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建築服飾絢麗多姿(2 / 3)

這些園林就相當於古代的公園,不過在當時這些公園並不是對所有公眾開放的。皇家園林隻是皇親貴族遊玩的場所,要進入私家園林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相比而言,還是現在的公園比較開放。

處處皆景的蘇州園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人們對蘇杭地區美景的由衷讚美,而在蘇杭的眾多美景中,以典雅別致而聞名天下的蘇州園林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甚至蘇州之所以能獲得“人間天堂”的美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這些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體現出了南方建築小巧玲瓏的典型特點,但又很講究建築布局,身處其中,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含蓄、莊重的美。相傳乾隆皇帝幾次遊江南,深愛江南園林之美,就命人將禦花園修建成南方林園的樣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名勝古跡當中,也可以體會到一點蘇州園林的味道,但如果想要真正感受蘇州園林的美,還得親自到蘇州看一看。

整體上來說,蘇州園林小而精致,能通過景物的布置讓有限的空間顯得開闊而變化無窮。在景物設計上,它能合理地安排花草、庭院、假山等的位置,因地製宜,而且還常常用借景的方法增添園林的情趣。

借景,就是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後,收納到園林中來;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此為互借。比如拙政園的“倚虹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滄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賞到屋外的竹林,這都是借景。這樣的設計讓園林顯得更寬敞、更有層次感。

蘇州園林中的多數曾是古人的住宅庭院,不僅景色優美、曆史悠久,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主要表現在園林廳堂和景點的命名以及園林建築中留下的一些書法作品和對聯上。

在眾多的蘇州園林中,最著名的是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它們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築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的“四大名園”。

享譽世界的中國長城很多國家都有自己享譽世界的標誌性建築,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而說到聞名世界的中國標誌性建築,我們就不得不說萬裏長城了。

長城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建築工程,最早的長城修築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分為許許多多的諸侯國,每個諸侯國為了阻止別國的入侵,通常會修建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長城。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防止其他北方部落的入侵,就加強了修築長城的工作。相傳,當時秦始皇幾乎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也就是相當於全國十分之一的人來修築長城。在那個年代,沒有機械設備和工具,所有的建築勞動全部由人力完成。因為修築長城所用的石磚大而沉重,而且修築的環境又是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嶺之間,環境非常艱苦,所以很多勞動者都在修築長城的過程中累死了。孟薑女為尋夫而哭倒長城的故事,也是由此而流傳出來的。

在秦始皇之後,很多朝代的統治者為了抵禦外族的入侵,鞏固自己的統治,都會修築長城。在長城中,隻有極少數是借助陡峭的山勢作為天然的城牆,而其中的大部分還是人工修築的城牆。由於年代久遠,一些長城城牆已經在風雨的衝擊下破損了,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是修築於明代時期的長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萬裏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東西綿延近萬裏。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曆史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盡顯威嚴氣派的紫禁城雄偉的建築、高高的院牆、威嚴的宮門、皇族們奢華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從古代宮廷劇中了解到的紫禁城。紫禁城是古代皇帝的居所,它的威嚴和輝煌是讓人驚歎不已的。現在,就讓我們帶著最初的好奇與驚歎,去了解一下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吧!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故宮,意思也就是過去的皇宮。故宮原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修建於明成祖朱棣時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了。因為是古代皇帝的居所,所以故宮在建造、布局上是非常講究的。

故宮由很多建築群組成,宮城的周圍環繞著高大的宮牆,像一個長方形的池子,牆外有一條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壁壘森嚴的城堡。故宮中的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和後宮。前麵的宮殿宏偉壯麗,庭院寬敞而氣派,象征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後宮主要是古代妃嬪的居所,東西六宮連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秩序井然,在豪華之餘也顯出雅致的情趣。故宮中所有建築的布局和裝飾都體現出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如宮中屋頂一般采用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宮中的建築上一般都刻有龍鳳、獅子或是其他一些吉祥物的圖案,等等。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的,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而中軸線兩邊的建築呈對稱排列。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了整個紫禁城,而且還幾乎貫穿當時的整個京都,非常雄偉壯觀。

相傳當初為了修建故宮,朝廷不僅調集了全國數百萬的工匠和役夫,而且還調運了全國各地的原材料,幾乎集合了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造就了這舉世無雙的宏偉氣派的故宮。

北方傳統建築四合院對於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南方的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陌生,而北方人則較為熟悉。在今天的北方地區,大部分居民都搬進了公寓和小區,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也就越來越少了,可在幾十年以前,四合院卻是北方建築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北京地區的四合院至今聞名,很多遊客到了北京,都要去看一看四合院。

開門就能見到正房、左右是東西廂房,圍成一個四方或者長方形的庭院形狀,這樣的住宅就叫做四合院。在四合院中,北房為正房,它比其他房屋大,是長輩的居室;院子的兩邊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正房和廂房之間有走廊,供人行走和休息;在院子的南麵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除了這些基本的格局外,有些四合院還會在一些角落處修建耳房,用於儲存糧食或者當做廚房等。在院中的空地上人們會種植花草樹木,修建石桌石椅或擺上桌椅,用來休息。

