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畫曲藝人生雅事1(1 / 3)

第5章 書畫曲藝人生雅事1

文房四寶文具是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它們的出現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是對於學生而言,離開了筆、紙等文具,我們的學習就很難正常進行了。其實古代的讀書人也是這樣的,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常常要借助一定的文具,最主要的就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這一說法源自宋朝時候蘇易寫的《文房四寶譜》。盡管名稱出現得很晚,但筆、墨、紙、硯這四種文具卻是早就出現了的,它們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

筆指的是古人寫字用的毛筆。毛筆大約出現在距今幾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它與我們現在所用的鉛筆和鋼筆不同,是由竹製的筆管加上動物的毛製成的筆。製作毛筆使用的毛,最先用的是兔毛,後來也用羊毛、狼毫、雞毛和鼠毛等。

從西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各種各樣的紙便產生了,如麻紙、竹紙、宣紙等,但最受古人歡迎的還是宣紙。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這種紙柔韌性很好,光而不滑、紋理純淨,非常適宜於書寫。

墨,是古代書寫、繪畫用的色料,主要原料是炭黑、鬆煙、膠等。隻是在古代,墨都是固體,所以使用起來不如現在的墨水這麼方便,而需要用水研磨。在研磨的時候就要用到硯台。

硯主要用於研墨和盛放磨好的墨汁,因為要用於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要盛墨汁,所以需要有一個凹陷。

“文房四寶”是古代重要的文書用具,它們不僅方便了古時人們的書寫,也使古代燦爛的文化得以保存下來。

書法的主要字體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並不是單純的寫字,還要求寫出來的字有藝術性。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人的筆下形態也是很不一樣的,這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字體的不同。

現在的書法作品中,最常見的字體是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隸書是一種古老的漢字形態,相傳是秦朝時期的程邈在獄中整理而成的。秦代時,人們使用的主要文字是小篆,這種字筆畫很多,寫起來耗時耗力,程邈為了書寫方便,就簡化了一些字的寫法,把字原本彎曲的筆畫改為直的,把字形變圓為方,同時改“連筆”為“斷筆”,並把這樣的字稱為“隸書”。後來,由於國家統治者的推行,隸書便慢慢流傳並盛行起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在隸書字形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派生出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

楷書的字形一般都比較方正,筆畫平直。因為楷書在書寫的時候要一筆一畫地寫,可以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楷模,所以便被稱為楷書或者正書。直到今天,楷書仍然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在小學階段,我們寫字時常用的字體就是楷體。

因為楷書不能連筆,書寫起來速度很慢,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有人創造出了草書。草書將所有漢字的筆畫都進行了簡化,寫字時通常運用連筆,一氣嗬成。但不足之處在於,草書一般難以辨認。

正由於楷書和草書都有缺陷,有人便想出了行書這種字體。行書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雖有連筆,但比較容易辨認,而且字體輕鬆、活潑,書寫起來速度也很快,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行書“飄若遊雲”的王羲之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世稱“書聖”。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都是朝廷的大官,他自己也曾經在朝廷擔任過右軍將軍等官,所以人們也稱他為王右軍。

由於家庭條件優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父親見他喜歡書法,就讓他從小跟隨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在名師的指導下,王羲之更加刻苦地學習和練習,所以他的書法進步得非常快。長大以後,他又借著遊覽名山大川的機會,結交了很多愛好書法的朋友,並且積極向一些書法名家如擅長寫草書的張芝、擅長寫楷書的鍾繇等學習書法。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王羲之特別認真和刻苦。為了寫好字,即使在走路和休息的時候,他也會在頭腦中思考和揣摩字體的結構、間架和氣勢,通常是一邊想,一邊還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比劃,日子久了,有些衣服都被劃破了。而且,每天練完字,王羲之都要到門前的池塘裏去洗筆、硯,時間長了,池塘裏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池塘叫做“墨池”。

因為長時間勤奮刻苦地學習,王羲之在書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書法作品中行書、楷書、行楷都有,其中又以行書為最好,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書法的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常說他的書法“飄若遊雲,矯若驚蛇”。他的書法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有《蘭亭序》、《官奴帖》、《二謝帖》、《黃庭經》等。

深得王羲之真傳的虞世南虞世南的一生跨越了北周、隋、唐三個朝代,他不僅在詩歌上有所成就,更寫得一手好字,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

虞世南書法虞世南小時候身體比較文弱,但天資聰明、記憶力很好,喜歡獨自待在書房裏看書、寫字。經過十幾年的勤奮學習和積累,他讀了很多書,儲備了豐富的知識。虞世南特別喜歡書法,在很小的時候就跟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在智永禪師的精心傳授和他自己的勤學苦練下,他的書法進步得非常快,可以說是深得真傳。

在唐代時,虞世南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非常好。虞世南雖然外表看起來很膽小,但性格剛烈,敢於直言進諫,他曾經多次當麵勸說唐太宗要勤於政事,唐太宗也總是虛心地聽取意見,而且非常信賴虞世南。不僅如此,虞世南還是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唐太宗非常喜歡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摹。有一次,唐太宗臨摹虞世南寫的“戩”字,但“戈”還沒寫好,正好虞世南求見。虞世南見皇上的字還沒寫完,就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征看,說:“我學習虞世南的字,不知道最近有進步嗎?”魏征看後說:“‘戈’字已經寫得很像了。”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歎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總體來看,虞世南的書法有繼承也有創造,而且繼承多於創造。他的書法筆圓體方,外柔內剛,自然而沒有雕飾。他的行草書基本都是學習王羲之的,可以說深得王羲之真傳。

字體雄渾勁健的“顏筋柳骨”

如果是稍微學了一點書法的人,對於“顏筋柳骨”這個詞應該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學習書法一般都是從楷書開始的,而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又是學習楷書的最佳範本。人們通常認為顏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權的字多“骨”,所以就用“顏筋柳骨”來合稱他們的書法。

顏真卿是唐朝中期傑出的書法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喜愛並認真學習書法,他先是學習模仿褚遂良的書法,後又拜張旭為師學筆法,之後又汲取了“初唐四大書法家”書法的一些精髓,可以說是博采眾長。他最擅長的是楷體,他寫的楷書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兼有端莊美和陽剛美,被人們稱為“顏體”。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讚碑》、《李玄靖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