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教育科舉思想傳繼最好的蒙學書《三字經》(1 / 3)

第9章 教育科舉思想傳繼最好的蒙學書《三字經》

現代人總希望自己能贏在起跑線上,幾乎所有的人都非常注重啟蒙教育。我們現代人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主要是家裏和幼兒園,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在父母和老師的指導下閱讀一些圖文並茂的書籍或觀看一些影音作品。可是古代並沒有電視、電腦等現代設備,圖畫書也很少,那人們是怎麼接受啟蒙教育的呢?

古代雖然技術條件有限,但古人同樣是非常重視啟蒙教育的。一些學者經過總結,挑選了一些適合孩子看的書籍,約定俗成了一批用於兒童啟蒙教育的教材,《三字經》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學讀本。

《三字經》,從書名上就能看出,是三字三字來讀的一本經典。這樣三個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孩童跟著大人複述、背誦。別說古代的兒童那麼專心地跟著長輩學習和誦讀了,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仍然對書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句子非常熟悉。相傳,這本書是南宋時一位名叫王應麟的學者編寫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了。

在古代社會中,《三字經》是一本重要的蒙學讀物,主要擔負著幫助孩童識字、傳授知識、講述一些做人的基本道德觀和生活禮儀等多重功能。全書將內容相同或相近的知識放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排列,這些內容講述了很多以前的傳說和故事,知識性很強,但比較容易理解,非常適合兒童閱讀。

記錄姓氏的《百家姓》

我們每個人都有名有姓,其中,我們的名字是長輩取的,主要是圖個吉利或是表達美好的祝願,而我們的姓則是根據父母祖輩而來的。那我們父母和祖輩的姓,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想要了解這些問題,就可以讀讀《百家姓》。

盡管《百家姓》中並沒有包括中國的所有姓氏,但還是記載了中國的大部分姓氏,算得上是姓氏資料比較全麵的一本書。總體來說,這本書為人們在曆史的沿革中認識家族的來源、遷移、分化等方麵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曆史依據。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書中原來收集有中文姓氏四百一十一個,後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其中包含四百四十四個單姓和六十個複姓。單姓就一個字的姓,如“莫”、“唐”、“李”等;複姓就是兩個字的姓,如“上官”、“司空”、“東郭”等。全書主要采用四字一句的形式排列,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所以古代的人們常常就將這本書跟《三字經》、《千字文》一起,作為古代兒童啟蒙的重要教材。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是這本書中開頭時提到的八大姓。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以“趙錢孫李”這幾大姓來開頭呢?其實這並不是因為用這些姓的人口數量比較多,而是因為《百家姓》是在宋朝時候編寫的,當時的皇帝姓趙,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趙”成了眾姓之首。又因為當時吳越王的後代姓錢,他們在當時也很有影響力,所以,“錢”姓便排在第二,而“錢”姓王族的妃子姓孫,“孫”就排在第三。而“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的原因。

神奇的《千字文》

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是非常奇妙的,比如,我們每天都會說很多話,而我們在說話時卻不得不重複使用一些字。如果要求我們說話、寫文章的時候不能使用重複的字,那絕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別說是我們,即使是在課文中,也不可能不重複使用某些字。但是在我國古代時期,卻出現了一本神奇的書,這本書包含著上千個字,裏麵的字卻沒有重複過一次,這本書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也是古代兒童的一本重要啟蒙讀物,雖然它在“三、百、千”這三部啟蒙讀物中排在最後,但它是寫作時間最早的一本,也是三本書中唯一知道作者、寫作時間的一本書。這本書距今有大約一千五百年的曆史了,編寫者是梁朝的一位官員,名為周興嗣(sì)。

這本書中選取了一千個字,每個字都沒有重複使用。書中的內容以四個字一句的形式排列,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小孩子跟著大人誦讀和識字用。

除了可以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這本書中還介紹了天文、地理、曆史、農耕、修身養性、人倫道德、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麵的知識,講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所以在古代,這本書是非常受歡迎的。人們不僅用這本書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大人也能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增長知識。

後來,這本書還傳到了日本,對日本的文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孝道專述《孝經》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注重和講究孝道。如果追尋這種思想的源頭,我們就不得不說說古代專門講述孝道的一本書——《孝經》。其實從漢朝開始,我國就主張以孝來治理天下了。人們不僅要讀四書五經,還要讀《孝經》。

從《孝經》這個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專門講述孝道的書。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但曆史上有很多人都認為它並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後代人假托孔子的名義來發表的。不管怎樣,這本書中講述的孝道觀念總體上還是屬於儒家倫理思想的。

書中認為,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孝是所有道德的基礎,一個不懂得孝道的人,是不配擁有做人的資格的。不僅如此,作者還創造性地把孝敬父母長輩與忠君報國聯係起來,認為一個人如果很講究孝道,就能修身養性,完成自己的其他社會責任和理想,如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修身齊家,等等。

