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習語稱謂妙趣橫生(2 / 3)

總角之好: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因為古人在小時候常常將頭發紮成像角一樣的形狀,所以小時候的朋友就稱之為“總角之好”。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指兩家中的上輩或是上幾輩有交情,而彼此間也是朋友的人。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交往的人,或是有官位的人與沒有官職的人相交往。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誼很深厚的朋友。

君子之交:指有德行、有才能,彼此在品德和學識方麵能相互支持的朋友。

生死之交:指可以與之共生死的朋友。

金石之交:指那些誠心誠意、親如兄弟的朋友。

患難之交:指在一起經曆過艱難困苦的朋友或是在經曆磨難時結交的朋友。

忘年之交:指能夠打破年齡、輩分的差異而結交的朋友。

一麵之交:指隻是認識卻並不怎麼了解的朋友。

酒肉之交:在一起隻是為了吃喝玩樂卻不幹什麼正經事的朋友。

從古人對朋友的各種稱呼中,我們能清楚地了解古人與朋友間的親密程度和關係好壞,這對我們了解古代的曆史也是很有幫助的。

古代對女子的稱呼在現代人際交往中,看到陌生的女子,我們一般都會習慣性地稱為“小姐”、“美女”、“女士”或根據年齡來稱呼為“姐姐”、“阿姨”等。那中國的古人是怎樣稱呼女子的呢?

其實,中國古代用於稱呼女子的詞語要比現在豐富得多,最常見的有這樣的一些:

女子:先秦時候的人們常稱呼年輕的姑娘為“女子”,至今,陝西等地的方言還沿襲這種叫法,普遍使用“女子”的稱呼。

女士: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常用這個詞來稱呼那些有知識、情操高尚的女子。後來,這個詞漸漸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女子的尊稱,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

淑女: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用這個詞來指那些溫柔、善良的女子,如人們常說的“窈窕淑女”。

閨女:因為古代的女子常居住在閨閣之中,一般很少出門,所以被稱為“閨女”。唐詩和明清時代的小說中通常用這個詞語來稱呼那些年輕的女子。

小姐:在最初的時候,“小姐”是對地位低下女子的稱呼,指的是宮裏的奴婢和妓女之類的人。到了宋代以後,達官貴人家的女兒都稱為“小姐”,含有尊貴的意思。之後,人們就常用這個詞來稱呼那些年輕漂亮且家庭條件也很好的女子。

娘子:在古代,這個詞是未嫁或已嫁女子的通稱。隻要是年輕女子,都能用這個稱呼。但在多數情況下,它表示的是丈夫對妻子的愛稱。

姑娘:這是古人稱呼年輕女子時常用的詞語,在明清時期使用得最多。

盡管古代對女子的稱呼是多種多樣的,但每一種稱呼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意義,用的時候是有不同的講究的。

古代對人的敬辭中國人向來有著注重品德修養和重視文明禮儀的傳統,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都會格外留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是否得體。這種優良的習慣和傳統其實是從中國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中國的古人在與人交往時就特別重視使用得體的語言,常常會用表示謙卑的詞語來稱呼自己,而用表示尊敬的詞語稱呼別人,而且對於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往往會用不一樣的敬辭。

對於古人常用的一些敬辭,有人整理總結出了這樣的一個口訣:

初次見麵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等候客人用“恭候”,賓客來到稱“光臨”;未及歡迎說“失迎”,出門送客說“慢走”;看望別人用“拜訪”,中途先走用“失陪”;起身作別用“告辭”,請人別送用“留步”;請求解答用“請教”,盼人指點用“賜教”;請人幫忙說“勞駕”,求給方便說“借光”;求人原諒說“包涵”,請人批評說“指教”;送人禮品說“笑納”,贈送作品用“斧正”;麻煩別人說“打擾”,托人辦事用“拜托”;向人祝賀說“恭喜”,讚人見解稱“高見”;請人休息為“節勞”;對方不適說“欠安”;尊稱老師為“恩師”;稱人學生為“高足”;老人年齡說“高壽”;女士年齡稱“芳齡”。

平輩年齡問“貴庚”,打聽姓名用“貴姓”。

如果仔細觀察則不難發現,這些敬辭中的很大一部分我們至今還在沿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禮儀文化的確是一脈相承的,多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傳統,對於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為人處世也是很有好處的。

古人對“死”的叫法崇尚吉祥、希望自己平安幸福是人們的一種普遍心態,所以現代人在生活中總是會對一些詞有所忌諱,如“死”、“血”之類的。其實,我國古人也有這樣的心態,因為忌諱“死”這個不吉利的詞語,但有時候又不得不用,所以古人就想出了一些表示同樣意思的詞語來代替。

古人不僅忌諱說“死“字,而且對它的稱呼還有著嚴格的規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的。這點在專門記錄古代禮儀製度的《禮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書上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不同階層的人死了,稱呼是完全不一樣的,絕不能濫用。“崩”是皇帝或國君死亡時專用的;“薨”是對諸侯死亡時的說法;大夫等官員死了,隻能稱為“卒”,士人死叫“不祿”;而隻有平民百姓這類身份卑微的人死了才能稱為“死”。

隨著社會的發展,限製不再那麼嚴格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表示死亡意思的詞語。如君王死亡除說“崩”外,還有“駕崩”、“晏駕”、“千秋”、“百歲”等;對一般官員和百姓的死亡還稱為“捐生”、“就木”、“作古”、“棄世”、“故”、“終”等;對於長輩的去世,則委婉地稱為“見背”。佛教和道教中,關於死亡的說法也有很多,如“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遊”、“登仙”、“升天”、“仙逝”等。

古人對“死”的叫法,實際上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體現,這種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手下、足下、膝下的意思如果是經常看古裝片的人,肯定會對其中人們交談時說的一些詞語如“手下”、“足下”、“膝下”有一定的印象。我們知道,“手”、“足”、“膝”等詞語表示的是人的手、腳和膝蓋等身體部位,那麼,這些與人的身體部位有關的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它們是否與人的身體有關呢?

