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陳雲經濟體製改革思想在當代的啟示(2 / 2)

1.在工業管理體製方麵,最重要的是為了調整企業之間的所屬關係。把一部分由中央管理的企業分配給各省、市和自治區地方政府,作為地方性企業;加大地方的人事管理權限,這些由國家下放給地方管理的企業,全部按照地方管理企業的標準執行,放寬企業主管部門對企業內部人員的管理權限。在物資派分方麵,放寬各省、市和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權力。各省、市、自治區在可以順利完成國家計劃的前提下,地方有權對全部的商業機構、地方企業進行物資分配調劑。

2.在商業管理體製方麵,各省、市和自治區的要有明確地方商業機構的設置權;國家設在各個地方采購供應站,實行以國家領導為主,地方政府領導為輔的領導政策;國家各個商業部門的企業利潤分配,要以國家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配的辦法來進行分成,明確劃定國家和地方對企業利潤分配關係;適當提高工人的基本工資,改善工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在商品價格管理方麵,地方和國家進行分塊分層管理。

3.財政管理體製方麵,放寬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財權。把地方財政的收入分為地方固定收入、企業分成收入和調劑分成收入三個方麵。核算地方正常的年度收入,必須除去重大災荒的救濟、堵口、複堤和國家計劃的移民墾荒等特殊性支出和地方的基礎建設投資;各省和市的地方固定收入、企業分成收入低於正常年度支出的部分,國家要用調劑收入作為補充;國家分配給地方企業的20%利潤作為地方分配給企業的分成收入,分派給各企業的省和直轄市,作為當地的財政收入;在執行地方的預算過程中,收入大於支出,地方可以自己進行安排使用,年末剩餘部分要全部留給地方在明年使用;地方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進行一些的基礎設施建設。

三、陳雲提出的“三主三補”在經濟體製改革中的地位

陳雲在探索我國經濟體製的實踐中,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僅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我國現在的經濟建設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陳雲在中共八大中,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理論思想得到了大會充分重視,並確認為八大的政策方針。這種搞活經濟的新路線,是八大會議中確立的要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以私人經營為補充的政策的新發展。依照這種經濟體製來調整經濟中的各個關係,使自由市場顯著的活躍,個體工商戶普遍增長。不僅有效地指導了當時的經濟體製改革,而且成為了新時期經濟體製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的先導,極大地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盡管由於各種原因這種探索被打斷,但仍然為我國現階段經濟體製改革提供了珍貴的思想積累。

陳雲在五六十年代,對經濟體製改革中提出了一係列係統的改革設想和思想政策主張,這些政策主張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開拓性強。在複雜的國際背景下,隨著斯大林所領導的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並得到了重大成功時,提出這種思想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馬克思信仰者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作為對立的兩個選手來看,不可以混淆,將馬恩的這種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理論作為他們是指導思想。雖然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基本框架,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被看作是對計劃與市場雙重調節機製的某種回歸,直接反映了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總體格局的清晰認識,科學地解決了社會主義開始建設階段所有製結構和生產經營上單一化的問題,是對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製模式的創新和突破。二是現實性強。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國家,各地的經濟發展曆來就不平衡,地域之間的差別較大。要經過探索尋找一條既要實行計劃經濟,又要管好市場的社會主義道路,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要思考的一個大問題。而陳雲提出的這種經濟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製改革的較早的嚐試,不僅對當時及後來的經濟體製進行改革,甚至對完善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陳雲”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經濟思想是對於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是一種我國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創新,而且從全世界範圍的經濟體係上看,也是一種創新。現如今,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台階,不可否定的就是關於陳雲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重要理論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是探索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嚐試。我們今天學習陳雲“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思想,對於我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深化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江泰然.論陳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體製改革[J].2010-11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