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佳節禮俗文化之窗春節的由來(2 / 3)

中秋節這天,人們通常會舉行多種慶祝活動,如全家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以此來寄托“花好月圓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重陽節的由來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就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現在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的名稱是根據《易經》中的記載而來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所以叫做重陽,民間也有人稱之為重九。在我國的古人看來,兩九相重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他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過重陽節了。

關於重陽節的來源,大約可以追溯到秦朝,由於九月初正是農作物豐收的時節,而九月九日又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當時的人們一般都會在這天舉行祭天拜祖的儀式,以此來感謝天帝及祖先的恩德。到了漢代的時候,皇宮中的人就會在重陽節這天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以求長壽。後來,因為有宮女被逐出宮,這一習俗也就傳入了民間。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再加上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所以人們通常會在這天開展一些活動,如出遊賞景、登高、觀賞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中國古代的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吟詠重陽節的名詩佳句,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今天,重陽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在原有寓意的基礎上又多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內容。

臘八節喝粥的由來在冬天寒冷的時節,也有一個傳統節日,那就是臘八節。按照傳統說法,農曆的十二月俗稱為臘月,這個月最重大的日子就是初八,即臘月初八的臘八節。臘八節中最有特色的活動就是喝臘八粥了。

關於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很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

一種傳說認為臘八節喝粥的由來是為了懷念英雄嶽飛。相傳有一年的寒冬臘月,嶽飛率領軍隊抗擊金兵的入侵,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嶽家軍的糧食和避寒的衣服都不足了,軍士們在冰天雪地裏挨餓受凍。而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附近村莊的村民看到了,紛紛把自家舍不得吃的五穀雜糧熬成粥送給軍士們吃。軍士們吃飽後,體力恢複了,士氣也很受鼓舞,一舉擊敗了金兵。後來,嶽飛被奸人害死,人們深感悲痛,而且十分懷念這位大英雄,於是就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以雜糧豆果煮粥的方式紀念他。

還有一種傳說認為臘八節喝粥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元朝末年時,朱元璋被捕入獄,當時天寒地凍,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裏刨出一些紅豆、大米、黃豆等五穀雜糧,而且還想辦法把這些糧食熬成了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因為當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就把這一天定為臘八,而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直到今天,過臘八節和喝臘八粥的習俗仍然很流行。

“福”字為何要倒貼春節期間,人們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一般都會在自家的門上貼春聯或貼“福”字。貼“福”字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可如果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人們張貼“福”字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家會正著貼,而多數人家則會倒著貼。那人們為什麼要將“福”字倒著貼呢?

其實,在很早以前,“福”字一般都是正著貼的,到後來,有些人為了體現自家祈求福運的迫切願望,便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的意思。關於“福”字倒貼的習俗,據說最早起源於清代的恭親王府。

相傳清朝時期的一個春節前夕,恭親王府的大管家為了討主人歡心,便命家人在貼春聯的同時也在大門口及家中張貼大大的“福”字,有一個家丁因為不識字,竟然把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看了,非常生氣。

此時,大主管靈機一動,忙跪下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心中非常高興,不僅沒有責罰那位家丁和主管,還獎賞了他們。

從這以後,倒貼“福”字的方式就慢慢流傳開來,不僅是達官貴人,尋常百姓人家也喜歡將“福”字倒過來張貼,在貼的時候還不忘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

到了現代,人們仍然沿襲著倒貼“福”字的習俗,常常會在自家的屋門上、牆壁上倒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這種方式來祈求福氣、福運的到來,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有喜事“分紅蛋”的講究在全國各地,人們表達喜慶的方式多種多樣,家有喜事時“分紅蛋”是很多地方都普遍流行的一種方式。“分紅蛋”其實就是向親朋好友派發用顏料染紅的雞蛋,用這種方式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並圖個吉利,通常用於結婚、生子、孩子滿月、給老人祝壽或其他的一些喜慶場合。

在中國民間,家有喜事“分紅蛋”的習俗由來已久,而關於它的起源,人們多認為與三國時期“劉備招親”的故事有關。

相傳在三國時期,吳國、蜀國、魏國三國鼎立,三國中的每個國家都想吞並其他兩國,統一天下。有一次,蜀國用計策搶得了荊州這塊地盤。吳國的都督周瑜見了,便給吳國的國君孫權出了一條計策:用假招親的方式騙蜀國的國君劉備到東吳,然後趁機扣留他,以此威脅蜀國交還荊州。不料,周瑜的計謀卻被聰明的諸葛亮看穿了。諸葛亮命趙雲帶上大量染紅的雞蛋,護送劉備去吳國成親。迎親的人到了吳國後,見人就發紅蛋,說為了慶祝蜀國的劉備與吳國的公主孫尚香結婚,還說吃了這些紅蛋,能為自家增添喜慶,帶來吉祥。吳國本來沒有這種習俗,老百姓聽他們一說,就覺得很新奇,一傳十,十傳百,以至家家戶戶都知道了兩國聯姻的消息。

吳國皇太後知道了這個消息,也覺得非常高興,於是就張羅著要給劉備與公主辦婚事。孫權無奈,隻好假戲真做,於是有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此後,江南一帶開始流行結婚“分紅蛋”的習俗,之後這一習俗又漸漸流傳到了我國的其他一些地方,慢慢的,人們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為老人祝壽,隻要是有喜事,往往就會分發紅蛋。