對於這三個詞語,大家可能對“手下”的印象要深刻一下。在古代,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幾乎人人都有一些可供差遣的“手下”。“手下”指的就是率領的部下,就是那些替人辦事的人。

而“足下”主要是地位低的人稱呼地位高的人,或是同一級別的人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才會使用這個稱呼,它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您”。那人們為什麼要用“足下”來表示尊敬呢?有一種比較有趣的解釋是這樣的:見到地位比自己高或是見到自己尊貴的朋友,由於帶著敬畏和尊重的情感,一般是不怎麼敢抬頭看他們的臉的,所以就隻能低著頭,將自己的目光定位在他們腳上。後來,古人就從這一動作中歸納出“足下”這個詞。

還有一個詞就是“膝下”。和多數人的想法一樣,“膝下”的確是與“膝蓋”這一人的身體部位有關。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男兒膝下有黃金”,這句話中的“膝下”原本的意思是指下跪,後來人們也用它來表示“屈服”的含義。

除了這層意思之外,“膝下”還是一個表示稱呼的詞語。因為子女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總喜歡跟著父母、在父母的膝蓋周圍活動,所以古人就根據這一情景,將子女稱為“膝下”,後來,有些人也用“膝下”這個詞語來借指父母,以此表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切關係。

古代的“先生”指什麼人“先生”和“小姐”在現代社會中使用得非常頻繁,“先生”基本上可以指代社會上所有的男性。可在中國古代,盡管也有“先生”一詞,但它的意思與現在人們通常認為的意思有著很大的區別。

“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它的含義並不是固定的,不同的曆史時期指代著不同的對象。

“先生”從字麵上可以理解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所以它在出現最初的時候是對自己的父親和兄長的稱呼,這是它的第一種意思。

“先生”的第二種意思也是古代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老師、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古代,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常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同。

後來,人們又在“先生”第二種意思的基礎上延伸出另一種意思,即用“先生”來尊稱那些有一定學識、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戰國年代,人們就常常這麼稱呼了,如孔子就常常被人們尊稱為先生,這其中有他的學生,但更多的是尊敬他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先生”一詞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到了後來,隻要是德高望重的人,不論男女,都可以用這個稱呼來表示尊敬,如著名的文學家楊絳、冰心、丁玲等也可以稱呼為“先生”。

除了這些比較常用的稱呼外,“先生”在古代還可以指稱其他的一些對象,如用來稱呼舊時管賬的“當鋪先生”,用來稱呼那些卜卦算命、看風水的“算命先生”和“風水先生”,或用來稱呼那些以說書為生的“說書先生”,等等。

古代的“大夫”指什麼人中國的漢字是非常奇妙的,同樣字形的字,讀音不同,意思也就很不一樣,如“長”、“背”、“差”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多音字。除了一詞多音、多義,漢字的意思也往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今天我們要說的“大夫”這個詞就是這樣,它不僅有兩種讀音,而且古今意義有著很大的差別。

現在人們通常將治病救人的醫生稱為“大夫”,其中的“大”念dài。可在中國古代,“大夫”是一種官職名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存在很多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國君和眾多官員。這些官員主要分為卿、大夫、士三級。其中的“大夫”是一個特定的爵位,分為很多等級,能世襲繼承,而且能得到國君賞賜的封地。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用這個詞來指稱一般的官職。秦漢以後,禦史大夫成為重要職位,主要負責監察百官,負責代替皇帝起草重要文件,管理國家重要文件等。到了清朝時期,高級文職官員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那麼,原本隻是官職名稱的“大夫”是怎樣與醫生扯上關係的呢?原來,宋代時期的醫學製度和醫學教育發展迅速,朝廷中也有很多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員,這些醫官被分為七級,每級都有很多種官職,而且都是“大夫”級別的,如“和安大夫”、“成安大夫”等,所以一些北方人就開始尊稱醫生為“大夫”了,為了與官名相區別,人們就將稱呼醫生的“大夫”讀作dài fū,而不讀作dà fū。後來,“大夫”就逐漸轉化為今天的意思,專指掌握醫藥衛生知識和以治病為工作的專業人士。

“三姑六婆”是指哪些人在我們的日常口語交際中,人們時不時地會提到“三姑六婆”這個詞語,並用它來泛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女性,而且往往帶著明顯的貶義色彩。可你知道“三姑六婆”原來是指什麼人嗎?

其實,“三姑六婆”原來指的是中國古代幾種平民女子的職業。三姑是:尼姑、道姑和卦姑;六婆則是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這個詞語大約出現在我國的元代時期,當時的學者陶宗儀在他的作品《輟耕錄》中就對此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

在“三姑”中,尼姑和道姑是比較好理解的,她們分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者。那“卦姑”是什麼人呢?卦姑當然與“卦”有關,也就是古代社會中的那些專門為人占卦算命,並以此為生的女子,相當於當今社會中那些專門幫人算命看八字的人,隻是性別為女性罷了。

對於“六婆”的職業,理解起來就困難一些了。媒婆可能大家還算熟悉,說的是那些專門為人介紹姻親、拉紅線的人,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其餘的“五婆”大家應該就會覺得比較生疏了,因為在現代社會中,這些職業基本上都不存在了。其中的牙婆是古時候專門為富貴人家買賣奴婢、小妾等的人販子;師婆也就是巫婆;虔婆也就是古時青樓的女性管理者;藥婆是指那些專門賣藥的女人;穩婆則是指那些專門接生小孩的接生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