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應是菩提,應是般若(1 / 1)

序 應是菩提,應是般若

從一個富家子弟到一個久負盛名的藝術家,又從一位藝術家而於中年頓遁入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並最終因專心研佛而成為一名一代名僧人。他就是被人們熟知的民國。這樣的經曆,,從風流倜儻的一代才子李叔同、遁入空門的弘一法師。

李叔同在未出家之前,在京滬等地求學、成長,因才華橫溢、聰慧過人、風流倜儻,精通各種文藝學術,無論是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均涉獵甚至精通,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牽動了多少世人的心,他因此成為了文壇上的佳話和傳奇。

雖然出身富貴,但卻喜好結交朋友,在國家有難之時,亦投身革命,拋灑熱血,這樣的李叔同,有太多人跟隨和憧憬,但他卻在正值壯年時突然旋身遁去,毅然出家,任家人弟子痛哭流涕、苦苦挽留,依然離開紅塵,走進了杭州虎跑寺的寺門。

到得道高僧弘一法師,他的一生恍若兩世。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學名文濤,字叔同,名號屢改,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

“二十文章驚海內”,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弘一大師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

他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曾經家資萬貫,錦衣饈食,才華橫溢,聰慧過人,風流倜儻,閱盡春色,積極入世,革命救國,廣結善緣,弟子無數。而皈依我佛後的弘一法師,潛心修行,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人物典型。。

弘一法師的一生,真奇中見平淡,平淡中出真奇。既有轟轟烈烈,又有閑淡和釋然,那份入世雄姿和出世雅態,常人難以企及。

這些許年來,

看弘一法師的生命曆程,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悟到花開花落,物轉星移、人生如夢,都作虛空的清靜;體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回過頭來,終能看清自身正投入一場五味俱全的戲,戲演完了,人生也變終結。看那百年,有人做主角,有人做配角,有人做好人,有人做壞人,有人長命百歲,有人曇花一現,有人榮華富貴,有人飽受疾苦,有人一帆風順,有人一世坎坷。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角色也就不同,戲路便自成一套。此時此刻,再看大師一世,才知什麼叫菩提般若,智慧無窮。

大師一世,從始至終,都有著“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的淡定,有著“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修為。他身在佛門,但心仍憐憫塵世,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一方麵靜心研究佛法律部,著書立說,另一方麵則不斷遊曆來進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揚,從不怠慢,不敢輕恣。他以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解析人生的存在的意義,既是淨世的佛,也是俗世的仙。

從大師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人生百態,參透黃粱一夢的的可笑;能夠了解人生的際遇各有不同,學會自我開悟。我們看到從那時那裏,我們真正的了解到何謂佛家菩提般的心性和般若一樣的智慧,他那這份超乎尋常的靈秀之姿引領世人不畏人世苦厄,提高性靈剛性,悟得生活真諦,參透人生百態。

大師這樣教導我們,不要相信命運,要相信努力;不要抱怨命運,要勇敢麵對;不要奢望永遠,要把握現在;不要期望太遠,要且行且珍惜。弘一大師的隻言片語,蘊藏的人生智慧像珍珠一樣閃光,足夠我們這些在日益喧囂煩躁的當代社會中茫然漂浮的人慢慢品味。

本書基於這個宗旨,摘錄弘一法師的言論和處世經典,結合佛家開化眾生的智慧故事,於大師的諄諄教誨之中,於珠璣智語的佛家文字之中,堪破現世的迷網,在大師“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悠揚偈語撫慰下,為自己開拓一片心靈的淨土,去體悟生活的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