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觀色空:參曉人生初始事,空也是不空(3 / 3)

弘一法師有一次到南普陀寺,本來想到養正院和各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我的懺悔”,但是這個話題說來話長,不要十幾小時不能講完,又怕辜負了自己當初的心願,也怕辜負了聽講人的心意,於是大師娓娓道來:“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麵,隱忍不言,自誑自欺。”此言之意,是告訴眾人不能掩蓋自己的過錯,要時時懺悔,懂得認錯,不可自欺欺人。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懺悔的故事:

秋去冬來,不知不覺又到了歲末。佛陀讓弟子們在隻園精舍的庭園中豎起一根大鐵柱。弟子們雖然不明白佛陀的用意,但還是照辦了。

在新年的前夜,佛陀叫來阿難,請他先去沐浴,然後換上一件新袈裟。等阿難梳洗先後,穿著新裝再次來到佛陀麵前時,佛陀慈愛地對阿難說:

“阿難!我要請你幫我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難急忙問:“世尊,您要我用您做什麼事?”

佛陀微微一笑,指著那根豎立在不遠處的鐵柱對阿難說:

“你去敲一敲那根鐵柱,一定要用力地敲、使勁地敲。”

阿難點頭答應後就匆忙走到那根鐵柱旁,他拾起地上一塊堅硬的石頭,對著那根鐵柱先試著比畫幾下,隨後用力敲了一下。

猛然間,那根鐵柱發出極響亮的聲音,這聲音幾乎傳遍整個舍衛國,連地獄裏的餓鬼和畜生道的畜生們也都聽見了。更奇怪的是,大家聽到這聲音後,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消失了。無論題人、餓鬼或畜生都不再有痛苦和煩惱。這些事阿難在敲擊鐵柱前並沒有想到,事實上,連阿難自己也被聲音震撼了。

這聲音將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們召喚出來,他們都彙聚到講經堂。

佛陀對他們說:“眾位弟子,明天就開始新的一年,大家都學習一年的佛法了。現在你們應該反省一下自身,我也是同樣需要反省的。你們兩人一組,各自向對方檢討自己的過失,並要對自己所犯的過失作出懺悔,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不染雜念。”

所有弟子都遵從佛陀的吩咐,兩人一組,認真檢討自身,懺悔後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這時候,佛陀慢慢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開口說道: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HT〗〖FQ)〗〖FQ)〗

“剛才你們大家都檢討了自身,並為自己的過失做了懺悔。我剛才說過,我也同樣需要反省。”

佛陀停了一下,又再接著說:“其實我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也沒有任何過失,但是為了訓誡你們,我也要作出反省,檢討自身。”緊接著,佛陀向大家做了懺悔,隨後才又坐了下來。

弟子們一見佛陀沒有任何過失,也檢討了自身,覺得自己還反省得不夠,於是都學著佛陀的樣子向所有在座的弟子們做了懺悔。

這一天中,有一萬個比丘感受到佛義,消除一切雜念,另有八千比丘修成了阿羅漢。

是啊,懺悔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不過,普普懺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懺悔就意味著你完全袒露你的內心,正視自己的過失,而這本身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麵對,隻要是嚴肅而誠摯地展示自己的不為人知的瑕疵,那便是走向那純潔、神聖的必由之路。

倘若我們能將懺悔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懺悔對於我們而言或許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會是一種享受,你可以在懺悔中一直不停地進行思考,直到疲倦為止,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過去所有的過失,讓這一切通過時間的作用變成神聖的永恒。

懺悔能潔淨我們的靈魂,在懺悔中,我們能認識並改正已犯下的過錯,並且在此基礎上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並且不斷地改進並完善自身。

滌瑕蕩穢,日日省自己

1933年農曆正月,弘一法師在廈門妙釋寺演講。他在演講中說道:“今值舊曆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禧、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法師在新春之際,號召大家積極改過,有一個全新的自我,梳理出一個嶄新的人生。

舊弊難除,積習難改,改過人人需要,可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弘一法師結合自身經曆講述了自己是如何“改過自新”的,方法簡單易學,僅僅三步:

一、學:多讀佛學和儒學方麵的書。

弘一法師要人讀佛學的書我們理解,為什麼還要讀儒學的書呢?因為儒學書籍的很多觀點都合於佛法。說到玄說妙修證次第,自然是佛學書籍說的最為詳盡,可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過去過於深奧了。至於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方法,雖然佛教書籍中也有說的,卻不如儒學書籍講述的通俗易懂。所以適當讀些儒書,對學習佛法是很有幫助的。

