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子一般都是在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舉行冠禮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有些人家會在娶妻的前幾天舉行,而也有些人家並不舉行這麼繁雜的儀式,不宴請賓客,隻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小規模進行。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儀古人非常看重成年禮,一直把這種禮節作為年輕人踏入社會的關鍵。與男子一樣,古代女子在成年時也會舉行特定的儀式——笄禮。
古時候,男女均留長頭發,在幼年時,每個人的頭發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隻是紮成兩束垂在腦後。成年之後,頭發就要精心收拾了,男子加冠,女子加笄。在完成笄禮之後,女子才算成年,有資格參加成年人的活動。古代女子舉行成年禮的時間要早於男子,一般是在十五歲舉行。
笄是一種盤頭發用的簪子。所謂的笄禮,就是將女子的頭發挽起來,用簪子綰好。從周代起,國家的禮儀製度就明確規定女子要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比起男子的成年禮,古代女子的笄禮並沒有那麼隆重。
在舉行儀式時,主持笄禮的人是女孩家的女性家長,一般多是自己的母親。行笄禮要提前三天通知賓客,提前一天登門邀請參加儀式的重要嘉賓。舉行儀式的當天,家人要提前到門口迎接客人,並請有德望的女賓為女孩加笄,然後是換衣、祭酒等,最後女孩由父親帶著去祭拜祖先,向長輩們行禮,宴請賓客。較之於冠禮,笄禮的儀式要簡單一些,如並不用與地方的長官或鄉紳見麵。這是與傳統社會中人們重男輕女,認為女子的主要職責就是“主內”的思想有關的。
笄禮完成之後,女子就算成年,可以出嫁,也必須擔任成年人的責任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人們已經不會在成年時舉辦這樣的儀式了,然而,禮儀中蘊涵的角色轉變、責任心等的內容特質卻是應該被現代人銘記的。
古人最常用的見麵禮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儀的國度,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一些最常用的交往禮儀。我們現代人在交往時最常用的禮儀主要有見麵打招呼、握手等,而在古代,人們在見麵時最常用的禮儀則是拱手和作揖。
拱手,也叫捧手,是古人最常用的見麵禮儀。現在社會,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人們在見麵或表達感謝時仍會用到這種禮儀。
拱手禮最初的姿勢是雙手抱拳,形態就像奴隸帶著枷鎖一樣。古人以這種方式來表示願意為對方效勞的意思。後來,拱手的姿勢有了新的變化。行禮的時候,施禮的人雙手合抱於胸前,以示恭敬。如果是男子行拱手禮,就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合抱;如果是女子,就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合抱。拱手禮在我國周朝,也就是孔子生活的那個時候就已經很普遍了。孔子的學生見到他的時候,都要以拱手禮來表示問候。其實,不僅是學生見到老師,在當時,晚輩見到長輩或是見到自己尊敬的人,都要行拱手禮。
除了拱手,古人最常用的見麵禮還有作揖。行禮時,施禮人兩手抱拳於胸前,輕輕晃動,身體略微彎曲,嘴上說一些謙虛的話或恭敬的話,以此來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或請求指教的意思。根據對象的不同,古人在行作揖禮時又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實際上,作揖是以拱手為基本姿勢而形成的一種禮節。拱手時雙手是不動的,而作揖需要在拱手的基礎上加一些動作,它們原本是兩種不同的禮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便漸漸將它們合二為一了,所以又常稱之為“拱手作揖”。
古人的交往禮儀我們今天在拜訪朋友或到別人家去做客時,並沒有非常嚴格的禮儀講究。如果是在平常日子去朋友家,我們通常會帶上一些小禮品,有時甚至什麼都不帶。可是古時候的人並不是這樣,他們在交往時非常講究煩瑣的禮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士大夫的交往禮儀。
“士”是古代社會中有身份的人,與普通的老百姓“庶人”是不一樣的。古代社會中的權貴,有知識、有涵養、德高望重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士。古代的士人通常會根據對方身份、地位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交往禮儀。
一般情況下,士人在見麵之前要備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幹雉。雉是古代常見的一種鳥。求見的人要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請門人通報。而被見的主人要到大門外迎接,雙方行禮。
進門時,主人要從門東側入內,賓客要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內。主人接受禮物之後,賓客要出門,然後如果主人挽留,賓客返回與主人再一次相見,然後告退。這就算是見過麵了。主人送賓客至大門外,就告別了。
不久之後,主人要帶著賓客所送的禮物到賓客家回禮,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厚禮,但這隻是一種形式,最後還是要在賓客的盛情下拿回禮物的。
如果是下大夫相見,就用雁作為禮物,用布裹著大雁,用繩子捆好雁的雙腿。送雁的禮節姿勢與送雉是相同的。如果身份是上大夫,就用羊羔作見麵禮,其他方麵也是一樣的。
了解一下古人的這些交往禮儀,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
古代嚴謹的座次安排中國人向來有著講究座次的傳統,在出席重要會議或是在莊重的場合用餐時,人們通常都會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次序就座。其實現今人們的這種傳統是從古代傳承而來的,有著悠久的曆史。
在古代,人們主要以座位的朝向來顯示身份的尊卑和地位的高低。身份和地位高的人坐好的位置,反之就坐差的位置。
