慨,無一字涉及社會人生,但細細品味遊人懷念蘇軾的一段敘述,作者顯然是有意將君山之遊同東坡赤壁之遊相類比,時間和景物既然相近,感情與心境的相通自是不言而喻了。
登華山記
【作者簡介】
喬光烈(生卒年不詳),字敬亭,清代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寶雞(今陝西省寶雞市)知縣。任上,他興水利、勸農桑,人稱喬公桑。累官至湖南巡撫。後以事落職。不久起用為甘肅布政使。服官三十年,潔己奉公。著有《最樂堂集》。
【原文】
嶽有五,而太華①之神秀,冠於嵩、衡、岱宗②。《山海經》謂其削成四方,高五千仞。峻極天表,險絕人境,稱名山之宗。嶽東、西、南凡三峰。其南峰為蓮花,視兩峰愈甚。然自下望之,三峰隱合,常如一峰。隆隆正起,若古章甫冠狀。必登其嶺,則分明對出。類菡萏葩敷瓣拆,故謂之嶽蓮矣。
前世入華山者,多以為神仙之遊。自韓退之投書與家人訣,傳者爭畏其險,或裹足不敢往。客有至者,徘徊其下,仰望而已。顧餘觀元明時,王履道以下及袁中郎、李之椿十數公亦常徑遊,亦各有記。讀之,喜其奧於境而奇於觀也,意恒軒軒動,特未暇一至焉。
乾隆十一年,守官同州,以事來華陰③,抵嶽祠。祠起漢世,規模壯巨宏麗,稱神明之宮。怪柏森立,多數百歲。有最巨而中空者,謂植自唐開元中雲。自祠南行近十裏許,有觀曰雲台,宮曰大素,皆道士所居。宮南又幾半裏,得郝氏園。園竹數萬竿,交翠蒙密,不見日影。坐琅玕中,宜弈宜飲,宜布簟臥,而尤宜於暑。盤薄久之,不知外事之若忘也。自園至華山穀口,有玉泉院。傳雲:宋處士陳摶舊所居。摶既仙去,其徒以摶嗜睡為之像。若偃臥者,藏院中以奉焉。院有怪石數片,形如蟠龍。清流繞其側。古木虯枝,婆娑偃蹇。院中人曰:此無憂樹也。會日且暮,遂止宿院中。因問道士,登山若何為是?言崎嶇佶屈,上下奇險,及見聞諸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