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佳節禮俗文化之窗春節的由來
“春節”俗稱“過大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的曆史十分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人們年頭歲尾的祭神活動。相傳當時舜即位做了天子,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慶祝豐收。從此,人們就把“春節”作為一年的開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也有人說是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新中國成立前,“春節”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所指,時間也是不確定的。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法律規定,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現代意義上的春節正式固定下來。
在春節期間,我國各族人民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以此來除舊迎新、祈求收獲、表達祝願等。春節期間最有特色的習俗就是熬夜守歲了。關於它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
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叫做“年”,它們生性殘忍,雖然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但也時不時地會到人居住的村莊來吃人。後來,人們了解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會出來危害村民,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天亮時便會返回山林中。於是,到了“年”要到村子裏來作惡的日期,每家每戶都會提前將家中的好東西藏起來,大門緊閉,窗戶關得嚴嚴實實的,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後來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
除了吃年夜飯、熬夜守歲,人們在春節期間有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等習俗,可以說是活動豐富,熱鬧非凡。
元宵節為何被稱為“燈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元宵節便緊接而來了。元宵節也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早在漢文帝時期,正月十五就已經被命名為元宵節了。按照農曆的說法,正月即是元月,古代的人也稱之為“宵”,而正月的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這天就被稱為“元宵節”。人們在元宵節這天會舉辦各種豐富的節日活動,如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吃元宵等,而其中的賞燈習俗由來已久,所以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
關於元宵節賞燈的由來,據說是源於東漢明帝信佛的故事。漢明帝推崇佛法,當時漢朝正好有一高僧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高僧說,正月十五這天,印度的眾多僧人都會雲集寺廟,瞻仰佛舍利,這天也是參佛的吉日良辰。為了弘揚佛法,漢明帝聽後就下令,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並命令民間的百姓也要在自家門前掛燈。之後,這一節日就逐漸擴大為盛大的賞燈節了。
元宵節的活動與燈有著不解之緣。從唐代開始,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就越來越興盛了。在當時,幾乎全城的百姓都會去看花燈,即使是在平常日子裏不能邁出家門的富家小姐,也會得到父母的允許去賞燈。直到現在,我國很多地區仍會在這一天舉辦隆重而熱鬧的燈會。
除了賞燈,人們在元宵節這天還會猜燈謎、耍龍燈。猜燈謎就是猜貼在花燈上的謎語;耍龍燈,就是用竹條、布、紙等做成龍的形狀,中間點上蠟燭或燈,然後進行舞龍表演。這些活動內涵豐富而有趣,深受人們歡迎。
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我國民間有句俗諺說的是“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是俗稱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正逢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據說龍王爺經過了一個冬天的沉睡,在這天會被轟隆隆的春雷驚醒,所以這天也被稱為“龍頭節”或是“春龍節”。
人們為什麼會將二月二與龍聯係起來呢?比較通俗的解釋為,因為龍向來是中華民族信仰和崇拜的神物,中華民族的子孫不僅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而且還認為龍擁有神奇的力量,能消災避難,給人間帶來吉祥。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雨水將要降臨大地,萬物能得到雨水的滋潤而茁壯成長。而從節氣來看,農曆二月二也正是春雨降臨、萬物生長的時候,所以人們就將“龍抬頭”與二月二聯係了起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人們將二月二與“龍抬頭”聯係起來是源於天文學上的原因。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二十八宿中的七個星宿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的一個星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二這段時間的黃昏,這個星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就像“龍抬頭”一樣,所以也就有了這樣的說法。
不僅是節日的名稱與龍有著重要的關聯,人們在二月二這天還要舉辦很多與龍相關的習俗,如祭龍王、扶龍、撒灰引龍、剃龍頭等。其中頗有意思的要算剃龍頭,它說的並不是給龍剃頭,而是說人在這天去理發,因為傳統習俗認為,春節期間忌諱理發,所以人們常趁二月二這個吉日去理發,祈願一年的生活如意。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歌描寫的就是清明時節的情景。清明不僅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陽曆的4月5日前後。
關於“清明”這一詞語的由來,古書《歲時百問》中是這樣說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意思是說,萬物都在這個時節生長,因為剛剛生長,所以顯得清潔、明亮而幹淨,所以就叫清明節。因為這一時節的氣候適合萬物生長,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人們常常在此期間安排農事活動。在民間還流傳著“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中國向來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由於清明在季節變化中的這種重要地位,再加上祭祖、寒食等活動,清明節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起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清明節是一個極富特色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天通常會開展各種豐富的活動,如禁煙火、隻吃寒食、祭祖掃墓、踏青等,有的地方還有折柳枝、插柳、放風箏等活動。
