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觀色空:參曉人生初始事,空也是不空(2 / 3)

其實,許多花都柔軟、幹淨,充滿香氣,隻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征使命。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佛是人,人人也是佛。隻因執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蓮子,千年之後,仍舊生葉開花,香馥如故。

無量佛如蓮;無邊佛法如蓮;人亦當如蓮。

弘一大師在塵世時,因愛老法師“月上時”的髯隨風飄的清姿,毅然出家,做了和尚。“隻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句,是他出家過程的真實寫照。而“菩薩盡多真麵目,凡間能有幾人知”則是弘一大師修行多年的體會。對於他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舉一動,不過真性流露而已,再平常不過了。但在平常的人看來,高僧的舉止,高深莫測。

著名佛教人士趙樸初很喜歡這首偈,反映了弘一法師“出汙泥而不染”的境界。

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裏說,近代中國佛教自清末楊仁山居士倡導以來,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薄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第一人。所以他很喜歡這首偈,認為它反映了弘一法師“出汙泥而不染”的境界。

在弘一法師的時代,是社會動蕩時期,佛教正值中國正處於戰亂的年代,佛法在當時相當地凋蔽,尤其是佛道的律宗,由於律宗對於修行者的言行舉止的要求甚為嚴格,因此在當時很少有人在此方麵涉足,就更不用說會有較高的建樹了。但弘一法師則正是在當時這種汙淖的塵世佛法凋蔽、混亂的中現狀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要求極嚴的律宗。就像,而不能不說他便是當時開在戰亂社會中的一朵清蓮。

是的,一株就如蓮花並沒有選擇在最幹淨的地方開花,而且而是選擇了在淤泥中紮下根來,選擇了最需要它的地方。

關於蓮花紮根於淤泥還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傳說:

佛祖東行,普視人間,俯視大地便發現淤泥乃為最髒,於是佛祖便問,誰願意紮根於淤泥之中?座下的蓮花答曰:“我願意。”佛祖又問:“你如何去降伏淤泥?”蓮花則回答道:“出淤泥而不染地去感化。”

因此,佛法也如同這蓮花一樣,偉大就偉大在它們不僅不厭棄那些醜惡的事物,反而是因此而存在,並且不但反而保持自身的高潔,而且對,還對那些醜惡的事物進行感化和改造。

但願這世間人人都有一顆綠蓮花一般純潔的心,這也正如身批袈裟的喇嘛[喇嘛???可以出現嗎?]所說:這其實是一顆無塵的心,它要一顆無塵無染的心,用自己的堅毅換來一方的祥和,每個生命都以洗盡欲念的純真,給你聖潔的啟示,吉祥如意的祝福。。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腳踏蓮花;普度眾生的佛為了參悟人生的真諦,也總是坐於蓮座之上。多少年來,蓮與佛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多麼透徹,多麼博大,讓人肅穆,發人深思,耐人尋味。而世人在佛的憐愛之下,如能始終保持一顆無塵心,相信人間有驅除世間繁多再多的利欲,也不能汙染人們的心性進行自我解脫,獲得智慧。,蒙蔽人們的智慧,阻礙人們的未來。

不是不幸福,隻因不單純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和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

人心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而越來越複雜,但生活本身其實十分簡單。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抉擇,便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幸福與快樂源自於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快樂。

佛家傳誦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於名師雪峰法師的。

一日,有個叫玄機的和尚對自己的苦心修行非常不滿,心道心想:“我整日打坐,是逃避嗎?打坐,就是為了心無雜念,如果靠打坐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打坐和吸食鴉片有什麼兩樣呢?”

他眼神中充滿了迷惘,目光漸漸黯淡了。然後他起身去拜見雪峰禪師,希望能從他那裏得到答案。

雪峰禪師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覺得他雖然有向佛之心,但是本性中有許多缺點不自然地表露了出來,於是點點頭,問道:“你從哪裏來?”

“大日山。”雪峰微笑,話裏暗藏機鋒:“太陽出來了沒有?”意思是問他是否悟到了什麼禪理。

玄機以為雪峰是在試探他,心想:“連這個我都答不上來的話,這幾年學禪,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了嗎?”便揚著眉毛說:“如果太陽出來了,雪峰豈不是要融化?”雪峰歎息著又問:“您的法號?”

“玄機。”雪峰心想:“這個和尚太傲了,心裏裝的東西也太多了,且提醒他一下吧!”於是問道:“一天能織多少?”

“寸絲不掛!”玄機心想:“就這個也能考住我玄機和尚,真是太小瞧我了!”

雪峰看他這樣固執,不由得感歎道:“我用機鋒來提醒他,他卻和我爭辯口舌,自以為是,卻不知心中已經藏了多少名利的蛛絲!”

