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幸福就是把今天活好
每個人都擁有幸福,這種幸福就是現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來到麵前的往往輕易放過,遠在天邊的卻又苦苦追求;占有它時感到平淡無味,失去它時方覺可貴。可悲的是,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卻有許多年輕人依然覬覦那些“得不到”的,陷入“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遺失了身邊真正珍貴的寶貝。
不要以為最好的總在更遠處
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何謂活在當下?看似深奧的道理實際上很簡單: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沒有過去拖著你的腳步,亦沒有未來拉扯你的袖子,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刻,集中在現在的人和物上麵,生命因此產生一種強烈的張力。然而,世俗之中卻有許多人無法專注於當下,他們背負著過去,憂慮著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便也永遠到不了心靈的淨土。
宇宙每一瞬都在改變,我們隻活在當下。生活從來不在別處,隻在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100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道:“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你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R·康惠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150萬美元。
康惠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有誌於學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不足1000美元。康惠爾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做禮拜的演說詞時,低頭沉思的他突然發現教堂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是常常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園丁的一席話使康惠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
他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還不錯。但是,當他聽說可以找到埋有鑽石的地方時,他便想,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卻從未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終於在海灘自殺身亡。
可是,那個買下這個農夫土地的人,在散步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拾起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鑽石。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鑽石。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康惠爾寫道:“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自己去挖掘的人,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屬於相信自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奇跡的人。”
康惠爾作了7年關於“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賺得800萬美元,這筆錢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學校的需要。
這所學校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美國的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它的建成隻是因為一個人從樸素的故事裏得到的啟迪。
曾經有兩位哲人遊說於窮鄉僻壤之中,對前來聽教的人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不要為明天的事煩惱,明天自有明天的事,隻要全力以赴地過好今天就行了。”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我們不能控製機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但我們可以安排當前的生活。隻要把握好現在,我們的人生就一定不會失色。
“不管遠方風雨兼程,我依然獨行”的勇氣固然可嘉,但若因為遠方的誘惑而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就犯下了最愚蠢的錯誤。既然生命之箭一經射出就不能回頭,那麼與其追逐那逃避它的虛無目標,不妨將它射在“現在”的靶上,憐取眼前的一切,拿起不會讓自己後悔的這支筆去撰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