多讀佛書和儒書,能夠知曉善惡的區別和改過遷善的方法。如果感到佛書和儒書數量太多,讀不過來,而且理解起來不容易,可以先讀一部《格言聯璧》。弘一法師年幼時就讀這本書,後來皈依了佛法,還常常翻閱,並認為這本書“親切而有味”。

二、省:常常自我反省。

既然已經通過讀書知道了什麼是善惡以及改過從善的方法,就要常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時不時的問自己,我這件事做的對不對?這句話該不該說?我這些行為是不是帶著惡意?如果認為做得不對,就要痛改前非。

修行者應該時時洞察自己所處的位置,自我反省。

韓國的僧侶法頂禪師說:“有次走入寺廟,看見禪房前的石階上貼了一則帖子:‘照顧腳下。’這是什麼含義呢?意思就是指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洞察所處當下的意思。

在石階上貼了這樣的帖子,雖然也有請大家把鞋脫下之意,但那隻是表麵的含義。這句訓示終究最終的目的,是提醒我們反思目前的處境,探究實相的意義。”

其實,在人生路上行走,每邁出一步,身處的位置就發生變化,你的而我們的心靈是否跟的得上自己急促的步伐呢?

生活中,我們應該要時時注意改過,最好每晚臨睡之前最好也能反思一天的所作所為。

弘一法師就曾經建議信徒寫日記,把每天的所為、所思記錄下來。寫日記能記錄下生活的軌跡,也能在筆端遊曳於紙頁的那十幾分鍾,給自己一個樸素的思想空間。

三、改 :過而改之。

省察以後,假若知道了自己的過失,就要全力改正。改過這件事情,是十分光明磊落的,足以表現偉大的人格。子貢曾經說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還有古人曾說:“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法師鼓勵信眾用這些名言來自勉。

做人要滌瑕蕩穢,日日更新自己,所以要勇於向昨日的自我宣戰。韓信因為改正了不良陋習,從一個小混混成長為開國大將軍;寇準改掉了遊手好閑的習性,考取進士成名於後世。如果堅持自己的陋習不肯放下,“我執”太重,何言改過?要不斷的把過去不當的觀念、不當的習氣改正,才會有嶄新的自我,嶄新的人生。

緣起緣滅總有時

佛曰:“佛度有緣人。”

其實,有很多的事情,在看似偶然的背後都深深地隱藏著必然,而這必然又等待著這偶然來成全。也許,這就是緣份妙不可言的地方。

因緣為“因”與“緣”之並稱。因,指引生活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簡而言之,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總稱為因緣。一切萬物皆由因緣之聚散而有生滅,即:緣起緣滅。

在佛法看來,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一以概之簡言之,一切現象都是特定條件下的暫時的集合,就像車子是由各種零件組合而成一樣,又像三捆蘆葦互相支撐而得堅之,若去其一,餘二則倒,若去其二,餘一則倒。正如佛曾為“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正因為因緣如此之複雜,我們是很難能夠去看清或者去把握的。因緣的妙也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議,所謂“因緣際會”,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偶然,隻有偽裝或偶然的必然。

弘一法師的出家,他由一個曆經了人生繁華的風流才子到一代佛法大家,在表麵上看來似乎是一個偶然,。然而,當我們透過這些表麵現象,則不難看出隱藏在其中的必然性。

弘一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他與佛的因緣際會: 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麵,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裏念經及拜懺。於十二三歲時,也曾學了放焰口。可是並沒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時,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內容是怎樣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後來,人近中年,在杭州的一所學校當老師時,曾有一次,學校裏有一位名人來演講,我和夏丏尊居士卻出門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當時夏丏尊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

後來,我便經常跑到寺廟去小住一段時間,與寺中的法師聊天、一起探討佛經。那時候就已經穿出家人的衣裳了,而且預備轉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還未出家,他就對我說:“既住在寺裏麵.並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不出家,那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所以還是趕緊剃度好!”

我本來是想轉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勸,於是就趕緊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所以就在那天落發。

以上的例子,是在說明一個人的緣起關係——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之上的。個人常常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例如學生,是受同學、長輩、老師等的影響,形成他的人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家庭、學校、公司,乃至地方團體、國家,我們時時刻刻都置身其中,受它們的感化影響,同時也予以善惡的影響。這種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相依相成的緣起關係、有機的連帶關係。

弘一法師作為佛法的一代宗師尚且如此,那麼,我們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是否也應該去珍惜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份因緣呢?!這正如趙樸初感歎因緣巧妙的詩句:

因緣不思議,新昌喜再來。

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開。

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之中,請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