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馬湘蘭:莫教春色有差遲(1 / 3)

戀上一個人,愛上一座城,誰在城裏堅守旗幟,誰又長亭外望穿秋水。

戀上一段情,愛上你的味,今是朝夕明又晨暮,縱是多情亦被無情傷。

馬湘蘭,明末清初著名女詩人,擅畫蘭竹,“秦淮八豔”之一。

蘇青是三四十年代與張愛玲齊名的民國才女,兩人被譽為“上海雙壁”,張愛玲說蘇青像隻“小火爐”,暖人暖心暖情,人人都喜歡依偎她,卻極少有人願意為她駐足停留,因此,蘇青的一生,有人給予了“謀生亦謀愛”這最為貼切的評價。或許,這就是特殊時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狀況和生活的無奈吧?

曆史上的才女,情路多坎坷波折,似乎成了一種“魔咒”,誰也解不開這個結。說起“謀生亦謀愛”的典型,古代女詩人中便有不少,譬如“女校書”薛濤,秦淮名妓柳如是,“美食家”董小宛等,亦是如此。如果說個中典範,還有一位女詩人,也能納入其中,這人便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馬湘蘭。

馬湘蘭原名守貞,字玄兒、月嬌,因家中排行老四,人稱四娘。湘蘭的得名源自於她擅長畫蘭竹,於是自喻為“湘蘭”。

馬湘蘭生於金陵,幼年時不幸淪落風塵,從小習書畫,讀詩文,秀歌舞,成就非凡,且能自編自導自演戲劇,並樂意傳與她人,因此備受同行尊重和愛護。

都說“秦淮八豔”個個才情了得,人人美豔如花,這定論總體上來看,確也如此。但是,相對於其他七位女子,馬湘蘭的姿色算是平平的,這秦淮河畔,向來都是佳人如雲、美女如織,馬湘蘭是靠什麼技藝晉級“秦淮八豔”的呢?

對於“美人”的定位,古今往來,有幾個標準是可以作基本參考的:容貌、姿態、膚色、談吐、氣質,將這五項作綜合素質評判,或許,這樣優選出來的“絕色佳人”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美人”了。

馬湘蘭是美人嗎?答案肯定:“是!”

有人將馬湘蘭作了一番描摹,說她柳眉細目,膚色凝脂,身姿如風拂的初荷搖曳婀娜,步步生情,處處留意。湘蘭擅長交際,談吐優雅,音若鶯啼,神態嬌媚,時能旁征博引,每每引人入勝。既有小女人的依依動人,又有大才女的翩翩詩情,很令人向往。與之交往談論,總是精神愉悅,因此,馬湘蘭吸引了不少江南名士登門造訪,他們談天說地,縱古論今,門庭若市的熱鬧,築成了秦淮河畔一道美麗風景線。

由於結交的雅士名人多富足、顯貴,他們常給予馬湘蘭饋贈,出手闊綽、大方,因此,湘蘭蓄積了不少家資。有了財務實力後,她卻不做儲備之資以防意外,而是尋了秦淮河畔一塊好地,蓋了一幢小樓,砌了假山小池,鋪了青石幽徑,通向庭院深深中。院內遍種蘭草,幽香四溢,廊橋曲折延展各處,閣樓其間,燈火多情,這裏不是仙境更勝仙境。湘蘭賜名曰:“幽蘭館”,正好應景兒。

馬湘蘭懂生活情趣,也會為人處世,還頗有俠膽義肝之風。

作為青樓女子,她本可“兩耳不聞窗外事”,將自己照顧好即可。可是,馬湘蘭卻與普通女子不同,她為人豁達開朗,仗義爽利,好交朋友,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喜歡“助人為樂”。客人對她出手大方,她對一些覺得應該幫助的人也出手豪爽,錢或不生錢,錢卻能生情,錢來散去複又回來,“錢財如浮雲”罷了,這是馬湘蘭的錢財觀。

她左手接濟無錢應試的書生和橫遭變故的商人,右手周濟附近的老弱病殘和孤寡貧困,日子過得水聲風起,熱鬧非凡,生活亦是多姿多彩,好不快活。這種風光無限,正好填充了心中的罅隙,可以暫時忘卻身份的苦惱。其實,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湘蘭都無法入睡,幽幽的晚風徐來,陣陣清涼,似要擊穿她單薄的憧憬,這夜的孤獨寂寞誰知曉?

獨上樓台,望穿闌幹,對麵斜陽落花殘,暮春紅雨寂寥深。她道:“陣陣殘花紅作雨,人在高樓,綠水斜陽暮,新燕營巢導舊壘,湘煙剪破來時路,腸斷蕭郎紙上句!三月鶯花,撩亂無心緒,默默此情誰共語?暗香飄向羅裙去!”誰能懂這輕寒生了的心緒,誰能懂這繁鬧過後的空蕪,誰能懂落紅碾作泥時的悲傷,到底會去向何方,而未來又在何處?其實,這是每位青樓女子麵對自己的拷問。擁有一個安寧、穩定、幸福的家,才是她們真正想要的,所企盼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