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使人智慧(1 / 1)

知識使人智慧

思想討論

作者:孫道榮

一個學理工科的大學生,最後卻去做了一件與專業背景毫無關係的工作,他所學的知識還有沒有用?

知識有沒有用?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不客氣地說,也是一個無知的問題。

知識當然是有用的,人之所以為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人都是有知識的,隻是每個個體的知識容量和質量不同而已。從本質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無知的,我們說某個人無知,往往隻是說其在某一個領域無知,或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即使一個再笨拙的人,他也是懂得或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的。

古往今來,我們見過太多因知識而改變命運的人。那麼,為什麼直到今天,仍有人懷疑知識的作用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自認為學習掌握了很多專業知識,卻在現實生活中派不上用場,找不到用武之地,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懷疑。

這似乎是個問題。比如一個學理工科的大學生,最後卻去做了一件與專業背景毫無關係的工作,他所學的知識還有沒有用?

我覺得他的知識依然是有用的。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論你是學什麼專業的,你在幾年的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就一定不止於專業知識,還包括了你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對問題的梳理和解決能力,以及環境的熏陶,視野的開闊等等,這一切,也都是知識和財富,它們與你的專業知識,共同構成了你的知識總和。當你走上社會之後,無論你從事的工作與你的專業有沒有關係,都是你的知識彙總在起作用。因此,即使你從事的是一件與專業背景毫無關聯的工作,你的專業知識沒有發揮出來,但你所學習和掌握的其他知識,都會幫助你。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能在一個與自己的專業沒關係的崗位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原因。

還有人說,那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年書,有時候卻比不過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老農?這似乎也是很多持知識無用論的人的一個佐證。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是知識?至今學界仍然有點模糊,但至少包括三個部分: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是正確的,是被人們相信的。它包括書本的,也包括實踐的。

一個沒文化的老農,可以通過實踐得來技能和知識,可以通過漫長豐富的人生閱曆,增長睿智思考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他的知識總和。一個基本靠書本知識喂養、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因而在某些方麵不敵老農,不足為怪。所以孔子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身邊再普通的人,都要敬畏,敬畏的是他可能懷有的知識。僅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需尊重實踐獲得的知識財富,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完善,更全麵,更深刻。

知,而後識。

智者因為掌握的知識越多,越自覺微渺無知,而對天地更多敬畏,潛心前行,看到更多的美;無知的人,如同井底之蛙,隻能看到一個小小角落,隻能體會最粗淺的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