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奇的現代聽覺植入技術(1 / 2)

神奇的現代聽覺植入技術

特別關注

作者:南溪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其實耳朵又何嚐不是另一扇窗子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優美的旋律、天籟之音,都需要通過聽覺係統來實現。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失聰,都是一件莫大的遺憾,好在醫學技術飛快發展,聽覺植入技術可以幫助耳聾患者進入有聲世界。筆者有幸采訪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時海波,請他給讀者朋友們詳細介紹一下臨床上常用的現代聽覺植入技術。

采訪嘉賓:

時海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博導。2006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耳鼻咽喉科博士學位,2010年於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進修,2013年入選上海市衛計委“新百人計劃”。擅長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和複雜疾病的診治,擅長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先天性耳畸形、麵癱、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美尼爾氏病等疾病的手術治療,精於鼾症、頭頸腫瘤、慢性鼻-鼻竇炎的綜合治療。

現任耳鼻咽喉科行政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審稿專家,《聽力學與言語疾病雜誌》、《中華耳科雜誌》(英文版)編委,上海市聲學會理事,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青年委員、上海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2項,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2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項,上海市科委“白玉蘭科技人才基金”資助1項。

獲2013上海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度首屆上海醫學會優秀耳鼻咽喉科醫師獎。

專家門診時間:周四上午、下午

《科學生活》:請您幫讀者朋友們介紹一下現代聽覺植入技術與傳統的體外佩戴的助聽器有何不同。

時主任:從聲源到大腦聽覺感知的過程中,需要多層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中轉聽覺器官的參與,如鼓膜、聽小骨、耳蝸和腦神經細胞等。由於先天畸形、感染、噪音、老化等諸多因素,單一或多個中轉器官的功能障礙均可導致耳聾。多年來,聾病始終位居致殘原因之首。伴隨重度或極重度聾患者的,往往是學習與工作中的諸多障礙,以及極易出現的日漸加重的自我封閉。像普通人那樣,能夠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能夠無障礙地與人交談,是眾多聾病患者的渴望與夢想。如何讓聾病患者、尤其是重度或極重度聾病患者重獲聽覺一直是社會

各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聽覺植入技術獲得了飛速發展,幫助了大量聾病患者實現了獲得正常聽覺的夢想。

不同於傳統體外佩戴的助聽器,聽覺植入技術需要通過手術植入人工聽覺輔助設備。其原理如同心髒病患者植入起搏器、白內障患者植入人工晶體一樣,該技術是通過更換或強化某處毀損的傳音結構,幫助聲音信號暢通無阻地傳至大腦。如今,臨床已經掌握了多項成熟的聽覺植入技術,包括骨錨式助聽器植入、振動聲橋植入以及電子耳蝸植入。這些技術的使用,為滿足日常言語交流、甚至是更為苛刻的欣賞音樂的要求提供了最大可能。

《科學生活》:骨錨式助聽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這種技術適合哪種耳聾患者?

時主任:骨錨式助聽器,簡稱BAHA,通過增強骨傳導將外界的聲音傳入內耳,繞過了存在病變的外耳道或中耳,並且兼具聲音放大的功能。BAI-1A包括三部分,分別為鈦合金植入體、橋接裝置和聲音處理器。其中,鈦合金植入體的大小近似一枚蠶豆,需要通過手術植入與顱骨融合。手術部位通常在頭顱側麵的發際之內,因而不會明顯影響美觀。通過橋接裝置,聲音處理器將被安裝並固定於鈦合金植入體。工作狀態下,聲音處理器感受外界的聲源振動,並將振動通過鈦合金植入體傳入顱骨,最終誘發耳蝸形成聽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