值得一說的是,其中禁煙火、隻吃寒食的習俗原本隻是寒食節的習俗,但由於清明節在寒食節後不久,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而且,不僅寒食節的習俗移到了清明節,人們甚至還將寒食節作為清明節的別稱,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由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午節、午日節、重午節、地臘節、中天節、浴蘭節、夏節等,它的別名多達二十幾個,可以說是傳統節日中別名最多的。在這麼多名字中,端午節是最常用的,其中的“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午”則是農曆地支紀月中的第五個月份,也就是表示五月的意思。
很久以前,中國就有“端午”的說法。而關於端午的起源,中國民間流傳著幾種說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學體裁,並且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除了在文學上很有成就外,屈原還是當時楚國的大官。他曾經輔佐楚王,為國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沒想到,楚懷王卻聽信一些奸臣的讒言,疏遠了屈原,並將他放逐到偏遠的地區。後來,因為楚國的統治者腐敗無能,不久之後,楚國就被當時強大的秦國消滅了。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滅亡了,出於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前途的絕望,悲憤中便就投江自殺了。
百姓們得知屈原投江之後,紛紛劃船到江中尋找他的屍體,又因為擔心魚蝦糟蹋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因為屈原投江的這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這天都會舉辦劃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同時也將這天定名為端午節。
七夕節的由來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通常被人們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由來已久,早在我國漢代時候,人們就開始過這一節日了,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這一節日越來越盛行,成為許多人,尤其是青年男女重視並喜愛的一個傳統節日。
七夕節的時間為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時間。牛郎原是一個凡人,而織女卻是天上的仙女。織女在偶然下凡遊玩時認識並喜歡上了牛郎,便私下凡間,與牛郎結為夫妻。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就下令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從此被拆散了。後來,牛郎得到指點,終於見到了織女。可是由於銀河的阻攔,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隻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於是,千萬隻喜鵲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隻好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因為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少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靈巧的手藝,同時也會請求她賜給自己美好姻緣。由於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都是少女,而活動的內容又以乞巧為主,所以後來也有人稱七夕節為“乞巧節”或“女兒節”。
因為七夕節來源於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所以這個節日一直受到青年人的喜愛。古代的少女一般都會在這天舉行拜織女、穿針乞巧的活動。同時因為七月七日正是主掌考運的星宿——魁星的生日,所以古時的讀書人為了考中科舉,也會在這天拜魁星。
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鬼節,有些地方也稱為亡人節、七月半。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祭祖為主題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這一名稱來源於道教的說法,道家將全年的盛會分為三次,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道家認為“三元”其實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這三官統領並主宰著天下蒼生。所以道教徒們在每年的中元時節都會舉辦道場,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間則多在這天懷念親人,並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佛教徒認為這一節日的由來是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遁入餓鬼道,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裏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裏的食物,為母親贖罪。後來,每到七月十五這一天,佛教徒們也會在這天舉辦“盂蘭盆會”,準備五果供奉,以此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由於佛教辦“盂蘭盆會”的宗旨與中國古人相信並崇拜鬼神的習俗不謀而合,因此這一法會也就流傳下來。特別是在唐代時期,這一法會非常盛行,而且儀式也頗為隆重。
最遲在梁武帝時期,中元節便由道教和佛教的節日變為全國人民都過的傳統節日了。唐宋以後,這一節日及其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直至今日,民間的百姓一般都會在這天舉辦放河燈、搶孤、焚法船、燃放孔明燈等活動。
中秋賞月的由來盡管月亮每個月都有圓得像玉盤的時候,但一年當中,月亮最圓的時間還是在中秋節期間。中秋節的時間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叫做“中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關於它的由來及習俗,民間同樣流傳著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天上共有十個太陽,強烈的陽光照得萬物枯死,百姓難以生活。英雄後羿用神弓射下了九個太陽,隻留下了一個。從此,百姓們過上了安樂的日子。很多人因仰慕後羿,就來投師學藝,一個名叫蓬蒙的壞人也趁機混了進來。
一天,王母娘娘賞賜給後羿一顆能即刻升天成仙的不死藥。但後羿舍不得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珍藏,並沒有吃。這一幕不料卻被蓬蒙看到了。後來,蓬蒙趁著後羿外出,闖進後羿家中搶奪不死藥,嫦娥不想讓仙藥落在壞人手裏,就吞了下去。沒想到剛吞下藥,她就飛向了天空。由於牽掛丈夫,嫦娥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此後,後羿非常難過,經常仰望著夜空,思念嫦娥。轉眼到了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後羿在仰望天空時竟然驚奇地發現月亮裏有個酷似嫦娥的身影好像在朝著人間眺望。於是後羿趕忙叫人在花園裏擺上香案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慢慢的,嫦娥奔月的消息在民間傳開了,人們也學著後羿的樣子,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