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習語稱謂妙趣橫生
“中國”在古代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我們都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可你是否知道,“中國”這個詞在曆史上早就已經出現,但它起初並不是用來指代我國的專有名稱,而有著其他的意思。了解“中國”這個詞在古代的含義,對於我們閱讀和理解古典文獻是很有幫助的。
“國”字在古代並不是指國家,而常常表示城市或者邦域的意思,所以在最初的時候,“中國”的意思就是指一個城市或地區的中間,也就是“中央之城”的代名詞。
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常以“中國”來表示黃河中下遊的中原河洛地帶,同時將“中國”周邊的地區,稱為“蠻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這些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對而言都比較發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而其他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則比較落後。
到南北朝時期,情況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的中原大地上出現了很多小國家,本來發源於北方的晉國向南遷移,同時認為自己處於天下的中央,是華夏的主人,所以就自稱為“中國”。可是北方的一些國家也不願意放棄“中國”這個美稱,所以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的國家,都稱為“中國”。由此,“中國”指代的範圍逐漸拓寬。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中國”這個稱謂正式成為中國的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這個詞也就成為了指代國家的專有名詞。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的由來今天,人們常以“炎黃子孫”來指代中國人,而中國人也以自己為“炎黃子孫”為榮。人們之所以這麼稱呼,主要是與中國遠古時期兩位偉大的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有關。
相傳在上古時期,人們以打獵、捕魚、采摘野果為生,生活經常得不到保障。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時任部落首領的炎帝決心帶領部落的成員種植一些能結果的草木。於是,他走遍高山大河,親自嚐百草。在曆經千辛萬苦後,他終於在南方的一個地方找到了令他滿意的“草”,這就是禾苗。在試種成功之後,他還將這一技術傳授給了其他的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炎帝種穀的技術傳遍了天南地北。
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炎帝還教會了人們耕作技術、製陶和捕獵的方法以及繪畫、射箭、音樂、舞蹈等。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炎帝部落慢慢衰落了,而原先居住在西北方的黃帝部落則愈加興盛,兩個部落之間戰爭不斷。經過幾次大戰,黃帝部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並將原本屬於炎帝部落的人一並收入了自己的部落,形成了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之後,黃帝又率領部落打敗了蚩尤,天下從此變得太平起來,各部落也都尊黃帝為天子。
在統一了各部落之後,黃帝製定了很多社會的禮儀、法規,指導百姓種植百穀草木,馴服猛獸,他的妻子則教人們養蠶、織布、做衣服等,從而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豐足。
黃帝和炎帝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示對他們的紀念,中華兒女就自稱“炎黃子孫”,並一直沿用至今日。
古人為何用“九州”來指代中華大地“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遊寫的一首詩,表達了希望祖國能夠統一的強烈感情。詩中的“九州”指的就是中華大地。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那麼,古人為何要用“九州”來指代中國,難道古時的中國有九個州?
“九州”的稱呼,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隻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它還僅是一個虛指的詞語,表示很多的意思,到了後來,這個詞才逐漸具體化,被人們用來指代中國古代的九個行政區域。
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史書《尚書》中,書中說古代的中國人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稱為“九州”,它們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至於這九個區域對應著中國現在的哪些地方,曆史上是有爭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雖然很早以前就有“九州”的說法,但中國古代時期並沒有真正將全國劃分為這樣九個區域的時候。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全國實行郡縣製,國家被劃分為36個州。漢朝時,漢武帝又將全國領土進行了重新劃分,分為13個州,在這些州中,仍然保留先秦九州的名字。
在以後的曆史發展中,“九州”的名字一直保留下來,而且一直被人們用來指代中華大地,這可以看做是一種曆史文化的延續。
古人的姓氏孟薑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名奇女子,相傳她哭倒了長城,可你知道她姓什麼嗎?如果你認為她是姓孟名薑的女子,或是姓孟名薑女,那就大錯特錯了。孟薑女實際上並不姓孟,而是姓薑。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果你想要一探究竟,就要對中國古代的姓氏文化有所了解。
“姓氏”在現代是一個詞,意思就相當於“姓”,如我們常說的“按姓氏筆畫排序”實際上就是要求“按姓的筆畫排序”。可在古代,“姓”和“氏”最初是兩個詞,有著不同的意思。
具體來說,姓的產生早於氏。“姓”起源於母係社會,那是一個以母親為主導的年代,每個母親都生了很多孩子,為了把他們區分開來,人們便把同一母親所生的孩子取為同姓,不同母親所生的孩子的“姓”也就不同。“姓”代表著一種血緣關係,同姓的人是不能結婚的。
母係社會結束後,中國步入了父係社會時期。此時,同一祖先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的成員就開始分散著居住,於是就形成了許多分支。為了相互區別,各個分支的子孫在保留姓的基礎上,還會給自己取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氏”。
到了階級社會,“氏”成了貴族男子的尊稱,一般的奴隸和平民百姓隻稱姓卻沒有氏。但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相區別,人們常常會在姓的前麵加上一些如孟(伯)、仲、權、季表示排行的詞語,“孟薑女”實際上表示的是薑家的大女兒。
後來,隨著社會製度的變革,“姓”和“氏”逐漸合一,並稱為“姓氏”,也就等同於現在的“姓”了。
古人的名、字和別號我們人人都有姓名,其中的“姓”是根據父母祖輩而來,“名”也是長輩們給取的,寄寓著長輩們的殷切希望。而在中國古人那裏,情形卻不是這樣的。古人的名字極為複雜,基本上包括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姓和氏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下麵就來說說古人的名、字和別號吧。
