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飲食娛樂詩意生活(1 / 3)

第7章 飲食娛樂詩意生活

“五穀不分”中的“五穀”在現代社會,如果一個人見識短淺,經常說錯事物的名字,如把水稻說成麥子,把高粱說成玉米,把大豆說成稻子等,我們就經常會用“五穀不分”這個詞來形容他。那麼,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的“五穀”指的是什麼呢?

其實古代並沒有“穀”這個字,古人表達同樣意思的時候用的是“轂”字,“轂”和“穀”讀音相同,後一個字是前一個字的簡化寫法。古人所說的“穀”,指的是一些有殼的糧食作物。

多數人都知道,“五穀不分”指的是分不清五種糧食作物,可對於“五穀”中究竟包含哪五種糧食作物,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其實不僅是我們,在曆史上,人們對“五穀”指代的作物也有多種不同的看法。

在漢代以前,人們通常認為,“五穀”包括稻、黍、稷、麥、菽(豆)這五種糧食作物;漢代以後,人們常說的“五穀”包括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說到這一差異,有些人可能就會覺得非常奇怪,稻子是我們現在最常吃的一種糧食作物,可古人怎麼會將稻子排除在“五穀”之外呢?原來,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五穀”中幾種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都在這一區域,而水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在黃河流域的種植範圍有限,所以有些古人就認為,最初的“五穀”中不包括水稻。

隨著時代的發展,“五穀”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現在人們常說的“五穀”在很多時候隻是用於泛稱糧食作物,並不是具體到五種作物。

“五味俱全”中的“五味”

我們在形容自己內心複雜或事情複雜,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時,經常會用到“五味俱全”這個詞語,意思是說味覺能感受到的五種滋味都齊全了,各種滋味混合在一起很難分辨,也就是用來表達複雜的意思。那麼,“五味俱全”中的“五味”究竟包括哪些呢?

關於“五味”具體指的是哪五種味道,人們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說法認為“五味”指的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五味”是指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在於前一種有“甜”和“辣”卻沒有“甘”和“辛”,後一種則相反。然而,這兩種說法實際上是由人們對詞語理解的不同造成的,甘和甜的味道是一樣的,辣和辛的味道也是差不多的。

因為古人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與五行對應著的,所以又將這五種味道與五行對應起來,說酸屬木、甘屬土、苦屬火、辛屬金、鹹屬水。正因為這樣,“五味”也就成為將事物分類的一個標準。比如說,醫學上就根據這五味將各種藥物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而在現實生活中,各種食物也同樣能根據五味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和苦味較少。我們常見的甘味食物有米麵雜糧、多數水果和幹果、雞鴨魚肉等;酸味食物有西紅柿、山楂、杏、橙子等;辛味食物有生薑、大蔥、韭菜等;鹹味食物有海產品、豬肉等;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等。

同時,由於“五味”幾乎包含味覺能感覺到的所有味道,所以人們也常用“五味”來指代所有味道或形容心境的複雜。

令人垂涎三尺的滿漢全席民以食為天,凡有人的地方就有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豐富而獨特的,不僅形成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魯菜、川菜、粵(yuè)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這“八大菜係”,而且各個菜係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名菜。而“八大菜係”中所有名菜幾乎都能彙集的時刻,那就是在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上了。

滿漢全席是清代的國宴,是當時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它既有宮廷菜肴的特色,又有地方風味的精華,同時也體現了滿族菜與漢族菜各自的特色。其中的滿族菜有燒烤、火鍋、涮鍋這些特色,而漢族的八大菜係也是琳琅滿目,花樣繁多,紅燒、清蒸、油炸、爆炒等各種做菜的方式基本都要用。滿漢全席中菜肴豐富、取材精細、包含各種山珍海味,一般最少有一百零八種菜,其中南菜五十四道和北菜五十四道,分三天吃完。

