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依賴別人,不如期待自己(1 / 2)

34依賴別人,不如期待自己

“生活將會怎樣,取決於我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等待幸運的垂青,或者等待別人的幫助,而要主動地去完成它,這是每一個年輕人懂得的。要把自己看做生活的CEO,不要做生命之船的乘客,要做船長,操之在我,朝著自己選擇的方向前進,而不是依賴他人,跟隨其後,隨波逐流。

過於依賴他人,成不了生活的強者

扔掉手中的拐杖,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才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人生的軌跡不需要別人定奪,隻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的人生畫布著色。去除過於依賴的心理,獨立完成人生的樂譜,相信你定能奏響生命雄壯的樂章。

有些人持有這樣的謬見:以為他們永遠都能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殊不知,過於依賴他人隻會讓自己更加懦弱,就好比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沒有什麼比依靠他人更能破壞獨立自主精神的了。如果一個人習慣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

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依賴他人來保障自己。“讓你依賴,讓你靠”,就如同伊甸園的蛇,總在你準備赤膊努力一番時引誘你。它會對你說:“不用了,你根本不需要。看看,這麼多的金錢,這麼多好玩、好吃的東西,你享受都來不及呢……”這些話,足以抹殺一個人意欲前進的雄心和勇氣,阻止一個人利用自身的資本去換取成功的快樂,讓你日複一日原地踏步,止水一般停滯不前,以至於你到了垂暮之年,終日為一生無為悔恨不已。

而且,這種錯誤的心理,還會剝奪一個人本身具有的獨立的權利,使其依賴成性,靠拐杖而不想自己一個人走;有依賴,就不會想獨立,其結果是給自己的未來挖下失敗的陷阱。

雨果說過:“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也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他自己身上。而過於依賴別人是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

為了訓練小獅子自強自立,母獅子總是故意將它推到深穀,使其在困境中掙紮求生。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小獅子掙紮著一步一步從深穀之中走了出來。它體會到了“不依靠別人,隻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前進”,並逐漸成熟。

拋開身邊的“拐杖”,自立自強,這是所有成功者的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當一個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後,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堅忍不拔地去奮鬥,最終,他會發現: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的風風雨雨,隻有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為你提供永遠的庇護。掌握前進的方向,把握住目標,讓目標似燈塔般在高遠處閃光;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不要相信有救世主,你的品格、你的作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為的產物,並不能靠其他東西來改變。你就是主宰自身一切的神靈,即使駕著一匹羸弱的老馬,但隻要馬韁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就不會陷入失敗的泥潭。

生命靠自己來拯救

年輕人在進入社會之前很多事情都由家長或者老師幫助處理;但是進入社會之後,我們就不得不麵對人生的各種困難,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拯救自己。

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之手,唯一留下來的親人是他的妹妹。當時,他常常遭受嚴刑拷打,隨時麵臨著死亡的威脅。

有一天,弗蘭克忽然悟出了一個道理:就客觀環境而言,我受製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識是獨立的,我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弗蘭克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做出何種反應的自由與能力。於是,他靠著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與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他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