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畫曲藝人生雅事2(1 / 3)

第5章 書畫曲藝人生雅事2

書畫作品中的“四君子”

閱讀講述書畫作品的書,我們經常會見到“書畫四君子”這一說法。那書畫作品中的這“四君子”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四君子”其實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指的是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這四種植物。中國古人都喜歡以這四種植物為題材作畫,以此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行。明代的書畫理論家黃鳳池在整理曆代書畫作品的基礎上,編成了一本名為《梅竹蘭菊四譜》的書,從此以後,人們便將梅蘭竹菊合稱為“四君子”。

四君子中,梅花的主要特性是很耐寒,在寒冬臘月也能開放。所以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在我國曆史上,喜歡畫梅花的人很多,而且每個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北宋的仲仁和尚。他從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中得到啟發,創造了墨梅。墨梅隻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而不用其他顏色。

人們畫蘭花和竹子,一般都寄托著幽芳高潔的情操和正直堅毅的品質。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就以擅長畫蘭花和竹子聞名。他畫的蘭花形態逼真,但從不畫根。當別人問他原因時,他總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他以這種方式表達對故國的懷念。他畫的竹子千姿百態,也很有美感。

人們畫菊花,一般都寄托著堅強樂觀、不趨炎附勢的高潔情懷。中國曆史上的不少畫家都曾經畫過菊花,如五代時期的徐熙、黃筌,元代的蘇明遠等。

因為“四君子”最能象征高尚的品質,而人們又希望通過植物的自然屬性來顯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千百年來,它們一直是畫家熱衷的繪畫題材。

令人驚歎的篆刻藝術印章是一種有著很高審美價值的篆刻藝術。我們現在的公文中也使用印章,隻有蓋上印章,這些公文才能正常使用或發揮法律效力。但現在使用的印章一般都隻刻單位名稱或個人名稱,形式統一而規範。而在中國古代,印章不僅有證明和保證個人信譽的功能,還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廣泛使用的是戰國古璽。戰國古璽是很有特色的一種篆刻藝術品,這些古璽多用古文,其中的很多文字現在都很難辨識。古璽上除了印有名字外,有的還印有不規則的形狀、動植物圖案或是一些吉祥語。

秦印主要流行於戰國末期到西漢初,它在文字上使用秦篆,形狀有長方形、圓形和橢圓形,但以長方形居多。秦印在內容上除了官名、姓名、吉祥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字樣。

漢玉印是兩漢時期獨具特色的印,它用玉作為材質,象征高雅而不易被腐蝕,能長久地保存原來的麵目。一般的玉印製作精良、筆勢圓轉,充滿靈動氣息。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文字經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所以古人寫好之後要先卷起來,封上泥或蠟,然後再將印章蓋在泥或蠟上。隨著紙張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人們也就直接將印加蓋在紙上了。因而,印章發展到明清以後,藝術功能和審美性愈加凸顯,成為了書法、繪畫的一部分。此外,一些印章,比如鑒賞章、收藏章也成了圖書、檔案、字畫鑒定和收藏的標誌。

戲曲界被稱為梨園界的原因現在,人們通常習慣性地將戲班稱為“梨園”,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子弟”,把祖孫幾代都從事戲曲藝術表演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以一般的思路來想,戲曲和梨園是不會有什麼交集的,那人們是怎麼將戲曲界與梨園界聯係起來的呢?

這還得從戲曲發展的曆史說起。戲曲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從事表演的專業演員有限,培訓演員的場所更是缺乏。到了唐代李隆基時期,這一現象得以改觀。

唐明皇李隆基精通音律、酷愛歌舞、戲曲等藝術,於是就在宮裏養了上千個歌伎、舞伎。當時皇宮的禁苑裏有一個很大的園林,園中種了許許多多的梨樹,所以名為“梨園”。這座“梨園”除了種有果樹外,還建有各種娛樂設施,是皇族們遊玩的主要場所。

為了隨時能欣賞到表演,唐明皇特意挑選了幾百名演員在“梨園”這個地方進行集中培訓,同時也方便他們練習音樂伴奏、歌舞和戲曲表演。“梨園”可能是曆史上最早的、最為出名的培訓戲曲演員的場所了。在當時,這裏不僅有專門的老師進行授課教習,很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也經常為這裏的演員編排節目,像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中的演員編寫過節目。

後來,人們在追溯戲曲曆史時,就想到了這個地方,於是就將戲曲與“梨園”聯係起來,慢慢地也就稱戲曲界為“梨園界”了。

什麼叫做對台戲生活中,我們常說那些總是針對自己,與自己意見相反、做法相對的人是在與自己“唱對台戲”。“對台戲”明顯是與戲劇表演相關的詞彙,可平常生活又不是在演戲,人們怎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戲劇表演中的對台戲究竟是怎樣的呢?

“對台戲”的說法來源於戲曲表演藝術。在過去,沒有電視、網絡等現代科技,欣賞戲曲表演是人們平時的主要娛樂活動。一般來說,兩個實力相當的演員、戲班、劇團之間為了搶生意,或是為了爭奪勝負,在相同的時間、相近的地方進行演出,就稱之為“演對台戲”。

任何行業都存在著競爭,就像現代人喜歡比影視劇的收視率和網絡上的點擊率一樣,古代戲曲界的人也喜歡比受歡迎的程度,所以他們就常用唱對台戲的方式來驗證自己在觀眾中的受歡迎度和自身實力。想要演對台戲,相對雙方的實力一定要不相上下,否則觀眾就全部會傾向於水平高的一方,這樣就“對”不起來了。而想要在演對台戲中取勝,就一定要推出最有人氣的陣容,拿出最精彩的劇目和最高的表演水平。這樣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的,屬於正當的藝術競爭。如京劇史上有名的“梅程之爭”,就可以算是梅蘭芳和程硯秋兩位旦角大師之間的“對台戲”。

除了正當的藝術競爭之外,還有一些不正當的情況。如表演戲曲的一方出於對另一方的報複和嫉妒,或是受人指使而演出對台戲,這就是在挑起事端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就慢慢地以“對台戲”來比喻那些總是針對自己,與自己做法和意見相反的行為了。

唱戲曲為何要“粉墨登場”

現代人在登台表演時通常都要化妝,中國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黃梅戲等的演員在進行表演時也要“粉墨登場”。現代人化妝主要是為了美觀,妝一般都畫得很精致,可在傳統戲曲中,一些演員的妝通常是畫得很誇張、甚至看起來有些醜陋可笑的。這就讓人覺得很奇怪,唱戲曲為什麼要“粉墨登場”,而且還要畫那樣的妝呢?

“粉墨登場”中的粉主要是指化妝時用來擦臉的白色粉末,而“墨”主要指化妝時用來描眉和畫眼線用的黑色的顏料。其實除了白色和黑色,演員在化妝時還會用其他各種顏色的化妝品來對各個部位進行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