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俗語典故言簡意妙“大水衝了龍王廟”的由來
“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是一則非常有名的歇後語,現代人常用它來比喻本是自己人,卻因不相識而相互發生了誤會、衝突、爭端。關於它的由來,還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在龍王廟不遠的地方有個菜園,菜園旁有座寺廟。廟裏的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一天,老頭神秘地對和尚說:“方丈,我的菜地最近發生了奇怪的事情,原來總是我自己挑水澆園的,可這兩天我去澆水的時候總發現菜地已經澆過水了,這附近都沒什麼人居住,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於是決定弄個水落石出。經過幾天的觀察,老和尚發現菜地旁邊的井裏住了個妖怪,菜地是他澆的,於是就決定降妖。
一天晚上,他帶了把寶劍,等那隻怪物剛一飛出井口時,就迅速地刺向它。怪物被激怒了,它一用力就把井口震裂了,頓時,大水翻滾而出。眨眼間,連幾裏外的龍王廟前也成了一片汪洋。
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那怪物交戰。戰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出了原形。原來它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東海,在古井中接受懲罰。三太子為了立功贖罪,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了一場誤會。
後來,民間的百姓在談起這件事時,總說“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慢慢的,這句話就成了一句歇後語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漢語是非常奇妙的,很多時候,我們對文章中的字和詞可能都認識了,但未必能真正理解這些字詞組合後所蘊涵的意思。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這樣。這個俗語中的漢字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習過,可對於整句話的意思以及它的來曆,卻未必人人都能說清楚。
我們都知道,“三七二十一”原是珠算乘法口訣,可人們想用一個口訣來表達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人們隻說“不管三七二十一”,卻不說“不管四六二十四”呢?
原來,人們之所以這麼說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句俗語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戰國時期,中國分為不同的小國,主要有齊、楚、燕、趙、韓、魏、秦這七雄,幾個國家之間經常打仗。後來,秦國的勢力逐漸強大,並想要兼並其他各國。一些國家的謀士就想著聯合起來抵抗秦國,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張儀主張連橫事秦。“合縱”就是從燕到楚,合成南北一線;“連橫”就是形成東西相連的線。
為了實行自己的合縱主張,蘇秦周遊六國進行遊說。一次,他到齊國遊說齊宣王。齊宣王談到齊國的兵力不足時,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按每戶3個男子服役來計算,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這麼多兵源,用來抗秦已經足夠了。
事實上,蘇秦的這個算法是很不符合實際的。每戶人家不可能都有3個男子,即使有,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等在內。
後來,人們就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發展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含義,將它作為一個貶義詞來使用,形容不問是非情由,不分青紅皂白,偏要試一試的意思。
“一鳴驚人”的典故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可在挖掘和利用潛能方麵,人與人之間就不盡相同了。有些人善於把潛能轉化為能力,並積極表現出來,而有些人總是不懂得表現自己。如果一個人平時並不怎麼起眼,在某件事情上卻有驚人的表現,我們就常常會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形容他。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的齊威王本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終日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使得齊國的勢力漸漸衰弱。一些愛國的官員非常擔心,但都因為畏懼齊威王而不敢出來勸諫。一個名叫淳於髡的臣子見了,就決心想辦法勸說齊王。
有一天,淳於髡對齊威王說:“大王,為臣有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您知道這是隻什麼鳥嗎?”