我國古代的建築通常是有前堂和後室的,後室主要用於居住,前堂則相當於現在的客廳,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古人就座時都朝向四方。在前堂的位置中,最好的位置是朝向南麵的,其次是朝向西麵的,再次是朝向東麵的,最後才是朝向北麵的。家裏來客人時,主人往往會根據客人的身份、地位等給他們安排位置,如果是非常尊貴的客人,一般都會安排他坐朝向南麵的位置。同樣,為了顯示尊貴,古代皇帝在宮殿中的位置也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臣子的位置與之相對,是朝向北麵的,所以古人常有“南麵為尊,北麵稱臣”的說法。
如果是在自家居住的後室,禮儀又有所不同。由於古代的建築中後室的東西方向長而南北方向窄,所以在室內最尊貴的位置是坐西向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後才是坐東向西。
隨著時代的發展,隋唐以後,能供多人團坐聚餐的圓桌出現了,於是人們在座次安排上又有了新的講究。通常來說,圓桌中的座次安排往往根據整個屋子的朝向、室內的裝飾風格等來確定,一般將朝向門、采光好或是廳中突出的位置設為首位。
直到今天,在重要的場合,這些嚴謹的座次講究仍被人們遵守著。
古人寫書信時的措辭規範對於相隔兩地、不能經常見麵的朋友,我們現在往往會以發短信、發郵件的方式來表示問候或交流感情。可在古代,根本就沒有手機、電腦等現代科技設備,古人們是怎樣聯係遠方的朋友的呢?最基本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寫信。古人見麵的時候要相互問候,不能見麵的時候,也時常會通過書信來相互問候。
書信是古代人們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且古時人們在寫書信時是很講究的,除了文從字順,還在書寫用詞方麵形成了嚴格的規範,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常用固定的稱謂來貶低自己、抬高對方,以表達謙卑和尊敬。古人用於表達這種感情的詞語主要有以下這些:
1.敬稟者:這是寫信人對自己謙虛的稱呼,意思是說自己是在恭敬地陳述事情,請對方傾聽。這種稱呼一般用在寫給父母或是長輩的信中,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2.敬啟者:這個詞一般用於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麵所寫的內容,既可以用在給同輩的信中,也可以用於寫給長輩的信中。
3.古人在請求對方回信時也有很多種說法,比如盼即賜複、翹企示複、佇候明教、萬望不吝賜教、敬祈不時指正、敢請便示一二等。
4.如果是要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古人一般會說“謹此奉聞,勿煩惠答”、“勿勞賜複”等。
5.如果是想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古人則會在書信中說“諸荷優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等。
講究書信用詞的規範,是古人非常重視的禮儀,理解了這些詞語的用法,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古代的“長跪”禮節有些人喜歡望文生義,一看到“長跪”這個詞,立即就將它解釋為“長時間地跪”,這其實是不對的。“長跪”在古代並不是表示長時間地下跪,而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坐姿。
古人居住的環境與我們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漢代以前,由於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古人的家中並沒有正式的桌椅。古人如果想坐,通常是在地上鋪一條席子,直接坐在席子上。坐的時候,兩個膝蓋著地,腳麵朝下,屁股落在腳跟上,古人將這樣的坐姿稱為“跪”。如果在坐的時候,臀部不落在腳後跟上,而且直起腰讓上身保持直立,古人就把這樣的坐姿叫做“長跪”。
那麼,古代的“長跪”禮節主要用在什麼時候呢?
日常生活中,古人一般都會采用比較安穩舒適的坐姿,而不用“長跪”的姿勢。相對來說,“長跪”的姿勢顯得謙恭有禮,一般都用在比較重要的場合,或是用於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情感和急切的心情等。比如,《論語》中說道,有一次孔子詢問他的弟子子路、冉有、曾晳、公西華的誌向,當問到曾晳時,曾晳為了表示自己恭敬的態度,就用了“長跪”這一姿勢。長跪是當時學生回答老師問題時通常要遵守的一種禮節,就像現在課堂上的起立回答問題一樣。除了在與老師閑談中回答提問時用這一動作,古人在回答長輩、地位高的人的提問或是為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時也常用這一動作。
總體來說,“長跪”的動作雖然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下跪”有些相似,但含義是很不一樣的。
古代的“九拜”禮節常看古裝片的人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古人經常會下跪。其實,並不是因為古人喜歡下跪,而是因為當時社會有著嚴格的跪拜禮儀,如果不跪,就是不守禮儀。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九拜”吧。“九拜”並不是指拜九次,而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九種跪拜禮。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向對方表示尊重和敬意的禮節,行禮時都要先屈膝跪下,但在具體過程中又有所差別,主要表現在:
一為稽首。行禮時,行禮人先要跪下,然後左手按著右手,放在地上,頭也要慢慢地趨向地上,停留一段時間。這種禮節是跪拜禮中最隆重的一種,主要用在祭天、拜神、拜祖以及臣子拜見君王等重要場合。
二為頓首。行禮人要先跪下,然後以頭碰地,碰到地麵後馬上又將頭抬起來。這種禮儀通常用於地位相等的平輩之間。
三為空首。這是古代男子最常用的跪拜禮,不同身份的人之間都可以通用。行禮時行禮人先要跪下,然後兩手拱地,將頭慢慢低下,放在兩手之上。
四為振動。這是一種兩手相互擊打合在一起後,向人叩拜的禮節。主要用於表達強烈的情感。
五為吉拜。行禮時,行禮人要先行空首禮,後行頓首禮,拱手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
六為凶拜。它的基本動作與吉拜相似,隻是在拱手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左手在外。
七為奇拜。奇拜也就是隻拜一次,“奇”表示的是奇數的意思。
八為褒拜。是行禮人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九為肅拜。這是古代女子見常行的一種拜禮。行禮時,行禮人隻下跪,不磕頭,微微低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