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吳藻:十年心事十年燈(1 / 2)

十年光陰十年春,十年心事付與誰?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人去也,孤枕留。當時隻道是平常,任由山高流水長,終歸是徒留傷悲,碎影一地獨自涼。

吳藻,清代女詩人。古代文藝女青年典範之一。

周國平在《把心安頓好》一書中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守心、護心、收心,將心作航向,人生是不是能快樂些,自由些,淡然些?是不是能避免更多地遺憾,是不是更能滿足呢?

被譽為最美情郎的倉央嘉措曾說:“世間事除了生和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

的確,我們大多時候都在做著閑事,一樁樁,一件件,一次次地反複做著與生死無關的諸多俗事,且樂此不疲,不停不休地循環中。

見落花悲,見流水傷,見北雁哀,見黃葉愁,真是源頭似個長,大千世界的變幻莫測左右著人們的情緒和直覺,繁衍苦惱叢生。某些蠢蠢欲望讓人振奮,痛並快樂著。

不知誰說過“有文化真可怕!”這說法武斷了,但也能說明一個問題,知識越多,懂得愈多,其心愈無法安放,無法靜靜地對視自己,隻有在某一天幡然醒悟後,才會發現生活於別處真好。

今人如此,古人亦是。那不妨穿越時光的隧道,去一趟清代嘉慶年間,打開一道缺口,循著女詩人吳藻的生活軌跡前行,也許會有一番新體悟也說不定。

都說古代不乏“問題少女”,李季蘭是,魚玄機也是。當然更少不了文藝女青年,金纖纖是,吳藻也是。特別是吳藻,據說因為“知己難求”,等到22歲年紀才出嫁,在古代算是大齡青年了。

當然,吳藻嫁入的人家,並沒因為她是老青年而降低門檻,反而嫁了一戶門當戶對的好人家。

那麼,為什麼吳藻會這麼晚成婚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吳藻無法“將心安頓好”,她有許多美好的憧憬,有對未來的諸多追尋,然而在閨閣中等了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卻一直沒等到“春暖花開時”那份怦然心動,於是“理想”一拖再拖。

說起理想,吳藻的理想似乎並不複雜,就是遇見一位“同路人”,說著“知己話”,最後成為“一家人”,這份期許簡單嗎?

簡單,卻也不簡單呢!

人說“一生得一知己足矣”,這充分說明了知己難求的程度,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遇不上。可吳藻是偏偏不信的,她的才華,她的美貌,她的家境,讓她自信有情意相投的人終究會出現,會一起牽手到白頭。

不過,這隻是她的一廂情願罷了。試問,這世間上有多少如趙明誠和李清照般心靈相通,又有多少似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樣相濡以沫的佳偶天成呢。人生得靈魂伴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了。

小時候的吳藻,深受父親的寵愛,專門請了老師教授讀書識字,作詩填詞,琴棋書畫等文學文藝知識,希望女兒能成為知書達理的才女,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不為外道的原因,吳藻的父親雖為商人,但是特別敬佩有才學者,因為他家的舊居毗鄰著大詞人厲鶚,對書香雅意特別追捧,希望自己的願望能通過女兒得以實現。天生聰慧的吳藻確是不負所望,詩書琴畫樣樣精通,工於詞,擅畫竹,懂音律,難得一位大才女。

她道:“燕子未隨春去,飛入繡簾深處,軟語多時,莫是要和依住?延停,延停,含笑回他:‘不許!’”俏皮、天真、可愛、婉轉,吳藻這首《如夢令》,與李清照那首著名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