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清代遊記(3)(1 / 3)

【賞析】

本文雖名為《遊廬山後記》,但重點放在寫廬山雲景。因是在行進中隨著遊程立足點的轉移而寫的,細膩描繪出雲海變幻莫測的多種形態和色彩。入錦繡穀後,先用兩個比喻寫白雲奔馳的壯觀,又用“道旁草木羅羅然”一筆,描繪出雲過之後的清朗景色。“廬山高”石坊的雲景,是通過山勢和歌聲,突出其雲海飄忽遊去和聚合分散的氣勢的。而岩上俯視所見雲景,重點則在寫其“盡天地為綃紈”的銀白顏色。最後寫歸途所見,以風、氣、雨、日來烘托不同高度上飄忽不定的雲景。作者在描繪雲海出現、形成及隱沒的過程中,又時時插入對山景和歌聲的描寫,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使得所塑境界更加優美奇幻。

全文文字清新,風格俊逸,筆法靈活,讀來如身臨廬山雲海其境。在以這介紹山水名勝為主要目的的遊記中堪稱佳作。

遊小盤穀記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年),字伯言,清代江蘇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人。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後因其弟生病,請求退職,回鄉後在揚州書院主持講學。他早年喜作駢文,後專力為古文,師事姚鼐,與管同齊名,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亦能詩,為時人所重。有《柏梘山房文集、詩集》。

【原文】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①而止。餘嚐求小盤穀②,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鬥米頃,行抵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旁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穀。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③。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口折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坑穀窪隆,若井灶齦齶④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⑤,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暝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穀,殆近之矣。”

同遊者:侯振庭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嶽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釋】

①盧龍山:即今南京市內的獅子山,西臨長江。南京舊城牆,西北至盧龍山而止。

②小盤穀:作者尋求的誘遊勝地,在盧龍山中。

③陂陀:傾斜不平之貌。

④井灶:一種在地上挖坑成井狀的鍋灶;齦齶:牙床。

⑤團瓢:圓形茅草庵。

【賞析】

這是一篇構思立意別出心裁的遊記小品。小盤穀是盧龍山上的一處不為人知,不知其名的景點,文章記述了作者一行上山尋幽探勝的經過,立意和著筆都以一個“求”字為眼目,在表現手法上卻巧妙地采用疑筆。作者一行探訪,曆覽了遮天蔽日的大竹林,歸雲堂一帶的村野,桂樹掩映的大山穀,高低起伏的盧龍山,卻始終沒有明確寫出小盤穀的所在,僅在文末揣測說“所謂小盤穀,殆近之矣”,給人一種求之而未得、似無卻實有的總體感受。在敘述遊蹤時,作者也處處巧布疑陣:曲徑歧路探之不可窮,隻聞犬吠聲卻卒不見人,空穀回響無聲卻似有聲,明末遺老的茅舍實有而又虛見,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氛圍。這種疑似之筆,最能激發讀者的想象,令人覺得作者著意探尋的小盤穀,處處都是,處處又不是;也許文中所描繪的所有景致,都屬於小盤穀勝境。這樣一來,使得本文富於一種朦朧含蓄的韻致,產生一種隔霧觀花的藝術效果。作者描繪景物,文辭省淨卻生動傳神,尤其是大穀空響、盧龍山勢和月下竹影幾處,僅以寥寥數語信手勾勒,就幽趣自成。其語言雅致,造境清峻,頗得柳宗元山水遊記之神韻。

君山月夜舟記

【作者簡介】

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號南屏,清代巴陵(今湖南省嶽陽市)人。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曾任瀏陽縣訓導,不久辭歸。擅長古文,其文接近桐城派,但不以桐城相標榜,文筆嚴謹洗練。有《柈湖文集》、《柈湖詩錄》等。

【原文】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嚐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乃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十數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②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石奇,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③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