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曆史理論和曆史概念
在曆史教學過程中注重曆史理論的教學,不是做純哲學、政治的理論闡述,諸如什麼是生產力及其要素,什麼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及其相互關係等。
首先,在於用唯物史觀的理論觀點,分析曆史現象,解釋曆史事件,評價曆史人物。例如,結合史實評價秦始皇這個曆史人物。教學中在列數有關秦始皇的活動和事實後,就要運用“奴隸們創造曆史,還是英雄們創造曆史”,“曆史是人民創造的”,個人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由於不能擺脫曆史條件的製約和必然規律的支配,隻能起著加速或延緩曆史進程的作用等觀點,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進而做出科學正確的評價。那麼如何評價秦始皇?即他是封建地主階段的傑出代表,積極進行統一戰爭,先後滅掉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麵,創建了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封建國家。他推行的郡縣製,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築長城,北禦匈奴,南征百越,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他統治殘暴,焚書坑儒,賦役繁重,刑罰嚴酷,激化了社會的階級矛盾,導致了秦朝的衰亡。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運用辯證法及曆史唯物論對曆史問題進行多角度、立體式的分析,引導學生把握住曆史現象形成的因素、發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質、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和曆史作用,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現象的最本質的聯係。如對黨的遵義會議就可以從政治、軍事、思想、領導集體及個人作用等多角度總結曆史經驗,闡述其重大的曆史意義。
再次,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歸納講授一些曆史概念,諸如“氏族公社”、“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半封建半殖民地”、“洋務運動”、“社會主義陣營”、“冷戰”、“雅爾塔體係”等等,彌補當前我們所用的教材沒有對曆史概念做出係統完整的解釋的缺憾,同時提高教學的理論深度,進一步增強學生記憶曆史基礎知識和曆史思維的能力。
五、貫穿鮮明而深邃的主題
中國曆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使人們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曆程,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了解我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鬥的精神和業績,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鬥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業績。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曆史教學中必須始終貫穿的鮮明而深邃的主題。
在曆史教學中應融合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隻有我們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過程中不合理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是一定會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