玄機看雪峰無話可說,便起身準備離去,臉上還是那樣得意的神態。

他剛轉過身去,雪峰禪師就在身後叫道:“你的袈裟拖地了。”玄機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見袈裟好好地披在身上,隻見雪峰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掛!”

雪峰禪師的一句

所謂寸絲不掛,看似諷刺玄機,其實是告訴玄機心中有雜念,因此不能成佛。其實,寸絲不掛的意思就是就是指心裏不能要裝事,不要總想著別人會怎麼看你。對於我們來說,寸絲不掛就是,人不如少思寡欲,活得簡單,生活越不複雜,我們才能活得越寬慰一些好。

正所謂大道至簡。弘一法師曾在他的著作中屢次提到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看到簡易的話語切不可以為佛法就是如此簡易好學,。其實,因為簡單的話語裏就有可能包含著十分深刻的道理,千萬。不要輕視簡單的力量。

其實,要知道,大凡簡單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一個人若時常追求複雜而奢侈的生活,苦難則沒有盡頭,不僅貪欲無度,煩惱纏身,而且日夜不寧,心無快樂。因為複雜,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為奢侈,極有可能斷送美好的人生。反而因為簡潔,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樂;因為執著,時時能感覺沒有虛度每一天。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簡潔則是生活的真諦。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

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他們活著,卻沒有時間去多愁善感;愛著,他們卻不懂怎麼詮釋愛情;他們滿足,因為他們沒有奢望生活過多的給予;他們簡單,不用在人前掩飾什麼。他們也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幸福的就是這麼一群簡單的人。 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不能夠活得單純。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塑造形象,其實,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恕己如恕人,責人如責己

佛家禪語中有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意思是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從無始到現在,被無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認為自己是物體。因為眾生被世間花花事物所迷惑,所以常常把自己也看成是死物,失去了靈活、通明的心境。佛家找回本真自己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對自己進行反省,靜坐懺悔,參透本心,改過遷善。

作為現代佛法大師的弘一大師,常自我提醒:“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大師時時刻刻不忘自警,也提醒眾生時刻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他的本意是眾生不要丟掉自己的善心和良知。

時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與處世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才能減少過失,無愧於心。自我約束是減少錯誤最有力的道德力量,因為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信義的事,首先受到的是來自內心的懲罰。而正直和誠實就是一個人的良知,是一個人心中的審判官。

唐開元年間有位夢窗禪師,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禪師,也是當朝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岸,這時遠處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大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他一邊說一邊把馬拴在岸邊,拿了鞭子朝水邊走來。

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開行,不能回頭了,幹脆讓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聲回答他:“請等下一回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水邊團團轉。

這時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對船夫說道:“船家,這船離岸還沒有多遠,你就行個方便,掉過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出家師父開口求情,隻好把船開了回去,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將軍上船以後就四處尋找座位,無奈座位已滿,這時他看到了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於是拿起鞭子就打,嘴裏還粗野地罵道:“老和尚,走開點,快把座位讓給我!難道你沒看見本大爺上船?”沒想到這一鞭子下來正好打在夢窗禪師頭上,鮮血順著臉龐流了下來,禪師一言不發地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蠻橫的將軍。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裏,心裏既害怕將軍的蠻橫,又為禪師的遭遇感到不平,紛紛竊竊私語:將軍真是忘恩負義,禪師請求船夫回去載他,他還搶禪師的位置並且打了他。將軍從大家的議論中,似乎明白了什麼。他心裏非常慚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為將軍,卻拉不下臉麵,不好意思認錯。

不一會兒船到了對岸,大家都下了船。夢窗禪師默默地走到水邊,慢慢地洗掉了臉上的血汙。那位將軍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上前跪在禪師麵前懺悔:“禪師,我……真對不起!”夢窗禪師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不要緊,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

良心的懲罰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負著良心的懲罰會讓你苦惱得寢食不安。要做到坦坦蕩蕩,唯有讓自己的心充滿正直、誠實。當正直和誠實的陽光照耀著你的心靈時,陰霾就會遠離你的世界。

天是心中那片天,神是心中那尊神。心中有原則,做事就不會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會為得失所累。為人處世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讓靈魂受審判。

時時懺悔,潔淨性靈

有人曾說:“懺悔和愛是兩種美德”。一個人,如果想要不停地增進自己的道德,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懺悔。然而,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真誠懺悔的人,畢竟是不多的。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雖然含有懺悔的因素,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懺悔。佛經中講“無懺悔者,不為人,名為畜生”,講的正是地地道道的懺悔了。宗教裏,懺悔是重要的法,指明懺悔是生命之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