滿漢全席除了菜肴精美之外,吃飯的禮儀也很有趣。入席前,先上茶水和手碟,台麵上有四盤鮮果、四盤幹果、四盤看果和四盤蜜餞;入席後,按照冷盤、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宴席上不僅菜肴豐盛,而且每道菜的名字都很有講究。在用餐時,還要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可謂豪華絕倫。席間有名師奏古樂,有人前後服侍。

不過唯一遺憾的是,滿漢全席的時候川菜尚未流行,要是加上川菜,那真是錦上添花,更加完美了。

古人吃飯時的嚴格規矩現代社會,如果是自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一般都會比較隨性、自由,而如果有客人在場,我們吃飯時就要講究一些禮儀,如要請客人先入座、吃飯時不能喧鬧、不能用自己的筷子亂翻菜等。這其中的很多禮儀都是從古代繼承而來的。

古人在吃飯時是有嚴格規矩的,如果有人在吃飯時不守規矩,可能就會遭到責罵,甚至受到家法處置。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古人吃飯時的嚴格規矩吧。

我國的古人是非常講究尊卑和等級次序的,所以古人在吃飯時最重要的規矩就是講究座次安排。古代的房屋結構一般包括會客的前堂和自家居住的後室,前堂是坐北朝南的,最好的位置是朝向南麵的,其次是朝向西麵的,再次是朝向東麵的,最後才是朝向北麵的。因而在安排座次時,主人往往會根據客人的身份、地位,給他們安排相應的位置。

在吃飯的時候,古人也非常注重細節上的禮儀規範。在擺放菜品時,帶骨頭的肉要放在左邊,切好的大塊肉要放在右邊,細切的烤肉放得遠一點,醬醋放得近一些,飯放在左邊,湯放在右邊,這些東西的位置是不能亂的;在吃飯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洗手,要等客人和家中的長輩都入座了之後晚輩才能坐下,而且要等客人和長輩先吃後晚輩才能開始吃;在吃的時候,不能吃得太快,吃東西時不要發出響聲,要招呼好客人而不能隻顧著自己吃,等等。

其實,古人吃飯時的禮節是非常細致而嚴格的,而且不同等級的家庭在吃飯時講究的禮儀也很不一樣,這裏說的隻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想要多了解一些,還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由來每個國家的人們不僅飲食習慣不同,使用的餐具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西方人在用餐的時候使用刀叉,而我們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則要使用筷子。筷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餐具,我們每天吃飯時都會用到,可你知道中國人為什麼要用筷子吃飯嗎?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吃飯的時候也是直接用手抓。直到大禹治水的那個時代,人們才發明了筷子,並將它作為吃飯的主要餐具。關於筷子的由來,其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期,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去治理水患。他為了早日完成任務,三過家門而不入,即使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實在餓極了,就生火煮起肉來。肉煮熟後,因為燙手便無法用手抓起來吃。大禹又不願等肉鍋冷卻而浪費時間,於是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鍋裏夾出,吃了起來。從此以後,為了節約時間,他總是這麼吃飯。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其他的人見了,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既節約時間又不會燙手,就紛紛效仿。這就是人們最初使用的筷子。

後來,人們又在樹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發明了類似於現在的筷子。開始的時候,人們隻是將筷子作為輔助的餐具偶爾使用,但後來,由於方便,筷子也就漸漸普及了。直到今天,筷子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常用餐具,同時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十大名茶中國人對茶有著特殊的感情,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濃鬱的茶文化傳統。中國的十大名茶更是聞名世界,這十大名茶主要包括:

1.杭州西湖龍井產於杭州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茶葉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衝泡後,香氣清新持久,湯色杏綠,芽芽直立。

2.蘇州洞庭碧螺春產於蘇州太湖洞庭山。茶葉纖細,卷曲成螺,色澤碧綠。可以先衝水後放茶,茶葉徐徐下沉,展葉放香。

3.太平黃山毛峰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的黃山。茶葉外形細扁稍卷曲,這種茶經久耐泡,香氣濃鬱,最佳采摘時間為清明到立夏之間。

