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異變者》當你在看別人的時候也是在看自己(2 / 2)

至此,一直執著此項研究的醫生都放棄了,而名越卻入魔般執迷不悟。

終於有一天,名越開始尋找能看到自己的人,他真的找到了一個,而且此人居然是多年前的戀人……(此處略去三千字)當他給戀人做過手術之後,他的視界中看到的戀人居然變成了他自己的臉(其實戀人已經在這次失敗的手術中去世,但名越不願接受現實)。此後,已經厭倦異能的他,還在期待能夠看到潛意識中自己的人,然而他看到的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臉。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名越的這項超能力其實是源於他的主觀意識。故事中醫生跟名越反複探討的一個話題是,所有名越看到的異象,是否都隻是由他的主觀意識而強加給對方的呢?

意識和物質,究竟誰才是先存在的呢?它們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也是這個意思:我們思考的內容雖然是主觀,但我們在思考這一事實的過程卻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和客觀永遠都是相互的,是當下一刻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可分割的部分,加上時間維度。

我們在一個有感覺的客觀事物麵前產生的反應,是真實與那客觀存在緊密相嵌的。而當我們過分自戀,或者過分自卑時,我們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判斷將不複客觀,這也是名越最後崩潰的原因。

“人類究竟是什麼,你研究人類,結果發現人類究竟是什麼?所謂人類,隻是軀殼。人的內心,精神什麼的,去死吧。隻要有了身體這軀殼,就可以看、聽、嗅、觸摸、品嚐,能夠和別人溝通。因為有這能操縱精神的“人形肉塊”,才能稱為“人”吧。能說話,於是撒謊;有肉體,於是傷害別人;有眼睛於是能吸引人注意。

正因為有了身體這個軀殼,才會為一顆幾毫米大的暗瘡煩惱;為臉上和身上幾厘米的瑕疵煩躁;為失去一顆門牙驚慌失措。大了幾毫米的眼睛能吸引別人的目光,大了幾毫米的鼻子卻遭人忽視;瘦了幾厘米的纖瘦女孩惹人注目;矮了幾厘米的男人卻無法叫人注意。如果人沒有身體,就不會有痛苦。”

以上這番話,都是作者借名越之口說的。

其實原本的名越因為相貌醜陋,格外自卑,沒人注意他,沒人在乎他,甚至沒人正眼看他,直到他遇到跟自己一樣醜的初戀,她能看到人的內心而非外表,她願意看他,她說他是一片白雲,純潔無瑕。

而名越卻因不想麵對跟自己一樣醜陋的後代,最終拋下了懷孕的初戀去整容,並主動地投身於這個虛假的世界,隻因他不願和醜陋的初戀過聖誕節。

整容後的名越,命運改變,他工作一帆風順,交過許多女友,然而他還是抵製不住內心的空虛。“即使接吻時,我還在猜想,她是跟真正的我接吻嗎?那些溫柔的話聽起來全是對著我的錢包說的;觸摸我的手,隻會覺得是希望拿著名牌的髒手;角度上是看著我,但焦點卻不在我身上停留,是看著身後的遠處嗎,還是看著我的前方?甚至懷疑她們有沒有覺察到我的存在。當我是個透明人。”

在獲得異能之後,他不斷地看到別人的內心,解決他們的問題,卻越來越渴望有一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心形象。在最後一卷中,名越一直在喊,看看我,看看我吧,看看我的內心啊!為什麼盯著我,卻總是在說你們自己的事情?卻還口口聲聲說要在一起,不能沒有我。你知道我什麼?知道我在想什麼?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描述不出來吧。你們看到了什麼,隻是軀殼罷了!可是,我又憑什麼要求別人看到我的內心啊。我自己又想要看到誰的呢。

其實,可能我們都和名越先生一樣,自私、自戀、又異常自卑地活著。

“請看看我,求求你了。”

表麵上看,這是本帶有濃重CULT風格的漫畫,但其實在重口味的故事下,我們看到的是對於人生的充滿哲學意味的思辨。

對於本書中的一句對白我印象格外深刻:人生就是標簽嗎?假如人類像洋蔥一樣,把成為標簽的表皮剝去,最後會失去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