正因為作者認為孝道非常重要,所以他就在書中對孝道的具體行為和講究孝道的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主張把“孝”貫穿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如書中認為天子的“孝”就要盡力為老百姓做事,對人民仁慈友好;諸侯的“孝”就是不仗勢欺人、要懂得節製和愛護百姓;而一般人的“孝”則是加強道德修養、生活節儉、孝順父母等。為了讓人們嚴守孝道,書中還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來進行道德方麵的維護。

正是在這樣的明確規定和強製實施下,我國古人形成了強烈的孝道觀念,其中的很多思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忍學教科書《忍經》

人際交往中,摩擦和誤會在所難免,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容忍並不代表膽小怕事,而是良好品德修養的表現。不僅在我們現代社會中是這樣,古代也是如此。因而,中國曆史上出現了許多因為懂得寬容而最終獲得成功的名人,同時也留下了許多至今被人們傳誦的關於忍的名句,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忍過事堪喜,有容德乃大”等。後來,有人就在總結前人這些言論的基礎上,編成了《忍經》這本書。

《忍經》是一本專門寫忍耐的書,編寫者為元大德年間的吳亮。書中一共收錄了一百五十六條名人語錄及故事,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麵,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名人關於“忍”的故事,不僅可讀性強,而且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以說,它是中國曆史上最係統的忍學教科書,主要的目的在於教育人們應該學會寬容和忍讓。

全書的文筆生動有趣,記錄事件非常簡潔,如書中隻用簡單的語言就明確概括出孔子、孟子等人關於“忍”的思想,隻用百來字就講述了韓信甘願忍受“胯下之辱”而不願與人爭執的故事。

充滿智慧的《增廣賢文》

中國古代的很多優秀作品並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不同的人增補完成的,所以寫書的時間、作者都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增廣賢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最初寫於明朝時期,但到清代才最終完成。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經大致完成,因為經過了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成為今天廣為流傳的版本,所以稱為《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也便於識記,所以古時的人們也常用這本書來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這本書總體上是文學作品的選編,因為其中的絕大多數句子都摘選自以前的文學作品,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思想是也是非常廣博的。

雖然《增廣賢文》的思想和內容非常駁雜,但最主要的思想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最為核心的內容還是講述人生哲學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書中留下了許多的名言警句,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極生悲”等。

全書內容既有積極的部分,比如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主張人應該講究孝道、多行善事等,但也有不少消極的內容,比如書中認為人的本性是虛偽而自私的,常常會因為利益而發生爭鬥,書中還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等。我們現在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學會區分和辨別,發揚其中好的方麵,摒棄不足的地方。

彙聚知識的《幼學瓊林》

現在的很多人都喜歡讀一些充滿趣味的故事書或名人的傳奇故事、曆險故事之類的書籍,這些書很容易激發起我們的閱讀興趣,而且也能讓我們從中增長不少知識。其實古代社會中的人們也是這樣的,不僅當時的大人喜歡讀這樣的書,而且還會選擇一些來作為自家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就是古人專門挑選出來給孩子閱讀的一本故事書。

《幼學瓊林》最初叫《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一般認為這本書的編寫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但也有人認為是當時的一個名為邱睿的進士編寫的,後來,清朝時期的學者鄒聖脈又進行了一些補充,並且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後來,很多學者都喜歡閱讀這本書,有人看到書中的內容還不很全麵,於是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在不斷的補充和完善中,才最終形成了今天市場上流行的版本。

《幼學瓊林》是一本內容非常有趣的故事書,書中不僅對許多成語的來源、與成語相關的故事和人物都進行了詳細介紹,而且還記述了天文地理、風俗禮儀、鳥獸花木、社會製度、鬼神傳說等方麵的內容,堪稱我國古代的一本百科全書。而書中的語言基本上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

《幼學瓊林》是古代重要的一本蒙學讀物,很多有名的學者在小時候都曾經閱讀並背誦過這本書。有人還說:“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我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就曾經熟背這本書,並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聖賢子弟必讀的《弟子規》

《論語》是古代社會中很重要的一本書,它不僅在學習、為人處世等方麵對當時的人們有指導意義,而且還啟發了很多創作者的靈感。古代有人就在《論語》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創造,創作出了《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書名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這是一本聖賢人的學生和家中孩子的行為規範讀本,也是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書。這本書的作者為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

《弟子規》體現了強烈的儒家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等語錄為中心內容,分五個部分具體講解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引導,在當時很有影響。

這本書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內容豐富,語言簡練。在語言風格上,它與《三字經》有相似的地方,即它的每句話都由三個字組成,而且每兩句押一個韻,如“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樣的語言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跟著大人誦讀,也便於記憶,所以在古代社會,人們都非常喜歡將這本書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