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教育科舉思想傳繼最好的蒙學書《三字經》(2 / 3)

在古代社會,這本書的流傳範圍非常廣、影響也非常大。當時的很多家長、一些學校的老師都會以這本書作為孩子、學生的啟蒙讀本,讓他們在誦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領會深刻的道理,增長知識。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家長喜歡買這本書來用於孩子的早期教育。

實用的文學啟蒙書《聲律啟蒙》

我們現在的人已經很少寫詩、寫對聯了,可在古代社會,寫詩作對是古人的一種基本技能。在當時,古人自幼就要接受聲調、音律、格律等方麵的訓練,為以後寫詩和寫對聯打下基礎。正因為這樣,一些講解聲律的書也就應運而生了,《聲律啟蒙》就是其中一本有代表性的作品。

《聲律啟蒙》是在古代講解聲律方麵的書籍基礎上,經過增補和整理而最終編成的,作者為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車萬育。

這本書是古代訓練兒童對對子、掌握詩歌格律的重要啟蒙讀物,共分為上下兩部分,每一部分都按照韻律來編排。講解對子時,通常采用從易到難的方式,先從單字對講起,然後是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非常適合兒童的學習步驟。同時又因為語言流通,講究押韻,所以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就像是在唱歌一樣。

這本書不僅語言淺顯易懂,而且包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基本包羅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各方麵的名稱和知識,使人既能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方麵的訓練,同時也能從中學到不少知識。

《聲律啟蒙》的內容和寫作風格在當時眾多啟蒙讀物中算是非常獨特的,而且講解的知識也非常實用,所以這本書深受古人的歡迎,流傳的範圍非常廣泛。同時,這本書的編寫方式也為後代很多同類書的編寫提供了借鑒。

“古今家訓之祖”《顏氏家訓》

現代人重視家庭教育,古代也同樣如此。在古代,人們也非常關注家教問題,因而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家教讀本,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這本書自問世後就一直被後人作為家教的典範。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一位博學而有思想的學者,他經曆了南北兩朝,因為對朝廷的政治比較失望,所以就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學術研究上,當時各方麵的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總能提出一些和別人不同的見解。後來,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思想和學問,寫成了《顏氏家訓》一書,用以告誡子孫。

《顏氏家訓》是我國第一本家教類圖書,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譽為“古今家訓之祖”。全書共有七卷,二十篇,主要講述了修身、治家的方法,並且還對儒學、文學、佛學、曆史、社會、民俗等領域的一些知識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內容相當豐富,語言卻很平易近人。書裏的一些思想觀點對現在仍然有著重大的意義,比如作者認為應該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重視家庭倫理、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這些家教觀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的。

這本書完成之後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一直被作為家教範本廣為流傳。不僅是古代的統治者很推崇這本書,後來的一些家教類圖書也都受到了這本書的影響。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然非常暢銷。

家書典範《曾國藩家書》

我們現代人喜歡以發短信、寫郵件的方式來聯絡朋友間的感情,可古代的人卻隻能以書信的形式來發表自己的觀點、聯絡感情,所以很多古人一生都會寫很多信,如果積攢起來,可能幾個箱子都放不下。清代的曾國藩就寫了很多書信,而且還將其中的一些編訂成書,題名為《曾國藩家書》,用來教育孩子及後人。

曾國藩是清朝時期非常有名的一位政治家和學者,他曾經為朝廷的興盛和國家的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稱為“中興第一名臣”。因為他的功勞太大,統治者很擔心他會造反。為了表達對朝廷的忠心,他就將自己以前寫給自己家人、親戚、朋友的家書編成了一本書,發行出版。

《曾國藩家書》收錄了曾國藩在清朝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寫的近一千五百封書信,內容小到家庭小事,大到修身立業、從政治國,非常詳盡,可以說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的反映。從家書的內容中我們可以了解曾國藩的主要思想:在為人處世上,他主張人應該學會忠誠和寬容;在家庭教育方麵,他主張勤儉持家,保持鄰裏關係和睦,認為人應該多讀書明理;在管理國家事務方麵,他重視人,關注人心。這些思想都值得大家學習。

因為是家書的彙編,所以這本書采用的形式非常自由而靈活,基本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語言風格上也非常樸實,通俗易懂而又有著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堪稱家書中的典範之作。

我國古代的大學在現代社會中,大學是國家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這裏不僅校園環境優美,還有著比小學和中學階段要輕鬆自由得多的學習氛圍。那麼,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大學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學”這一名稱在古代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已經開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了。其中官辦的學校主要分為大學和小學兩種,大學主要講授智育、德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麵的知識。然而,盡管以“大學”為名,但這一教育機構卻還算不上古代的大學。

太學才是古代的大學,它是王孫貴族學習的場所。漢武帝時期,太學中的老師主要由一些知識淵博的學者擔任,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為王族子孫講解儒家經典著作和儒家思想。當時,能在太學中聽課和學習的人是非常少的,他們常被人們稱為太學生,也就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這些太學生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之後就可以參加朝廷組織的考試,如果能考取好的成績,就可以進入朝廷做官;那些在某些方麵特別優秀的人,也能得到破格錄用,同樣能做官,而那些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就會被罷免。

就像現在的大學擴招一樣,古代的太學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西漢中期,太學生隻有一兩百人,而到了漢成帝末年,人數增加到了三千人左右,之後,漢代的皇帝又進一步擴招了人數,而且也擴大了學校的規模。

在漢代之後,幾乎每個朝代都設有太學機構,唐代以後的曆代封建王朝大多在中央設置太學,在太學中講授儒家經典,太學也就是古時國家的最高學府。

古代的科舉考試就像我們現在想要當老師就要先通過教師資格證的考試,想要當公務員就要先參加公務員考試一樣,古代的讀書人如果想要進入朝廷做官,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科舉是古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人才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施展自己抱負的重要途徑。可是在當時,考科舉是非常難的,有些人讀了一輩子書,但考了幾十年都沒有考上,即使是韓愈、杜甫這樣的文化名人,也未必能一次就考上。所以這就讓人頗感好奇:古代的科舉考試究竟考些什麼內容呢?為何能難倒那麼多人?

