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陳雲經濟體製改革思想在當代的啟示(1 / 2)

關於陳雲經濟體製改革思想在當代的啟示

專家論壇

作者:趙晶

[摘 要] 陳雲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共八大中,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思想,是我國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創新,是對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其後起草的關於改進工業、商業、財政管理體製的規定,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價值。他的經濟體製改革思想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係,而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探索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對於我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陳雲;經濟體製改革思路;當代的啟示

[中圖分類號] D30 [文獻標識碼] B

陳雲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傑出領導者之一,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問題作過切實的探索,提出過許多重要的構想。在50年代中期就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其思想的形成是對當時傳統計劃經濟體製的反思與批判,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初步建立都起到關鍵作用。當前考察陳雲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思想,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係,而且為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起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時代背景

建國初期,對於一個剛剛管理國家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建立成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課題。我國原有的經濟體製,基本上都是借鑒和吸取前蘇聯當時的實踐經驗建設起來的,又被叫作“蘇聯模式”。而蘇聯的這種發展經濟的模式是以馬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在關於計劃與市場經濟的理論闡述中,他們的基本思想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本特點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基本特點是市場經濟。

按照馬恩的經典理論,前蘇聯找到一條特殊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管理經濟建設的辦法。其中,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製。以公民所有製的為基礎,實行單一的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在這種管理經濟運營的體製影響下,許多東歐國家和我國都實行了這種單一的計劃經濟體製。他們說,這樣才是“正宗的”的社會主義,才可以發展國家經濟。

在建國初期和國家“一五”建設時期,關於國家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集中統一,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持續性進行,改善民生,穩定市場物價和三大改造的順利完成,這種經濟體製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三大改造的結束,這種經濟體製在改造過程中又出現許多遺留的問題。例如,統一計劃管理過死,國家管得太多,經營和生產缺乏靈活性,地方部門和企業都缺乏積極性等。早在1955年,毛澤東就提出了“以蘇為鑒”的問題。在發展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不適合我國的特殊國情,這就要求中共領導人總結出我們自己的實踐經驗,從我國特殊的國情出發,摸索出一條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此時,陳雲就在黨的八大會議中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理論思想,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體製改革奠定了正確的基礎理論,開創了先河。

二、經濟體製改革的總路線

為了克服這種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陳雲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在我們黨的八大會議中,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著名論斷,論述了一係列新的經濟體製改革的總路線。他說,“在工商業經營方麵,工商業的主體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還要有一定數量上的個體經營作為補充。在計劃生產方麵,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一定要按照計劃生產的,同時,還要有一部分產品是必須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的範圍內自由生產的。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計劃生產,把在國家計劃範圍內的自由生產作為我國計劃生產的補充。所以,我們國家的市場,一定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而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在社會主義的統一計劃市場中,它的主體是國家市場,並在一定範圍內,把自由市場作為補充,所以,這種自由市場是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隻有采取上述的辦法實施,我國出現的才不會是資本主義市場,而是符合我國特殊國情和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市場。”這才是“真正適合於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經濟”。陳雲闡述的,關於“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包括了經濟分配中所有製結構、生產和流通三個部分。在中共八大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這種經濟體製被填加進去,受到了大會的高度評價,極大地豐富了八大政治報告的有關內容,為我們國家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提供了先決條件。

1957年,陳雲代國務院又起草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三個文件,經過了反複的思考、討論和修改,這些《關於改進工業管理體製的規定》、《關於改進商業管理體製的規定》、《關於改進財政管理體製的規定》的決定文件,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上述改革方案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