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觀色空:參曉人生初始事,空也是不空(1 / 3)

大師觀色空:參曉人生初始事,空也是不空

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弘一法師正心誠意,言傳身教,開釋眾生破除塵世種種利欲和迷惘,教化世人明心見性,、蕩滌性靈,於佛法中找到知道人生的智慧。

於佛法中參破生命

佛法之所以成為佛教的經典與精髓而弘揚於世,是因為佛法是佛陀對世間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在頓悟成佛之後便開始了他的傳法和教化,。佛之所以對世人進行教化,是因為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是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也是其偉人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對於佛來說,世間之人部分國家、種族,無分貴賤,沒有高低,一切皆為平等;總之,佛告訴人法是救人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不要為使自己從生死所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佛是積極入世、普渡眾生的,佛法不是束之高閣或象牙塔裏的深奧學問,而是貼近人的生活的。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通過佛祖和其弟子的不懈努力,佛法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弘揚到了很多地方,包括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而接受教誨的人也不分高低貴賤。因此,佛法並不是束之高閣或象牙塔裏的深奧學問,而應該是一種美妙的教化。

在佛經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向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他總是勸導聽眾,研究真理,注重理性。《妙法蓮華經》上明白地記載著:在佛要講上乘難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聽眾,自以為已經得到了解脫,不願聽講,離席而去。佛陀不但沒有發怒、追究或責罰,而隻是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

翻開任意一本佛經,佛法對於人生的理解和闡釋更是讓我們歎為觀止,我們便不難感覺到那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智慧,而且這智慧是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流傳至今的真理,它對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活更是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而佛法對於人生的理解和闡釋更是讓我們歎為觀止。

首先,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

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佛法分析人生,它首先要求要我們認識人生是苦的現實,然後進一步分析苦的根源。所以,佛法對人生的分析是對虛幻人生的否定。這根源在於我們對人生太過執著。然而事實上,人生是虛幻的,因為我們不能認識虛幻,所以痛苦,參透不了人生的意義。所以隻有在否定人生的一切虛幻之後,才能真正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法在分析人生的基礎上更是看破人生。看破人生實際上是對於人生價值的肯定,因為我們隻有透過醉生夢死的虛幻人生,看破功名利祿是過眼煙雲,把種種惡習盡數去掉人生的惡習一點一點克服掉,才能看清自我,夠顯示出自身人生的價值。不看破這虛幻、迷惑的人生,我們人生的價值是永遠不會顯現出來的。看得破就能“放下”,“放下”了也就看破了,也就不再執著於小我,這樣就能步入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佛法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看破人生,而是在於解脫。解脫就是超越,超越我們這個小我,超越我們這個執著,做到大公無私,把人生的惡習一點一點看破,一點一點克服,去惡得善,從而完成一個高尚的人格。而佛法講的人生的解脫還不僅僅在此,而是更是要人格的升華,要破無明、斷煩惱,獲得徹底的解脫。

佛法的這些智慧,弘一法師都深入地進行了理解和研究,並且他以最通俗的方式向世人普及著佛學的智慧。不僅如此,弘一法師因師從於律宗,所以對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並且總結出規律、集納成法典,給了世人理解佛、學佛、從佛身上得道人生智慧的途徑。博學多才,一生好學求知,十分了解古法的珍貴之處,他在研習佛法中的律法時十分注重對古代律法著作的研究,並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前人的各種智慧,他認為這正是古法的珍貴之所在。

鑒於古法是先人前哲們的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其中的很多道理都是曆經時間的考驗而成為真理的。由此我們應該重視和學習古法,在弘一大師的諄諄教誨中,我們終能體會佛法大無上卻並不遠離我們的智慧。體會古法的珍惜和可貴之處。

空其實不空,出世人做入世事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隻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麵。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麵,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以上便是弘一法師對佛法中“空”的看法。在他看來,“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

在佛經的《波羅蜜多心經》中曾多次談到“空”,。當然,這裏所謂的“空”並不是我們通常所消極地認為的一無所有,而是包涵了極其深刻的意義在其中:一方麵,“空”是指萬事萬物都是隨時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因此,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而另一方麵,“空”也是“不空”,因為佛法講究普度眾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業。其實,佛法中的“空”的意義便在於讓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業。

