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6 張靜江家族:富世豪家白手起 枝繁葉茂代代興(3 / 3)

沒過幾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清王朝重新恢複官鹽製度,鹽票的價格一路攀升,小票值500兩白銀,大票值1000兩,向人出租一張小票,一年即可賺500兩銀子。擁有10萬兩鹽票的張家財富一夜之間暴漲,驟然成為浙江的鹽業巨頭。此後,張頌賢開典當與錢莊、辦通運公司、投資銀行、經營房地產等等,財源滾滾,家大業大,至光緒中,張家已成為南潯富豪中的“四象”之一,實力僅次於“四象”之首的劉家。

張頌賢不僅是位雄才大略、眼光獨到的商業巨頭,還十分熱衷於做善事。張頌賢在馬家港河東建宗祠,在徽州、常熟、南潯等多地購置莊田,贍養和獎恤自己的族人。

張頌賢於光緒十八年(1892)病卒,終年76歲,恩封資政大夫,戶部貴州司郎中。

張石銘(1871—1927),名鈞衡,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潯人,係清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南潯四象”之一的張頌賢之長孫,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堂兄。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為南潯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係西泠印社發起人及讚助人之一。在南潯鷓鴣溪畔建適園,並在南潯、上海兩地置有六宜閣,藏書10萬餘卷,自刻有《張氏適園叢書》72種608卷、《擇是居叢書》19種118卷。著有《適園吟草》、《古歡樂》、《梁石記》。

1887年,張石銘的父親張寶慶去世;1892年,祖父張頌賢去世,張石銘開始獨當一麵。光緒二十年(1894),張石銘中舉。次年,張石銘隨康、梁“公車上書”,並與康有為保持了多年的友誼,但他始終是保守的革命派,沒有大的革命動作。

1903年,張石銘與叔父張寶善(張靜江父親)分家,張石銘在分家後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產。不過他並不親自經營,而是熱衷於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超過十萬卷)。同時,張石銘還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讚助人,並與吳昌碩、毛福庵等文人名士過從甚密。張石銘除繼承祖業,還在上海開設慎大錢莊及東南信托公司,經營股票、公債等。同時,他還愛收藏金石、碑刻、青銅器皿、古錢。同時,張石銘還十分熱衷於藏書,現在台灣中央圖書館的善本書庫裏,收藏著一大批張氏家族的藏書,張石銘的“適園”藏書貢獻尤甚。張石銘的藏書中,有豐富的宋元珍本藏本,有數量驚人的抄本、稿本和名人批校本,可謂價值連城。

與叔父分家後,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啟泰醬鹽店河對岸的南西街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這所大宅占地麵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築麵積6137平方米,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張氏舊宅的西麵原來還有占地30畝的適園,設有碑廊,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2001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5年8月,張石銘遭匪徒綁票,轟動上海。這場綁架為期十餘天,之後,張家人按綁匪要求送去巨款,張石銘才得獲救,但他的肩上留下了槍傷。受綁架事件影響,此後張石銘的精神一直欠佳,不久之後便罹患心髒病,接著就中風了,身體狀況極差,於1927年底去世,享年56歲。

五朵金花,指張靜江與第一任妻子姚蕙所生的5個女兒,即張蕊英、張芷英、張芸英、張荔英、張菁英,她們均在國外生活過,外語基礎好,又受生母姚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個個都是“中西結合”的大家閨秀,格外引人注目,在當時的民國社會享有極高的讚譽,被社交界美稱為“五朵金花”。

張靜江與第一位夫人姚蕙感情甚篤,因張靜江的通運公司最初設在巴黎,二人所生的五個女兒從小便跟父母生活在法國。女兒們從小學彈鋼琴,進當地最好的學校念書,還經常參加當地的社區文化活動,接受了西方的人文觀念,對西方的音樂、舞蹈、美術都有很好的感悟,對美麗的服裝尤其感興趣。

母親姚蕙因意外去世之後(姚蕙與孩子們在紐約一個公園裏散步時,不幸被樹上掉下來的枯枝砸中,腦溢血而去世),彼時她們的父親張靜江已全心投身革命活動,因而多數時間在外,於是五個女兒就由她們的舅舅姚叔萊夫婦帶領,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之後,張家的五位小姐迅速成名。她們思想“冒進”,一個個長得亭亭玉立,熱情大方,討人喜歡,一身好看的西式服裝總會牽動眾多羨慕的眼光。