四合院通常采用南北對稱的方式來修建,整座院子隻有一個院門,這個院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而不是正中間。而四合院內部還分為一個個封閉獨立的院落。最簡單的四合院隻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

盡管四合院在布局上一目了然,但在屋內設計上很講究傳統,比如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它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國的“四大名繡”

現代社會中,懂得刺繡的人非常少,即使是略懂一些十字繡,也常會引來眾人羨慕的眼光。可在我國古代社會,刺繡基本上是古代女子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當時的女子基本上都懂得並喜愛刺繡。由此,我國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刺繡文化,同時也出現了讓人讚不絕口的“四大名繡”。

我國的“四大名繡”指的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和四川的蜀繡。

蘇繡最早發源於蘇州吳縣一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自古以精細、素雅著稱。相傳蘇繡中所用細線僅為一根絲線的十六分之一,一般人用肉眼都很難看清楚。蘇繡的主要特點是圖案秀麗、構思巧妙、針法靈活。

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地區刺繡優點發展而來的。它的主要特點是構圖細致,針法靈活多變。湘繡獨創了“摻針”法,即使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富於表現力。

粵繡以構圖勻稱,色彩絢麗而著稱。它大致可以分為盤金刺繡和絲絨刺繡兩種。盤金刺繡主要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線來進行刺繡,所以金光閃閃,顯得非常耀眼;絲絨刺繡則用細小的絲線精心製成,看起來非常精致,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蜀繡也稱川繡,它起源於川西民間,有著光亮平整、色彩明快豔麗的特點,這點與蘇繡很不一樣。蜀繡主要以彩絲和軟緞為原料,運用多種針法,充分發揮手工刺繡的特長,繡出的圖案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

“四大名繡”代表了中國刺繡的高超水平,的確讓人不得不歎服。

“衣裳”和“衣服”是一回事嗎古代文學作品在描寫一個人的外貌時通常會有對人物衣裳的描述,有人一看到“衣裳”這個詞,馬上就將它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衣服”等同起來。衣服是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一種事物,它一般指上衣,除了衣服,我們還要穿褲子或者裙子。可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我們發現,古人通常隻說穿“衣裳”,卻沒有穿褲子的說法,難道他們是隻穿上衣,不穿褲子嗎?

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會有古人隻穿上衣、不穿褲子的誤解,原因就在於我們沒能很好地理解“衣裳”這個詞。古人常說的“衣裳”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衣服”並不是一回事,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常常將上衣稱為衣,而將下麵穿的,即我們現在說的褲子、裙子之類稱為裳,也就是說,“衣裳”實際上包含了衣服和褲子這兩部分。

古人所穿的“上衣”在形式上與現在的衣服還是比較相似的,而他們下身穿的“裳”與現在的褲子就有很大的不同了。由於古代的紡織工具非常簡陋,人們並不能織出很大一塊布,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在做衣裳的時候通常是先用很多塊布拚湊在一起,然後再縫製成衣服的。其中下麵穿的“裳”多是由七塊布帛拚合而成,前麵三塊,後麵四塊,兩側還各開一道裂縫樣子就像是一幅腰圍。到了漢代以後,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流行穿裙子,裙子也就取代了裳,隻有貴族在參加重要儀式時所穿的禮服中還保留有“裳”這種形式。

到了現代社會,“裳”這種遮擋下半身的服飾完全消失了,人們隻穿著上衣、褲子或裙子,與此同時,有人也常常將“衣”、“裳”連用,用來泛指衣服。

古人如何紮腰帶、係扣子我們現代人所穿的衣服上一般都會有紐扣、拉鏈這樣的配件,它們不僅能起到裝飾的作用,而且還能巧妙地將衣服合為一個整體,便於保暖。可在我國古代,人們常穿的衣服是沒有拉鏈這種設計的,古人如果想要將衣服合起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紮腰帶和係扣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方麵的知識吧。

古代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隻有腰帶而沒有扣子。腰帶就是古人在穿衣服時束腰的帶子,一般是用皮革、布帛或者絲綢製成的。如果是皮革的腰帶,上麵通常會有帶鉤或帶扣,就像是我們現在的皮帶一樣,紮起來很容易;如果是布帛或者絲綢製成的腰帶,就要打結係好,在紮腰帶的時候就有一定的技巧和講究。古代人常紮的大帶,即古代官員禮服中常用的腰帶,就是主要用絲帛製成的。在紮這種腰帶的時候,要先將帶子由後麵繞到前麵,然後再在腰前打一個結,結後的部分要保持下垂,稱之為“紳”,紳的長度一般為三尺,而且一定要求自然下垂於腰間,隻有這樣,才是合乎禮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