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飲食娛樂詩意生活(2 / 3)

人們不僅喜歡喝酒,還給酒取了不少有趣的名字,比如,“杜康”就是以釀酒人的名字命名的;有人認為酒能消憂解愁、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把酒稱為“歡伯”;有人看到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又稱酒為“金波”,等等。

餃子最初的用途說起餃子,大家應該都不會覺得陌生。它是很多人喜歡吃的一種美味食品,主要的做法就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在中間包以各種蔬菜、肉類加調料製成的餡,然後就可以加水煮熟了。可是關於餃子最初的用途,很多人可能都不會想到。

原來,餃子的原名為“嬌兒”,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生張仲景發明的,最初是用來治療人們爛耳朵的疾病的。

相傳東漢末年的時候,各地災害嚴重,人民飽受疾病的困擾。有一年冬天,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家中。剛回到家鄉,他就看到很多百姓的生活非常艱苦,不僅忍饑受寒,很多人的耳朵也被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因為到藥鋪求醫問藥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可心裏還總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而沒有來看病的窮百姓。於是,他叫弟子在藥鋪附近的一塊空地上搭起棚,架起鍋,鍋裏熬好藥,向窮人舍藥治傷。

其實,張仲景鍋裏所熬的藥名為“祛寒嬌兒湯”,具體的做法就是用羊肉、辣椒加上一些驅寒藥材在鍋裏煮,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兒”,然後再將“嬌兒”煮熟,之後就分給來拿藥的百姓。每人兩隻“嬌兒”一碗湯,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因為當時張仲景施藥治病的時間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治療,全城百姓的爛耳朵基本上都被治好了。百姓們為了表示慶祝,也為了永遠銘記張仲景的恩德,就仿照著“嬌兒”的樣子做起了食物,並稱之為“嬌兒”或“餃子”。

饅頭的來曆饅頭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麵食,它的一般做法是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外形上多是半球形或長條形的。

饅頭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食品,早在戰國時期,我國的古人就已經製作出一種形態與饅頭相似的食品,名為“蒸餅”,隻是這種食品在最初的時候並不經過發酵。到後來,人們又在製作這種食物的時候增添了發酵工藝,這樣,它吃起來就更加鬆軟可口了。而關於“饅頭”名稱的正式得名,民間多認為它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創造。

當時,諸葛亮率領軍隊打了勝仗,準備班師回朝,途中路過瀘水。

正當軍士們準備乘船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大浪滔天,軍隊無法前進。後來諸葛亮經過測算得知,原來這是因為以前枉死將士的靈魂無法返回家鄉,所以他們就在這江上興風作浪,阻撓活著的人回家。大軍如果想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平安渡江。

諸葛亮不忍再有軍士傷亡,於是就命令廚子用米麵為皮,裏麵包上牛肉羊肉,捏成49顆人頭的形狀,然後燒香、撒酒,祭拜亡靈。因為這些食物是用來代替蠻軍的頭顱的,所以稱為“蠻頭”。

後來,這個故事傳到民間,人們紛紛效仿,並將名稱傳為“饅頭”,漸漸的,人們也就習慣稱這種食物為“饅頭”了。同時,因為諸葛亮所發明的饅頭裏麵還要添加餡料,做起來比較複雜,人們為了方便,就將做餡的工序省去,於是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稱為包子。

為什麼要將小零食稱為“點心”

現代人非常講究生活品質和質量,在飲食上更是如此。人們不僅非常注重一日三餐的營養搭配,還時常會為自己準備一些“點心”。我們現在所說的“點心”一般是指正餐之外的一些零食,特別是指美味的小糕點等。可是,人們吃的食物怎麼會跟“心”扯上關係?人們又為什麼要將小零食稱為“點心”呢?

關於“點心”名稱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南宋初年,著名的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為了慰勞士兵,命令家中的廚師製作出一些美味糕餅,以此表示自己的“點點心意”,“點心”的名字就由此而來。當然這隻是民間的一個傳說,並不可信。

其實,“點心”這個詞早在我國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根據宋代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的記載,唐朝的時候人們就通常用這個詞來指代早晨吃的小食品。當時在富貴人家,仆人一大早就會起來為達官貴人們準備各種點心。由此可見,點心最早是在早晨時吃的,當時的饅頭、餛飩等都可以稱為點心,這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早餐和早點。而我們現在稱早飯為“早點”,實際上也是與“點心”的意思有關的。

到了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不止是在早晨的時候製作點心,在其他的時候也同樣會做,而且點心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口感也越來越美味。如果是還沒有到用餐時間就餓了,人們就會以點心來充饑,或者有客人的時候,也會拿出點心來一起分享。

現在人們所說的“點心”主要指糕點,但也不止這些,一些隨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裏麵。

棋類鼻祖——圍棋《奕秋》這篇文章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我國有一個著名的棋手名叫奕秋,他不僅自己棋藝非常精湛,還很熱心地教別人下棋。在他的兩個弟子中,有一個認真聽著老師的講解,所以進步得非常快,而另一個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卻總是三心二意,所以同樣是在聽奕秋講課,他卻什麼也沒學到。這個故事中所說的棋其實就是圍棋。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的曆史非常悠久,相傳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就創造了圍棋。所以說,圍棋是我國古代各種棋類的鼻祖。

圍棋在我國古代的名稱為“弈”,通常是兩個人一起玩,雙方輪流走棋,最終以控製地盤大者為勝方。圍棋的典型特點就是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圍棋的棋盤為標準的正方形,由縱橫各19條線互相垂直、均衡地縱橫交錯而成,講究整體性、對稱性和均勻性。而且棋盤可以任意擺放,下棋者也可以從任何一邊落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就已經廣泛流傳了,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經常跟自己的學生對弈。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喜歡下棋的風氣越來越濃,在當時,圍棋對弈又被稱為“手談”,人們在下棋的時候一般都不說話,而用棋來進行交流,傳達內心的想法。當時的統治階級因為愛好對弈,還以棋設官,將棋藝分為九品。相傳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