齊威王本是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隻知享樂,卻沒什麼作為。他想了想,覺得淳於髡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決定改過自新,就說:“這隻大鳥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再沉迷於酒色,而是開始整頓國政,奮發圖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齊國終於強盛起來了。
後來,人們就常用“一鳴驚人”來比喻一個才能出眾的人即使平時表現得很平凡,但如果發揮潛能,就能做出驚人的成績。
“五福臨門”指的是哪五福對於“五福臨門”這個詞語,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現代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吉祥如意,所以在平時,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總會說一些吉祥語,如“五福臨門”、“三陽開泰”等。那“五福臨門”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人們常說的“五福”到底指哪五福呢?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五福”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其中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具體來說,其中的“長壽”是指活得時間久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指有金錢、有地位,生活中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針對身體狀況來說的,主要指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說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善良而寬厚;“善終”是指在個人年老的時候,不經受病痛的折磨,心裏也沒有什麼掛礙和煩惱,能安詳地離開人間。古代人認為,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養,其他四德才會不斷增長,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氣。
在人們看來,隻有“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種,人生就不是那麼完滿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的人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有著這樣那樣的缺憾,比如,有的人雖然長壽卻沒有富貴命,有的人富貴但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總為貧賤的地位而感到煩惱,有的人汲汲於名利而不得善終等,這時就需要我們調整好心態,保持一顆知足心了。
“不恥下問”是指向何人請教對於一些詞語,我們並不陌生,但常常因為沒有理解好它們的意思而用錯了地方或場合。“不恥下問”就是經常被人們誤用的一個詞語。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難去請教別人時會說自己是在“不恥下問”。其實,這樣用是極不恰當的。
“不恥下問”這個詞語出自《論語》一書的記載,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學生子貢時說的。當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做孔圉(yǔ),他為人正直,虛心好學。孔圉死後,諡號為“文”,所以人們也稱孔圉為孔文子,這個稱呼代表著尊敬和高度的評價。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配不上這樣高的評價,所以他就問孔子:“為什麼孔圉的諡號為‘文’呢?”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就是說,孔圉聰明而好學,而且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所以才得到了“文”這個諡號。
現代的一些詞典中也對這個詞語作了這樣的解釋:“不因為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不恥下問”這個詞在使用的時候是有對象和場合限製的,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它一般用來誇獎別人謙虛好學,不因為別人的學問、地位不如自己就不向別人請教和學習,而從來不會將自己向別人請教說成是“不恥下問”,即使是別人的學問和地位真的不如自己,也不能直接這樣說。如果是用在自己身上,則多用來表達鞭策和提醒的意思,告誡自己絕不能驕傲自大,而要不斷進步和成長。
“五花八門”的本意“五花八門”是我們平時常用的成語之一,主要用來比喻事物種類很多且變化多端,令人眼花繚亂。可在中國古代,“五花”、“八門”是分開的兩個詞語,而且在意思上也與現在有著很大的差別。
“五花”和“八門”最初的時候是古代兵書中的陣法名稱,主要指兩種戰術變化很多的陣勢——五行陣和八門陣。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行軍打仗的時候經常運用這兩種陣勢。五行既指金、木、水、火、土,同時又代表著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而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可以變成很多種顏色,所以人們就常用“五行陣”來迷惑敵人,讓敵人眼花繚亂。八門陣也就是八卦陣,是根據八卦原理排列的陣勢。這兩種陣勢都很高深,經常能製敵取勝。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花”和“八門”的意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主要指社會上某些職業和身份的人。“五花”主要包括這樣的人:金菊花——指賣茶花的女人;木棉花——指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指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土牛花——指挑夫。“八門”主要包括這樣的人:一門巾——指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指搭賣草藥的人;三門彩——指變戲法的人;四門掛——指江湖賣藝的人;五門平——指說書評彈的人;六門團——指街頭賣唱的人;七門調——指搭篷紮紙的人;八門聊——指高台唱戲的人。
“五花八門”原來就包含了社會上的很多行業,後來人們就漸漸地以這個詞來泛指社會上行業的眾多和繁雜。之後,人們又由行業聯想到其他各種事物,於是就用“五花八門”來比喻事物繁多了。
為什麼習慣將創始人稱為“鼻祖”
現代人常常習慣性地將最早的祖先、創始人或是最先出現的事物稱為“鼻祖”。因為其中有“鼻子”的“鼻”字,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這個詞語與鼻子有關,難道真是這樣的嗎?
想要弄清楚“鼻祖”的來曆,還得先理解“鼻”字的來曆和意思。在上古的時候並沒有“鼻”這個字,人們常用“自”來表示鼻子的意思。在當時人們使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而且讀音是和“鼻”一樣的。
因為古人在說到自己的時候經常會指著自己的鼻子,所以“自”又有了表示“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在曆史的發展中,“自”表示“自己”的意思被人們廣泛使用和沿襲,以致人們已經忘了它的本意是指鼻子了。所以人們又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明確分工,各自指代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