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雷霆之怒(3 / 3)

複發預警:對機體狀態的監控,在衰老過程和腫瘤康複過程十分重要。離開臨床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複發和轉移都有可能發生。缺乏特異而敏感的監控措施,直接影響著癌症的複發和轉移。生物波時間檢驗技術能及時地反應機體的整體變化情況,檢測出衰老和癌傾向體質發生,及時提供病情發展趨向,爭取及時預防和治療的機會。以其高敏感性檢驗,較早地提供衰老和腫瘤術後複發轉移的檢驗指標。

協同治療:生物波理論,特別是生物波調控因子,對放化療有特殊的協同功效,除導向治療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直接治療功效。

生物波和生物波調控因子,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長壽的曙光,還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療有所幫助。由於血液細胞參與全身循環,血細胞狀態能反映機體內環境的整體狀況。根據這一思路,生物波研究創立13項檢測技術,檢測技術不僅驗證了機體內生物波的存在,同時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途徑。檢測技術就像驗血一樣方便和簡單,發現體內的生物波是否正常,身體狀況是否良好,是處於健康狀態、亞健康還是病態。

還可選時給藥,通過生物波時間檢測,確定給藥的最佳時機,在指導臨床用藥和治療疾病方麵具有重要意義。通常,醫生告訴病人在早上和晚上規定的時間服藥,但生物波會告訴病人,根據自身體內生物波的律動,在特定時間服藥,療效會更好。

徐啟旺教授認為,一項基礎研究的價值往往是靠臨床應用來實現的,隻有盡快將生物波理論應用於實踐,才能為廣大的患者造福。在生物波理論日臻成熟的過程中,徐啟旺致教授致力於生物波調控因子的應用研發,獲得專利授權30餘項,其中中國18項,美國7項、歐盟2項、香港3項,日本1項;生物波調控因子在被發現不久,就由第三軍醫大學申報國家化學類1.1類新藥,正在進行ⅲ期臨床。

第三軍醫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反複實驗論證,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無論是生物波技術,還是生物波調控因子,都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貢獻,隻要我們能及時應用生物波調控因子和生物波理論,再加上有規律的科學養生和保健,人類有望實現千百年來企盼的長壽的夢想。

世界生物科學與生物波調控因子&生物波相關同類兩項重大成果鏈接:

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美國三位在蛋白研究上作出貢獻的生物科學家

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報道,諾貝爾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szostak)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方麵稱,這三人“解決了生物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如何進行完整複製,如何免於退化。其中奧秘全部蘊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體根冠製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能引發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學家稱作“生命時鍾”,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而死亡。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他們發現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惡性細胞的生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約90%的癌細胞都有著不斷增長的端粒及相對來說數量較多的端粒酶。

2010年,複旦大學關於蛋白質兩篇文章在世界最權威醫學雜誌上同時發表

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罕見地同時發表了兩篇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據介紹,兩篇題為《代謝酶的乙酰化協調碳源的利用和代謝》和《蛋白賴氨酸的乙酰化調控》文章分別研究了乙酰化對蛋白質進行修飾以及對代謝通路進行調控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複旦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乙酰化修飾”——即在蛋白質分子鏈上嫁接一個乙酰基分子是蛋白質最主要的修飾方式之一。修飾後的蛋白質可以對細胞內各類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與控製,完成對基因所發出“指令”的執行過程,從而實現對人體各項信息的傳遞和各項機能的調控。據了解,揭開蛋白質“乙酰化修飾”的機理之謎,將為破解蛋白質修飾規律的生命之謎打下重要的基礎。複旦大學科研人員通過通量化的蛋白質組研究和不同物種的代謝通路研究發現,在生理狀況下,存在著大量非細胞核的蛋白被乙酰化修飾。研究首次發現了乙酰化修飾普遍存在於人體的代謝酶之中,並且調節代謝通路及代謝酶的活性。這一新發現,將為現實生活中各類藥物或維生素的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據。

非瘤長壽小白鼠:

生物波調控因子和生物波的發現和實驗與小白鼠的關係密不可分。先後用於實驗的小白鼠達到2萬隻。非瘤鼠出現在生物波研究的動物實驗室最早的時間應是在2001年,當時進行了許多的抗腫瘤試驗方案的探索,包括中藥成分、微生物培養液以及結合生物波調控因子的使用等,所用的小鼠均是昆明種小鼠,用的細胞株正是可以在這種小鼠身上生長的黑色素瘤細胞。在眾多的實驗中,常見到10隻鼠中會有1~2隻小鼠不會成瘤,再次接種也不成瘤,還有一種是應用生物波消瘤方案將瘤體消退之後,再次接種也不會成瘤。這種小鼠的數量越積越多,應用了流感病毒的攻擊實驗,數據顯示這種小鼠的抗攻擊能力強,但是這些均未受到充分的重視,直到2005年才將這一類鼠作為一類別與腫瘤鼠、正常鼠、老齡鼠一起列入常規檢測。非瘤鼠的生物波特征是不僅交替快而且rs狀態偏多,而rs是對應於細胞應答狀態的,這與非瘤鼠整體的反應特征極為吻合,這類鼠反應靈敏,動作活躍,富有進攻性,皮毛光滑,狀態極佳。這一生物波時間特征也賦予非瘤鼠廣泛的抵抗力特征。

非瘤鼠是具有快速交替的生物波時間特征的小鼠,因此也是理想的生物波調節靶向模式,可以相信,把生物波調節直到非瘤鼠的模式,則可以合理地推測那些生物體將會“百病不侵”,“抵抗力奇強”。因此,非瘤鼠可有效對抗環境不良刺激,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狀態,可以推測他們將不易衰老,可以存活較長時間。事實正是如此,非瘤鼠一般存活時間較長,多在2年半以上,最長的生存到了4年,而一般老鼠的壽命是一年6個月左右。

劉俊康:

第三軍醫大學生物波研究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三軍醫大學生物波研究第二代掌門人。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生物波科學與應用腫瘤學》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波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參加生物波理論和實驗研究20餘年,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作為共同發明人獲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24項,主編專著2部、教材1部,參編教材2部,國內外發表論文40餘篇,全麵組織了國家化學1.1類創新藥物的臨床前19個試驗資料和ⅰ、ⅱ、ⅲ期臨床試驗的實施和完成。

徐啟旺:

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生物波理論創始人,世界首創生物波理論,開拓國際生物複雜性研究領域,發表專著8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主編《生物波科學與應用腫瘤學》雜誌在全世界發行。

主要研究方向為非平衡場與抗癌、生物波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細胞微生物學與生物波實驗研究,在理論創新和新藥研究中成果累累。曾榮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檢驗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六、七、八屆委員。中國係統工程學會醫藥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微生態學會常務委員,中國非平衡學會常務理事;第三軍醫大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三軍醫大學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