直到今天,圍棋仍廣泛流行於很多地區,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棋類遊戲。亞洲的一些國家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圍棋賽事。

盡顯智慧的中國象棋有名的棋類遊戲,除了圍棋之外還有象棋。象棋也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但在下棋規則、棋盤和棋子的形態等方麵,都與圍棋有著很大的區別。

象棋起源於戰國時代,最初是一種模擬戰爭的遊戲。但是,當時的棋子多用象牙雕刻而成,一副棋隻有十二個棋子,每人六個,而且下棋的規則也跟現在很不一樣。人們之所以這樣設計棋子的數目與下棋的規則,主要與當時的軍事訓練和戰鬥方式有關。

直到北宋末期,它才定型為近代的模式:三十二個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一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兩個,卒(兵)各五個,象棋的棋盤是一個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的長方形平麵,棋盤上有河界,將(帥)在九宮之中。同時,人們也對象棋的規則進行了重新完善。在下棋時,象棋棋子就遵循著規則在棋盤上活動,各子都有其固定的走法,比如馬走“日”字,相飛“田”形,“帥”和“士”隻能在九宮裏走,“炮”隔子可以吃對方子,卒子過河不回頭,等等。

在這之後,象棋流行的範圍越來越廣,不僅當時很多著名的文人名士喜歡下象棋,民間的百姓也越來越喜歡這一活動。甚至還逐漸出現了一些技術很高的,專門以下象棋為職業的專業選手,以及一些專門製作象棋的工具的人。

如今,象棋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不僅我國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象棋比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通過下象棋的機會鍛煉腦力、愉悅身心。

“國樂之父”古琴要說琴類樂器,現在的人們首先想到的幾乎都是鋼琴或小提琴,知道古琴這一我國古老樂器的人卻不多,會彈的人則更少。

其實,古琴在古代的時候常被稱為琴或瑤琴,現代人為了將它與現代西方的樂器琴區分開來,所以才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堪稱中國的“國樂之父”。相傳,古琴在堯和舜生活的年代就已經出現,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人們彈奏古琴的風氣非常盛行。孔子就是一個古琴愛好者,而且彈奏的水平很高。在當時,孔子非常喜歡彈奏古琴,他除了經常在學生麵前進行表演或是教學生彈奏外,還親自譜寫過不少古琴曲,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著名古琴曲相傳就是孔子的作品。

古時候,人們在舉行盛大的集會需要配樂時,一般都會用古琴來演奏。在古人心目中,古琴象征著高雅,是中國古代地位最高的樂器,所以人們將它列在“琴、棋、書、畫”的首位,當時喜愛修身養性的文人們都以彈奏古琴為樂。

關於古琴的故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先秦的琴師俞伯牙有一次在荒野中彈琴,正巧路過的樵夫鍾子期聽得津津有味,並領會出琴聲中傳達的是有關高山流水的意境。俞伯牙聽到後感到非常驚異,認為這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知音。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從此不再彈琴。現在的人們常用這個故事來說明知音難求的道理。

古琴有著濃鬱的中國民族特色,它表現力豐富、彈奏起來很好聽,但是演奏的技巧複雜、學起來十分困難,所以現在懂得的人就少了。

神奇的樂器——二胡很多人在欣賞二胡演奏表演時都覺得非常詫異,僅一個弓子在兩根琴弦上摩擦,怎麼能奏出那麼美妙的聲音呢?正因這樣,在人們心目中,二胡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樂器,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難學的樂器。

二胡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樂器,早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它最初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名為“胡琴”或“奚琴”,到了近代,才更名為“二胡”。

在古代社會,二胡主要是民間戲曲及地方音樂的伴奏樂器,地位比較低。直到近代,著名的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在傳統的二胡演奏中融入了西方樂器演奏的一些手法和技巧,豐富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從而提高了二胡的地位,也促成了很多二胡名曲的產生。現在比較有名的二胡曲有《賽馬》、《二泉映月》等。

二胡是一種典型的弓弦樂器,它在構造上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隻有兩根弦,有一個類似於小提琴琴弓的弓,並通過弓與琴弦的摩擦來發聲。正是由於這些特點,二胡在演奏技法等方麵與其他樂器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也是比較難操作的一種樂器。

然而,盡管難學,如果勤加練習,掌握了演奏訣竅,同樣能達到很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的大學者沈括在他的書中就專門記述了一個技藝熟練的二胡演奏者:他在斷了一根弦的情況下仍然用另一根弦演奏完了整首樂曲,而且樂曲仍然十分動聽。同樣,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能看到很多盲人在街頭拉二胡,他們不用看,同樣能將樂曲演奏得很好。所以,如果對二胡有興趣,肯下工夫,我們同樣能演奏好這一神奇的樂器。

何謂十八般武藝武俠小說在刻畫某些武功高強的大俠時,經常會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句話。那麼,這“十八般武藝”究竟是指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十八般武藝指的是能使用十八種兵器的本領,現代也用來指代多種武藝。至於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人們有著多種說法。盡管有人說,早在宋代的兵書中就有這個詞了,這十八種武器是古代學武的人經常使用的,可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明確指出是哪些兵器。直到明代,有人寫了一本名為《五雜俎》的書,書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的前十七種說的都是兵器名稱,第十八種說的是“徒手拳術”,也就是不用兵器,隻用拳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