當時,蔣介石夫人陳潔如是張家的常客,她在其回憶錄裏曾這樣描述初到上海的張家小姐:“五位可愛的女兒,每位都穿著齊整,顯得聰明、帥氣而迷人。她們一起回家來與她們的父親和後母同住。她們不像普通小姐,而都曾先在法國,然後在美國接受教育。在我看來,她們簡直就是摩登的極致。我對她們那種自然爽朗的神氣、瀟灑大方的儀態及雅致的服裝,尤其印象深刻。她們真的不同於上海一般姑娘,我認為她們棒極了!”

張家五位小姐憑著在西方的見識,為國內諸多落後情況,諸如男女不平等、勞動者太貧困、鴉片鋪到處都是、街上乞兒成群等問題積極奔走,走上街頭,呼籲男女平等,呼籲耕者有其田,抨擊時弊,號召革命。她們一激動起來,就會拖出個肥皂箱子(那時的洗衣肥皂是用木條製成的箱子包裝的),手持一個紙卷做成的喇叭筒,踩上箱子登高一呼,就宣布革命了。時間長了,她們竟獲得了一個“肥皂箱上的演說家”的雅號。

由於張家特殊的家庭背景,加上張家小姐特有的氣質和秉性,她們的婚戀就格外與眾不同,一時成了時人關注的熱點。她們各有各的感情經曆,各有各的傳奇故事,有的簡直就是拍電視劇的好素材。

大女兒張蕊英:張靜江的大女兒張蕊英嫁與川沙富商瞿穀卿之子、美國留學生瞿濂甫。當時,瞿濂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係的留學生,他在美國讀書時,張蕊英也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讀美術學院。他見張蕊英長得一副大家閨秀的派頭,又得知她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就拚命追求。對於這件婚事,張靜江原本是不同意的,因為他有的是“情報人員”,知道這個公子哥兒原先在家裏結過婚,張家的大小姐怎麼可以嫁給有過家室的人?但是這對年輕人已經雙雙墜入愛河,況且長期的西方生活,張蕊英原本就不像傳統的中國人那樣計較瞿氏原先的家室。如此,當父親的張靜江也是思想解放的先驅,自然不願違背女兒自己的意願,“恩準”即是。

誰知婚後不幾年,瞿氏就露出真麵目。當張靜江不再是蔣介石親信圈子裏的紅人後,瞿濂甫就肆無忌憚,在外麵一旦碰上什麼不順心的事就回家發脾氣,摔盆子打碗,甚至動手打張蕊英。張蕊英性格溫和,為了維持家庭的和平局麵,她總是對丈夫婉言相勸。但是,張蕊英的隱忍並未換來和平,瞿濂甫越發肆無忌憚,最後竟在外麵拈花惹草,心灰意冷的張蕊英就斷然與之分手了。

二女兒張芷英:張靜江的二女兒張芷英是個很有主見、外柔內剛的賢妻良母,性格中還不乏幽默細胞。她也是從小在法國和美國讀書,中學畢業後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所以法文和英文都很好。但是回到上海之後,她發現自己中國話反而不會說了,隻得回過頭去再進中西女中補習中文,把中學又讀了一遍。

回滬兩年之後,她與著名實業家、美國留學生周君梅結為伉儷。周君梅是考取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也是南潯人,他們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就認識了。周家也是南潯著名的富戶,祖上跟張家的祖輩一樣,也是以絲業和鹽業發的家。兩個人是同鄉,都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又有同樣的家族背景,他鄉遇知音,遂一見鍾情。張芷英是張家姐妹中第一個出閣的。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張芷英結婚登記的時候鬧了笑話,新郎新娘必須親自在結婚證書上簽名,新郎簽名後就輪到張芷英了,她拿起筆來寫得倒挺利索,可從小生活在國外的張小姐,竟把自己的姓氏“張”字的最後兩筆給忘掉了,寫成了一個誰也不認得的字。事後她很懊惱,說“我把我的姓少寫了一隻腳”,一時傳為笑談。

