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社交”的利與弊
卷首語
作者:關佳
大約五六年前,曾看到一份關於中國城市居民社會交際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居民平均每人參加的社交活動僅有一種;並且社交活動的參與度較低,有37.3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動。中國居民最為普及的3種社交活動是聚餐、體育運動和卡拉OK,而以“飯桌社交”——聚餐最為普遍,是各種形式的社交活動中參加人數最多的一種。同時,親戚圈、同事圈、同學圈和社交圈共同構成
了中國社會交往的功能圈。
也就是說,在那時以及更久遠的過去,社會交際的最主要形式是見麵,不是在飯桌
上,就是在球場上,或卡拉OK廳裏。然而,時至今日,情況似乎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雖然人們照樣一起聚餐、一起打球,但更多地通過無線通訊工具來交流,社交活動更多地發生在各種“屏幕”上,從計算機屏幕到手機、平板電腦的屏幕上,以至於有人發明了“屏社交”這樣一個全新的名詞。我們每天最重要的一些話已不再是從嘴裏“說”出來,乃由鍵盤或手寫轉換成方塊字,以及各種各樣奇怪的“表情”、圖案和照片,“發送”出去了。
筆者就曾是“屏社交”的積極參與者。僅以微信而言,我已經積累了幾百位“好友”,其中,當然有親戚、同學以及朋友,也有不知什麼時候加進來的“好友”,加上不少人隻冠以一個雅號,根本弄不清他是何許人也。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裏,每當淩晨,我隨時聽著手機裏那標誌著有“微信”到訪的“丁丁”聲,忙於“辛勤”地刷新微信、微博。通常,看到別人的好帖,我一個箭步衝上前去點個“讚”就閃人,像射門成功旋即呼嘯而去的球員。當然這還不夠,為了說一句有質量有趣味的跟帖,我時常頗費
腦筋地忙於點評各種“家事國事天下事”,爭當“首席評論員”。
然而,時間一長,我就變得滿腹狐疑:難道這“屏社交”真的能代替真人麵對麵
的社交嗎?仔細想來, “屏社交”無疑是技術上的一場革命,不管你的好友是在天南海北,頃刻之間好像來到你麵前一樣。久而久之,好像不與他們見麵也沒關係了,其
實在人性上造成了“深社交”向“淺社交”的退化。從此,社交禮儀等一切經驗似乎
俱已無用,直抒胸臆、無所顧忌的“屏社交”有接管我們以往社交的趨勢。這難道是一件好事嗎?
這就要問一問自己,我參與社交到底為了什麼?就我而言,首先是延續愛、被愛或愛他人,希望以眼睛傳情、以言語傳情,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屏社交”裏虛幻的一個“親”。其次,我渴望朋友間的促膝之談,三五摯友,或秉燭夜談,或觥籌交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懂得了“屏社交”的利與弊,我再也不會熬夜看微信、發微信,而要回歸正常,揚其長而避其短,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