古代科舉考試最早起源於隋代,主要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來選拔人才,而在不同的朝代考試的內容又是有所不同的。在早期的時候,科舉考試主要考察考生對古代經典著作如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孟子》、《禮記》、《春秋》等的記誦情況,以及寫歌、作賦、寫議論文等方麵的能力,側重於以詩賦能力來選拔人才。後來,科舉考試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對考生治國思想、處理和應對國家大事等方麵能力的考察,對行文內容和格式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

在古代社會中,科舉考試是非常難的,它考查的不僅是學子的學識和智慧,同時也是對考生體力和心態的考察。因為科舉考試並不是一次就能考完,它不僅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不同的考試要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而且每次考試還要考很多場,所以很多考生都要走上好幾個月才能到考場。到了考場之後,還要迎接幾天艱難的考試,而且在考試的那段時間是不能自由活動的。

這麼繁雜而艱苦的考試,難怪難倒了那麼多讀書人。

古代的八股文現在的人們常將一些空洞死板的文章或是陳舊而沒有新意的觀點稱為“八股文”,那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它最初有什麼意思呢?

原來,八股文原本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它最初產生於北宋時期,當時的統治者認為唐代時期以詩賦選拔官員的做法很不實際,因為有才華、作品寫得好的人未必能做好官。因而,他們就改變了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以經書和義理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後來的朝代基本上沿用了這樣的內容,但在文體、文章形式和格式等方麵作了更為細致的要求,形成了統一的規定。

八股文每一篇文章都有統一的格式要求,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破題和承題就是要在審清題目的基礎上用兩句話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和意義,並轉入正文。起講就是說自己要開始發表議論了。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也就是說明自己觀點、發表意見的部分,因為在這四個部分中每個部分都要求有兩組排比和對偶的句子,共有八組,所以稱為“八股文”。八股文的題目和內容都要求來自古代的典籍,絕不能自由發揮。

這種文體隻講究形式卻缺乏內容,不僅文章的每個段落都要遵守固定的格式,而且連字數也有著嚴格的限製,所以人們在行文寫作的時候非常不自由。到了清朝光緒年間,人們也意識到了它存在的這些問題,於是就廢除了八股文。但是,以“八股文”來指代死板和陳舊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

“書香門第”的由來在古代社會,人們常稱以詩書禮儀傳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為“書香人家”,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人們也常以這個詞來稱呼那些世代幾輩都是讀書人而且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那麼,這個詞語是怎麼來的呢?難道是因為讀書人的家中很香嗎?

其實,這個詞的由來還真是與書的香味有關。古時的讀書人家裏一般都珍藏有很多書,為了防止書蟲咬壞書,也為了防止書籍發黴變質,有些人家常常會在書中放置一種名為雲香草的植物,這種草帶著一種清香之氣,也能解決書籍黴變和蟲咬的情況。有些人家會將有香味而又能驅蟲的樟木片夾在書中,或是用樟木做成書箱和書櫃來存放書籍。無論是雲香草,還是樟木片,都會散發出一種香味,蛀蟲聞到味道就會遠離,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書籍的幹燥,從而能很好地保護書。

在放置了雲香草和樟木片後,慢慢的,書便會沾上香氣,所以當主人翻開書籍,或是打開書箱的時候,就會有一股香氣撲麵而來,因而也就有“書香”的說法了。

而“門第”在古代社會中主要是指富貴人家居住的宅院。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家中有很多書的基本都是有錢的人家,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買不起那麼多書。家中貧寒的學子學習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如果想要讀很多的書,通常也隻能借別人的書看或是動手抄寫借來的書。

正因為這樣,所以古人就將上輩有讀書人、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稱為“書香門第”,直至今日,人們仍然沿襲這一說法。

“金榜題名”的由來在臨近畢業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給同學寫一些同學錄或是寫一些祝福的話語,其中很常用的就是“金榜題名”了,寫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祝願同學能在升學考試中考出好的成績,被自己理想的學校錄取。那麼,“金榜題名”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金榜題名”的由來,宋代的作品《太平廣記》中記述了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叫崔紹的人在病中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漂遊到了陰間,看見有金、銀、鐵三種榜。金榜名列將相;其次是銀榜;州縣官都在鐵榜上。所以之後的人們就認為金榜代表著名利地位,是做官的象征。

可實際上,“金榜題名”這個詞的真正來源,還是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是明清時期文人最重要的考試,考中了科舉,就可以進入朝廷做官。古代的科舉考試並不是一次考完的,而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其中的殿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級的考試,考場設在朝廷的大殿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之後,朝廷就會發榜詔告天下。這種榜單主要用黃紙填寫,表裏共有兩層,猶如黃燦燦發光的金子,所以稱為“金榜”。金榜上清晰地寫著科舉考試中成績優秀者的名字,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若幹人。如果名字在金榜之上,就算得上是金榜題名了。金榜題名的考生就代表著已經被朝廷錄取,可以入朝為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