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麵對“兵馬俑”——秦川紀事之二(1 / 2)

昨天

在長城上

點燃烽火台狼煙的士兵

沒有死去

今天

他們列隊長安

新的名字

——兵馬俑。

這是筆者前些年遊司馬台長城歸來後,塗鴉的一首《烽火台》詩章中的幾句。寫這首詩時,正逢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參觀驚世的兵馬俑展館之後,會見兵馬俑的發現者——當地農民楊培彥的日子。記得,當時報紙和電視傳媒,曾出現過克林頓與這位老農握手的鏡頭;還有一家報紙,把老農為克林頓在兵馬俑影集上簽字時的“楊培彥”三個大字,也刊登在報紙上了。當時,筆者就想有機會能看一眼這位老農,因為他是發現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

真是無巧不成書,前兩年的春夏之交,筆者應友人之邀來到西安參觀了地下兵馬俑軍團。當時,我很想見一見發現兵馬俑的老農,因為這幾千個地下兵俑,激活了我對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秦王大帝的思緒。真是天遂人願,在參觀完兵馬俑之後,導遊陪同我去購買兵馬俑影像時,在展廳一角,我見到了這位老農:當我交完了150元錢,夾起影集要離開展廳時,一個純粹的陝西腔呼喚我說:“哎!是不是要我(聲‘額’)留上個名兒?”這時,我才發現他的存在。老漢滿麵紅光,精神矍鑠,他似乎是專旨為購影集者簽名,而出現在這兒的。

我趕忙把影集遞給他,他用硬炭筆一揮,草書體的“楊培彥”三個大字,便留在我影集的扉頁上了。

“您老多大歲數了?”我問。

“整整六十。”他答。

我說:“謝謝您的偉大發現,讓世界都震驚了!”

他很謙虛地回答我說:“不是我(額)一個人的功勞,我(額)們挖井時,讓我(額)們碰上了!”

我看得出來,他很興奮。當我表達謝意時,他的臉原本就是紅的,此時的臉漲得像是紅臉關公了。秦川人的樸實、憨厚,頓時顯露出來。本來,我還想和這老漢多聊上一會兒的——但這時,一個約有二十多人的老外旅遊團走了過來,人手一冊兵馬俑影像集,排隊等他簽名,見此情景我隻好與他匆匆握別。但在握手的瞬間,我把我另一個感觸還是告訴了他。我說:“你發現的不僅僅是震驚世界的中國古代文明,還發現了中國封建帝王的絕滅人性的殘酷。”不知他是沒聽懂我的滿口京腔,還是忙於提筆簽名,他向我連連招手之後,就去應付那些老外去了。

本來事情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偏偏陪同我來展館的導遊,曾經讀過我寫的書,對我的體察十分到位,因而追問我說:

“從老,剛才說些什麼?老楊沒聽見不要緊,我可以負責轉告他。”

我遲疑了片刻,把話咽了回去。因為偌大的兵馬俑展廳,都在為古老中國發現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喝彩(包括我在內),但似乎沒有一個遊客的目光,能從兵馬俑的體軀上透視過去,去為那些製俑和燒陶的藝人們喝彩——而正是在他們的身上,深藏著秦王大帝的殘暴。活了兵馬俑,死了燒俑人。據史記載:那些精心為封建大帝服務的數以萬計的藝匠,在兵馬俑工程完成之後,秦始皇怕有知情人活下來,一個不剩地統統活埋了。因而,楊培彥老農的功績,不僅僅是發現了兵馬俑;而且把人們遺忘的曆史,也同時挖掘了出來。這個功績怕是這位老農意識不到的,這是我如鯁在喉的另一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