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情與無情,都是緣生緣滅、,無有自性,無有實我,因此將其稱為性空無我。它是佛教探討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則,也是佛教的本體論和宇宙觀。

但佛教中的“空”,並非且一味說空,認為一切都是虛空,從而使人產生消極的想法。佛教對“空”有著自身特定的解釋:空,也有兩種含義:一是“什麼都沒有”,一是“什麼都裝得下”。

佛陀在靈山會上,出示手中的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說說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後,各說是青、黃、紅、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張開空空的手掌,又問:“那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又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異口同聲地說:“世尊,您現在手中一無所有,哪有什麼摩尼珠呢?”

佛陀於是說:“我拿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麵前,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啊!”

佛陀的手中雖然“空無一物”,但就像蘇東坡的詩句所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正因為“空無”,所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歎世人“顛倒”,因為世人隻執著於“有”,而不知道“空”的無窮妙用;總是被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所迷惑,而“看不見”內在的、無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實那才是更寶貴的明珠。

在弘一法師看來,佛法中的“空”是“無我”的意思,而什麼是“無我”?“無我”就是“不是我,或者沒有我”的意思,即譯作非我,或無我。“無我”,不是說不存在我,而是不要迷戀非我的東西——我執。社會活動家、佛教人士趙樸初說:“‘離有情義’、‘依他起義’和‘無動作義’,都是說明無我的道理的。”

所謂“有情”,從身體的組織來說,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字(六種元素)構成,其中任何要素又是刹那依緣而生滅著的,所以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獨立的“有情”支配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這是佛教關於“無我”的一個解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煩惱之中是因為我們不能理解“無我”,總是在追求為“我”或為“我所有”。但佛是一位充滿了慈悲、智慧的覺者,是一個無我和清靜無為的人。“無我”,就是斷除塵世間的一切煩惱,舍棄一切不該追逐的東西。無我法,即無畏、犧牲、奉獻,因為“無我”,在你奉獻的時候,就會感到自然,身心安樂。

如何是完全地沒有“我”?在表麵,似是消極的行為;於實際,卻是積極的做法。

弘一法師的“無我”,不是否定“我”的存在和“我”的價值。這便是他對“空”的理解,而他對“不空”的理解則更是精辟而獨特,。他認為“不空”則在於努力做救世之事業。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師再次見到了前來拜訪的老友穆藕初。敘舊之後,兩人的話題自然而然地談到佛法上來。穆藕初對於佛教並無多少了解,不過他在一些哲學、文化類的書籍中見過一些批評佛教的觀點,對於佛教總覺得是一種導入出離世間,逃避家國社會責任的宗教,。當此國家衰微,正需國民奮發圖強之際,佛教於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師解釋說,佛法並不離於世間,佛教的本旨隻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來麵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斷除生命中的愚癡與煩惱,修學佛法也並不一定都要離塵出家,在家之人同樣可以用佛法來指導人生,利益世間。就大乘佛教來說,其菩薩道精神,更是充分體現著濟物利人的人世悲懷,。凡有誌於修學佛法者,皆需發大菩提心,立四宏願,所謂“眾生無邊誓欲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此自勵精進,無量世中,懷此宏大心願,永不退失,;隻要是濟世利人之事,都可攝入佛道之中,佛教哪裏會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呢?

在生活中,弘一法師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他出家之後,他一方麵靜心研究佛法律部,著書立說,;另一方麵則不斷遊曆來進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揚。尤其是在抗戰期間,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更是站在了抗日這一邊。他甚至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寫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一麵慶幸自己的解脫,一麵悲憫人生的苦惱。

由此可見,佛教的“空”並非世俗所謂的消極,而是一種“以出世的方法行入世的事業”的智慧,這種智慧正是佛教的偉大之所在。

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隻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

菩薩盡多真麵目,凡間能有幾人知?

這是弘一法師對蓮花的讚美之詞,他有一把扇子,上麵畫了一朵白蓮,可見法師對於蓮花的高度評價和無比熱愛。

蓮花,是佛典中經常出現的詞彙,佛門眷戀清蓮,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楞嚴經》中有雲:“爾時世尊,從內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花如來,坐寶蓮上……”

《維?摩經?佛回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諸經要解》則寫道:“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