4.安溪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縣,素有“茶王”之稱。安溪鐵觀音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鐵觀音的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嶽陽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一般在清明前三四天開采。衝泡後,茶葉豎懸水中,能三起三落,非常有趣。

6.普洱茶產於雲南。它屬於黑茶中的一種,茶葉外形色澤褐紅。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是自然發酵而成,熟茶是人工催熟的。

7.廬山雲霧產於江西廬山。芽葉色澤翠綠,肥嫩顯白亮。這種茶一般采於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采摘的時間隨之延後。

8.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的車雲山、天雲山、雲霧山等群山峰頂上。茶葉外形銀綠隱翠,葉底嫩綠勻整,內質香氣新鮮。

9.安徽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這是紅茶中的極品,茶的香氣酷似果香,又帶蘭花香,香味清鮮且持久。

10.六安瓜片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茶的雅稱中國人喜歡喝茶是出了名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向來被古時的人看做是人生的七大雅事。在文人雅士手中,茶不僅能緩解口渴、提神醒腦,更是陶冶情操、傳達心聲的佳品。出於對茶的熱愛,文人名士們為茶取了很多高雅的名號,增添了茶的文化氣息。茶的別稱主要有這樣的一些:

茗:原來指的是鮮嫩的茶芽,後因為泡茶時一般都用茶的嫩葉,所以人們也就用這個稱呼來代指茶。

嘉木、甘露:唐代人陸羽有一本書叫做《茶經》,這本書詳細記載了茶的起源,其中就將茶稱呼為“嘉木”、“甘露”,含有稱讚的意思。

滌煩子:人們這麼稱呼茶主要是因為茶有去疲勞、除煩惱的作用。這是唐代詩人施肩吾在詩中對茶的稱呼,原詩為:“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苦口詩、餘甘氏:人們由茶的味道有苦有甜,所以就給它取了這些名字。這是北宋著名詩人陶穀在自己所寫的《清異錄》一書中對茶的稱呼。除了這兩個稱呼,他還將茶稱為“森伯”、“清人樹”、“不夜侯”、“冷麵草”等。

葉嘉: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給茶取的雅號,他不僅給茶取了這個名字,還寫了一本專門介紹茶的作品,名為《葉嘉傳》。

其實,除了這些雅稱,茶還有其他很多稱呼,如“清友”、“草中英”、“淩瀟芽”等。這些美好的名稱不僅傳達出人們對茶的深厚感情,也成為中國茶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酒的文化內涵在幾千年的曆史中,我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人。他們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優秀的詩篇,還留下了很多與酒有關的故事。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寧願餓肚子,也要留出糧食來釀酒;“詩仙”李白在外出遊玩時也總會背上一個酒壺;北宋詩人歐陽修更是號稱“醉翁”……正因如此,酒也就有了濃鬱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釀酒的曆史非常悠久。關於酒的來源,民間都流傳著杜康釀酒的傳說:

傳說在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杜康的人,為了儲存糧食,就將稻米封存在一顆中空的大樹樹幹中。後來有一天,杜康到山上去放羊,看到羊舔了儲存糧食的大樹,就倒在了地上。於是,他就前去樹下查看。剛靠近大樹,就聞到一股奇香,他忍不住也嚐了一點樹幹中滲出來的水。嚐過之後,他發現這種“水”的味道美妙無比,可沒過多久,他就酩酊大醉了。後來,經過觀察和思考,杜康就發明了酒。

古代社會,酒一般都是用果實、穀類等經過發酵釀製而成的。自從杜康發明酒之後,人們到了豐收的季節,都會準備一些糧食和果實,加工處理之後便用來釀酒。因為古代初期的時候,糧食產量有限,人們隻能滿足自家溫飽,所以釀酒的人非常有限。到了後來,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人們釀酒喝酒的風氣也就越來越興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