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建築服飾絢麗多姿
我國傳統建築的基本特點每個國家的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法式建築呈現出浪漫典雅的風格,英式建築富於動態的韻律感和美感,中國的傳統建築講究和諧美和對稱美……這些建築實際上就是能傳達思想和文化的符號,通過它們,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一個國家各方麵的情況。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吧。
我國古代的建築在外觀結構上主要包含有上、中、下三部分。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麵。這三部分主要用木材建成,兼用磚瓦和石頭。由於木質材料製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所以中國古代建築常常巧妙地利用外麵的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在古建築中,小的建築隻有一個庭院,而建築規模越大,其中的庭院就越多。而且,在傳統建築中,建築的朝向、庭院的走向和布局都是有規律的,呈現出一種整體和諧的美。
中國古代建築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均衡對稱性。為了使建築更加美觀,古人將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結合起來,所以,古代的建築一般都是講究整齊對稱的。建築中一般都設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而在中軸線的兩旁則布置其他的建築物。這種布局分明、對稱和諧的建築特點不僅能體現整齊之美,還營造出一種威嚴的氣氛。
當然,這隻是我國傳統建築的基本特點,由於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的限製,我國的傳統建築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差異,如傳統建築中的南方建築一般較為精致,而北方建築則較為粗放,有些建築也不完全講究對稱性等。
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特點,我們實際上也是在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建築中的“門當戶對”
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在描寫男女愛情和婚姻時通常會用到“門當戶對”這個詞語,如果青年男女間無法符合“門當戶對”的這個條件,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往往就會遭到父母的反對。那麼,什麼是“門當戶對”,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條件呢?
其實,在古代社會,“門當”和“戶對”最初指的是大門建築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門當”原本是指放置在大門前的一對石墩或石鼓,它們分別位於大門的左右兩側,相對著排列,上麵常常刻有顯示主人身份的圖案或者文字。“戶對”則是指放置在門楣上方或門楣兩側的圓柱形木雕或雕磚,因為這些木雕或雕磚通常位於門戶的上麵,而且是雙數的,有的是一對兩個,有的是兩對四個,所以稱為“戶對”。其中,用木頭雕刻的戶對每根長一尺左右,形狀為圓柱形,它們位於門楣的上麵,與門楣垂直而與地麵平行;而用磚雕刻而成的戶對一般放置在門楣兩側,上麵通常刻有一些代表吉祥的動物的圖案。
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非常講究對稱與和諧,所以大門口放置的東西通常是成雙成對的,而且隻要是有門當的庭院必然要放置戶對,所以人們將常常將這兩個詞合起來用,就成了“門當戶對”了。同時又因為門當和戶對上麵都刻有顯示主人身份的圖案,而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標誌主人家財產的多少和權勢的大小,所以這兩種裝飾物也就成了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後來,人們就逐漸將門當戶對作為顯示家庭條件的一個標準,用它來衡量男女雙方的家庭條件是否相當。
北宋建築規範寶典《營造法式》
今天要建一幢房子,需要設計師設計出圖紙和各種數據,覺得可行才能動工。在中國古代時也是如此,隻是最初人們在設計和營造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讓一些想從建築過程中撈取好處的人鑽了空子。
北宋建國初期,朝廷撥了很多銀子進行國家土木建設,可都被一些負責建築工程的官員貪汙了。政府為了“反腐”,就命官員寫了一本專門講建築規模和用材的書,對建築的各種設計標準、規範和所需的材料、工作日等各項指標都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樣一來,官員們想謊報費用就不行了。這本書就是《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的編寫者為宋朝的建築工程師李誡,他有十年的修建工程經驗,同時又參閱了前人的許多文獻製度,並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在此基礎上編成了這本書。書中對建築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行了明確規定,大到宮殿的整體規劃,小到橫梁與立柱交接處的角度和磚、瓦、琉璃的配料和燒製方法,無不詳細記載。同時,它還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對設計的一些情況進行了靈活的處理,如並不規定死建築的平麵尺寸或加上一些“隨宜加減”的小注,以便設計人自由創造和發揮。
《營造法式》是北宋時期的建築規範寶典,它的出現有力地製止了當時官員的腐敗行為。同樣,這本書對我們來說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看看這本書,我們就能多了解一些北宋時期建築的構造特點和建材方麵的知識,開闊眼界。
洛陽寺廟建築專述《洛陽伽藍記》
初看到《洛陽伽藍記》這個書名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迷惑,不知道書中主要想講的是什麼。然而,如果我們將書名改為《洛陽佛寺記》,你可能就能猜到這本書大致說的內容了。
《洛陽伽藍記》是一本描述北魏都城洛陽佛寺情況的作品,作者為北魏時期的楊銜之。“伽藍”是從梵(fán)文中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一個沒有爭執、大家都相處得很融洽的地方,而世間最符合這一特點的地方可能就是佛寺了。