張芷英一生相夫教子,輾轉各地,是丈夫的賢內助,也是孩子們引以為豪的母親。現在,周君梅、張芷英夫婦的四個兒女都已成了爺爺奶奶,他們名下的第三代、第四代也“轉眼忽成行”了,其中有七個孫子、孫女,十四個曾孫、曾孫女,儼然一個大家庭了。

三女兒張芸英:張家三小姐張芸英是位鋼琴藝術家,從小就學彈鋼琴,高中畢業時,她就已經能開鋼琴演奏音樂會了,是上海灘有名的才女。晚年的張芸英還是國際廣播電台的翻譯和編輯。

可惜,讓張芸英爆得大名的首先不是她的才華,而是她的戀愛史。

張芸英在1924年從美國回國的輪船上認識了留美成才的中國第一代著名導演陳壽蔭,二人迅速墜入愛河。但是,北伐之前,張芸英從上海去探望父親張靜江,竟被宋子文一眼看中,“國舅爺”隨之對張芸英展開了瘋狂追求。可能當時的張芸英實在是太出眾了,心急的宋子文一門心思想早日抱得美人歸,有一次在海邊遊泳的時候,竟然當著許多名流的麵,向張芸英贈送一枚戒指,氣得張芸英拿過來就扔到了海裏,弄得“國舅爺”大大地失了麵子,下不了台,讓各界名流看了笑話。

宋子文追求張芸英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上海,陳壽蔭這頭又擺不平了,他立馬發去一封電報,催促張芸英趕快返滬,不然的話他就要自殺。萬般無奈之下,張芸英隻得求助父親,先擺脫了宋子文,回到上海與陳壽蔭結婚了。二人婚後育有兩子,陳平和陳鵬,陳平後來成了音樂家,任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副總編輯;陳鵬是工藝美術家和美術教師,長期在北京汽車製造廠擔任工藝美術設計師。但好景不長,陳壽蔭最終與一女演員出軌導致二人離婚。此後,張芸英移居北京,晚年常與宋慶齡交往。

四女兒張荔英:張家四小姐張荔英也是個很有個性的反傳統的“俠女”。她是個畫家,很有才氣,還會騎馬打獵。1930年,她嫁給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著名外交家,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陳友仁。

當初對於張荔英的這樁婚事,張靜江是極力反對的。雙方年齡相差甚遠且不說,陳友仁在政治上的觀點與張靜江也大相徑庭。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在“清共”中是積極分子,而陳友仁則親蘇、親共,是個反蔣的“死硬分子”。但張荔英還是義無反顧地嫁了。

張荔英在解放前夕離開中國大陸,1954年定居新加坡,後來一直在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原先叫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教授美術,在該校任職達27年,為新加坡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這期間,她本人始終沒有停止美術創作,不斷地開畫展,被視為新加坡的先驅美術家。她的大量繪畫作品晚年大都捐獻給了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一部分被拍賣,所得資金設立了張荔英美術教育基金會,幫助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完成學業。當地美術界還認為,她是第一個把法國印象派繪畫藝術引進亞洲的人,因此受到了廣泛的尊敬,成為當時新加坡最具影響力的女畫家。

五女兒張菁英:張家五小姐張菁英是一名著名服裝設計師,她是五朵金花中膽子最大的一個。抗戰勝利後,她常和彙集在上海的中外飛行員們在一起遊玩(她與中國的第一位女飛行員李霞卿很早就是好朋友),於是就跟他們學開飛機,後來她居然真的把直升飛機開上天了。

張菁英在抗戰勝利後嫁給了國民政府的衛生部長林可勝。林可勝是著名的病理學專家,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留學生,還獲得了哲學和科學的博士學位。他還是中國生理學會的創辦人,兼任《生理學》雜誌主編。

但嫁給林可勝之後,張菁英沒有去享部長太太的清福,而是選擇了獨立自主的人生道路。她的正式職業是服裝設計師,曾在現在的錦江飯店靠路邊的“炮台樓”上開服裝設計和裁縫店,店名叫錦霓服裝社。她設計的衣服有明顯的特點,是以紅、黑、綠三種顏色為基色,而且以職業女裝為大宗,還曾經以“金枝綠葉”為主題,在錦江飯店舉辦過時裝表演,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