古人“看風水”的禮俗現代的很多人對居住環境的選擇是很講究的,一些人在購置房屋時,不僅會選擇房屋所在的地理位置,還要看房屋的“風水”。其實,這種“看風水”的禮俗源於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曆史。

“看風水”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很流行的一種行為,當時的人們在建造房屋、寺廟、墓地以及修築橋梁等的時候都要先看好風水。中國古人“看風水”的禮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有人就根據《易經》中關於陰陽五行的記載內容,查看住地的風水情況。到了漢代時期,根據《易經》記載來判斷某個地方風水的習俗越來越興盛。

古人“看風水”的禮俗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就是:在選擇建築地址時,應該注意這些地方的地理形勢、風向山水,如果合適,就能保佑住的人幸福平安,得到福氣;如果不合適,就會惹來災禍。所以,“看風水”也常被稱為“相地術”。從整體來說,“看風水”實際上體現了古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各種事物的和諧平衡。

古人對風水是很講究的,不僅是一般的修建活動要先“看風水”,帝王選擇建造宮殿的地址、國家都城地址時更是注重選擇風水寶地。所以,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以給別人看風水為職業的“風水先生”。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看風水”中包含了較濃的迷信成分,但“看風水”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五禮”

在現代的人際交往中,我們通常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其實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也是有自己特定的禮儀規範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五禮”。

“五禮”指的是古代社會的五種禮製,即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和凶禮。

1.吉禮:主要是對天地、人鬼的祭祀典禮。祭祀的對象包括玉皇大帝、日月星辰、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以及先王、祖先等。由於古人認為祭祀祖先和神明可以得到保佑,否則神明發怒就會惹來災禍,所以人們對這一禮製非常重視,並把它作為五禮中最重要的部分。

2.嘉禮:嘉禮是關於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這些禮儀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非常細致全麵,是對日常生活的規範。

3.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使者的禮儀,主要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禮儀,最主要的是外交方麵的禮儀。

4.軍禮:就是帶兵和打仗的禮節。古人打仗要約定好時間和地點,也會通報自己的主將姓名,交戰前相互問候、按時到達、講信用是最基本的要求。軍禮的內容很廣,製度中對演奏軍樂、士兵的穿著、臨行時的祈福活動、回來以後的處理傷病和陣亡士兵的後事等這些活動,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5.凶禮:就是古人在發生了不幸的事情之後常用的禮節。比如人死後要舉行喪禮;糧食歉收或是疾病流行,要舉行荒禮;發生災禍或是國家發生暴亂、社會動蕩都要舉行凶禮來進行哀悼。

在古代社會中,這“五禮”對國家的規範管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形成和維係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周歲禮現代社會中,如果有哪戶人家新生的孩子滿月或滿一周歲,一般都會通知親朋好友,辦酒慶賀。古代也同樣如此,如果是家中的孩子滿周歲,古人也會遵照禮俗,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也就是我們下麵要說的周歲禮。

孩子滿周歲是古人非常重視的日子。因為一周歲意味著以歲來計算年齡的開始,也是孩子開始能行走的時候,所以古人通常都會在這天舉辦隆重的慶賀活動。這一天,家中的親朋好友都會帶著禮物前來祝賀,人們所送的禮品多為孩子的衣服鞋帽,尤其是鞋子,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周歲禮中最重要且最流行的儀式是抓周。抓周指的是父母在孩子的麵前擺好各種各樣的象征物,讓孩子自由抓取,以此來預測他的興趣愛好、前途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等。一般來說,筆、墨、紙硯等文具代表著讀書為文;算盤、秤砣等代表經商貿易;珍寶、玩具代表貪圖玩耍;碗和筷子等炊具代表擅長家務;首飾、花朵等則表示喜歡打扮,等等。古代的父母通常會根據孩子抓周的結果來對孩子各方麵的情況進行判斷,如果孩子抓到了寓意美好的東西,全家人都會非常高興;如果抓到了寓意不好的物品,全家人就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注意,幫助孩子努力改善。

抓周的習俗最遲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直到現代,這一習俗在有些地區仍然盛行。相傳我國著名的作家錢鍾書就是因為他在周歲禮上抓了一本書,他的父親和祖父非常高興,所以就給他取了“鍾書”這個名字。

古代男子的成年禮儀我們常將一個人的人生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如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但現代人一般隻會在每年過生日的時候紀念和慶祝一下,而不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舉行一定的儀式。我國的古人就不同了,他們在每個階段開始之初都會舉行一個儀式,以此來確證自己的成長,其中的成年儀式是他們最為重視的。

古時男子的成年禮為“冠禮”,也就是男子到了一定的年紀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戴上一種特殊的帽子,以此表示自己成年了。

成年禮也稱為丁禮,通常是由同一家族的長輩為青年男子舉行。青年隻有經過這樣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在周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但是天子、諸侯為了早日執掌國政,很多都提前行禮。周文王就是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冠禮要在宗廟裏麵舉行,通常要持續兩個月的時間。在舉行儀式前,先要選定一個良辰吉日,還要挑選好主持儀式的大賓,並找一位協助主持的人,就像現在的見證人和助手。之後,還要通知所有的親人來參加。行禮時,受冠者的父親、大賓及受冠的人都要穿禮服。舉行冠禮時要戴的帽子有三頂,每戴一頂,主持儀式的大賓都要說一些吉祥祝賀的話。在這些儀式完成後,受冠的人要去拜見母親,再請大賓為他取字,取好字後,冠禮才算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