洛陽是北魏時期的都城,是當時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當時經濟最繁華的地方,因而居住的人口非常多。由於當時的統治者信奉佛教,於是就在洛陽城中修建了許多裝飾精美的寺廟,這些寺廟見證著洛陽的曆史興衰。北魏滅亡後,楊銜之出於對祖國的懷念,同時也為了告誡後人,於是就寫了這本書。
這本書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5卷,記述了北魏洛陽城的大多數佛寺。書中不僅具體描寫了寺廟建築的時間和寺廟的環境,還寫了很多與寺廟有關的名人趣聞及人們燒香拜佛的風俗等,可以說是一部集佛教、曆史、地理、文學於一體的名著。
雖然這本書是寫寺廟建築的,但寫得很生動,很有文學色彩,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親眼看到了那些美麗的建築一樣。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從古至今,很多中國人都信奉佛教,所以中國的佛教寺廟也是非常多的。在這些建築中,多數有名的佛教寺廟都是古代時期建造而至今完好保存的。了解一些佛寺的典型布局,我們就能對古代的佛教文化和建築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盡管中國現有的佛教寺廟和佛教信徒都很多,但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佛教寺廟的數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當時的一些富商和官員就把自己閑置的宅院捐出來作為寺院。這樣,早期的佛寺建築主要就分為前廳、後堂和廂房三個部分,前廳用於供奉佛香,後堂是學習佛經的地方,而廂房一般是給僧人居住的。
後來,佛教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佛教寺廟也越來越多,佛寺的格局也越來越統一。佛教寺廟的典型布局通常是這樣的:沿一條中軸線對稱排列,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大門。從大門進入寺院,第一棟建築為供奉天王的天王殿,其後為供奉佛像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後麵,就是誦經修行的法堂和藏經樓等。
一般來說,佛寺中軸線兩旁的建築都是整齊排列而且左右對稱的,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另外還有呈對稱排列的鍾樓、鼓樓或是一些石碑等。而院落的四周通常會布置一些僧人和香客的住房或一些待客、存儲物品的房間,並栽種許多花草樹木等。
佛教寺廟的這些典型格局既顯示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和特點,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通過這些布局,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些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我國的古人是勤勞而充滿智慧的,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建造了許許多多美觀而實用的建築。在這些建築中,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就是位於山西五台縣的南禪寺。
由於年代久遠,南禪寺的修建年代已經無法確切考證了,現在的人們隻知道它大約重建於唐朝的德宗時期,距今大約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唐代是中國建築,尤其是寺廟建築的興盛時期,當時的統治者由於信奉佛教,就修建了很多寺廟建築。可是即使如此,至今仍然留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也隻有四座,其中山西南禪寺的大殿更是作為最古老的唐代建築為我們所知。
南禪寺總體上坐北朝南,占地麵積為三千多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這幾個部分形成了一種四合院式的建築結構。其中的大佛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外形古樸、氣勢雄偉。大殿的麵寬和進深各三間,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屋簷下有鬥拱,整個大殿內部沒有柱子,依靠四椽狀的結構通達全殿,起到支撐的作用。通過南禪寺的大佛殿,我們可以知道早在唐代我國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普及到了偏僻的山村中。大殿中還有各種佛像雕塑,這些雕塑形象精美,同時也顯示出了寺廟雕塑的特點和氣勢,算得上是唐朝時期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了解了山西南禪寺,我們既能領略這一古老建築的風采,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的傳統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我國古代的園林現在,人們在閑暇的周末或是假期都喜歡去公園賞景遊玩。在那裏,我們能欣賞到美麗的風光,也能放鬆心情。其實,在古代,人們也有著遊玩的愛好,也喜歡親近自然山水,所以,他們也營建了一些相當於現代公園的地方——園林。
我國古代的園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皇家園林,一種是私家園林。皇家園林是皇親和貴族遊玩的場所。不過最早的時候這種地方被古人稱為“苑囿”。起初,苑囿就是圈出一塊有樹林的山地,然後在裏麵放養一些動物,以供皇帝打獵。到後來,人們又擴大了苑囿中林地的規模,同時建築一些房屋和涼亭以供皇帝休息,並且還會在園中修建一些娛樂設施,種上一些美麗的花朵,養一些魚蝦。這樣,皇家園林的形式也就慢慢出現了。
古代還有一種園林是私家園林。私家園林大約是在魏晉時期開始出現的。在那時,一些文人厭倦了官場的生活,想要以寄情山水的方式來逃避現實。他們不僅漫遊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還在自己家裏修建一些有山水之美的小環境,比如模仿山水的形態在宅院中開辟池塘、堆積假山,種植許多花草樹木,修建一些亭台樓閣和娛樂的地方等。與皇家園林的奢華不同,私家園林更講究樸實和自然。至今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很多就是古代的私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