在古代,“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名”表示的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一般是從出生時起就有的。那時候,隻有貴族階層在起名的時候比較講究,要求符合一定的規範,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取名時都很隨意,以數字為名或是直接喚作阿貓、阿狗的都大有人在。
“字”往往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意思也多與“名”相同或相近,如諸葛亮,字孔明,其中“亮”是他的名,而“孔明”是他的字,這兩者的意思就是相近的,都有“光明”的意思。一般來說,古人隻有到成年之後才能取“字”,在成年之前是隻有“名”而沒有“字”的。
古人除了“名”和“字”,還有“號”。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其中的“號”是指稱號,也就是一個人的別稱。它一般是自己取的,不受什麼限製,隻要自己覺得喜歡就行,而且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別號還可以隨意改變。在古代,文人一般都會給自己取別號,並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寄托自己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別號雖然都是古代時一個人的代稱,但使用的場合是不同的。在古人看來,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為了表示對別人的尊重,一般隻稱呼別人的號。
古人的行輩現在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多,如果是孩子多一點的家庭,通常也都會以老大、老二、老三的次序來排列,這樣簡單明了,稱呼起來也方便,可是中國的古人在給兄弟姐妹排行時卻要複雜得多,他們並不直接以數字來稱呼,而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出一些名稱,分別以“伯(孟)、仲、叔、季”來表示。
“伯”和“孟”指的都是老大,其中“伯”一般是指正妻生的大孩子,而“孟”則是指偏房也就是妾生的大孩子。這也就是說,前麵說到的孟薑女實際上是薑家偏房生的大女兒。這樣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來排列,“仲”實際上是家中的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在古代,一般的家庭都會有很多孩子,而且那時的人們非常講究長幼尊卑的次序,所以他們在給孩子排行時一定會嚴格按照這樣的稱呼名稱。有人甚至會在孩子的“字”前加上表示排行的詞,如大家都熟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字仲尼,其中的“仲”就表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不僅是在同一輩的兄弟姐妹之間,即使是對於長輩,這樣的稱呼也是要遵從的。在對父親兄弟的稱呼中,如果是父親的哥哥,就叫做伯父;如果是父親的大弟弟,就稱為仲父;比仲父小的,就稱為叔父;父親兄弟中最小的,則稱為季父。這些稱呼中,隻有“伯父”這一稱呼直到今天還一直在沿用,其餘的一些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人們慢慢簡化成二叔、三叔、四叔這樣的稱呼了。
古人對不同年齡的稱謂現今的人們基本上都是以數字來表示年齡,這樣不僅簡單明了,而且也很好記。可在中國古代,人們並不直接以數字來稱呼年齡,而是用不同的稱謂詞來代替。主要來說,有如下的一些:
孩提:指人兩三歲的時候。
總角:主要用於泛稱處於幼年時期的人,一般指的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因為古時候的人在幼年時常把頭發紮起來,形狀就像是動物的角一樣,後來,人們就以這一稱呼來代指人的幼年時期了。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因為初夏隻是夏天的開始,後來人們就用這個詞來比喻人還未成年。
加冠與及笄:這是古代男女成年的標誌,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歲或是女子十五歲。古人到了成年時,都會舉行成年儀式。通常情況下,男子二十歲時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女子十五歲之後,就要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別好,以此來表示青年男女已經成年,可以婚嫁了。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分別指的是男子三十歲和男子四十歲時。這兩個詞出自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說的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耳順、耳順之年、還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人到了六十歲。
古稀:指人到70歲。古代人活到七十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偉大的詩人杜甫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名稱因此而來。
期頤:指百歲高壽。在古人看來,百歲是一個表示人活得圓滿的年紀,隻要活到這個年紀,一般人都很滿足了。
除了這些常用的詞語之外,古人用來指稱年齡的詞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古人對自己的稱呼在現代人際交往中,人們提到自己的時候,通常會以第一人稱的“我”字代替,或是直接報上自己的名字。可在中國古代,並沒有“我”這個人稱代詞,因而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之外,還會用一些意思相當於“我”的詞。隻是那時候人們在稱呼自己時都會以謙卑的口氣,以此來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古人常用來稱呼自己的詞主要有:
愚:古人常用“愚”來謙稱自己,表示自己不聰明。比如稱自己的見解為“愚見”,在比自己年紀小的人麵前自稱“愚兄”。
拙:這個詞主要用於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東西或者是看法,表示謙虛的意思。如古人常用“拙見”來謙稱自己的見解,意思是說自己的見解還不成熟,希望別人多包涵和指教。
仆:“仆”就是“仆人”的意思,古人以這個詞語來謙稱自己,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同時也含有願意為對方效勞的意思。
鄙人:這個詞語原來的意思是指那些居住在農村沒有什麼見識的人,古人常以這個詞來謙稱自己,表示自己地位不高,學識淺薄。
小人:古人常用這個詞語來謙稱自己,表示自己地位很低。除了以“小人”來稱呼自己之外,古人還會以“小”來稱呼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用“小兒”來謙稱自己的兒子,用“小女”來謙稱自己的女兒。
中國古時候的人之所以經常用這些表示自謙的詞語,主要還是由古代的文化傳統決定的,並不是因為古人真的愚笨或是卑微,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閱讀古代文學作品。
古代對朋友的稱謂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友誼的滋潤,朋友不僅是與我們共同分享快樂的人,也常常會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的雙手,幫助我們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沒有朋友的人,總會覺得孤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比較注重朋友間的友誼的。和我們的這種心態一樣,古時的人對朋友也很重視,而且還會將自己的朋友分為不同的等級。總結起來,古人對朋友的稱呼主要有如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