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敘述美國銀行業帝國摩根財團的興盛、衰落和複興的曆史。也許再沒有別的組織機構比摩根財團更富於傳奇色彩,更充滿神秘氣氛,以及更讓人爭論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彙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處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嚴地主宰著美國金融界。華爾街23號這座低矮的建築物,兩側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聯邦紀念館,入口在兩條道路的交點上,並無懸掛字號,表現出一副貴族般超然的氣派。我們的故事就緊緊地圍繞著這座輪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築以及曾經踏上過其台階的眾多總統、總理、顯貴和百萬富翁而展開。根據現已公開的資料,我們可以沿著他們當年的足跡,步入這家世界上最為秘而不露的銀行。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聯合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於1838年創辦於倫敦,後由摩根家族所繼承,遷至紐約後聲名鵲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兩位最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個複合式巨人——J.P.摩根,其勢力整整持續了長達100多年之久。他們父子兩人相貌酷似,都是禿腦門,圓鼻頭,鴨梨般的身材,這就使人們分不清誰是誰。對於欽佩者來講,這兩位J.P.摩根代表了正統的舊式銀行家,他們以言為約,以握手為印;對於詆毀者來說,他們是偽君子,欺壓其他公司,裏通外國,誘使美國參與戰爭,大發不義之財。對於摩根的評價,從未有過中立之論。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前,華爾街23號是一個金融帝國及其外國前哨辦事處的總部。在百老彙街一側,坐在拉蓋辦公桌後麵的是紐約的合夥人,他們還聯合了另外三個合作夥伴——倫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謂的費城分公司德雷克塞爾公司。其中摩根建富無疑勢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國倫敦——紐約的軸心,成為越過大西洋傳遞英美國家機密的郵局。在實行"新政"之前,"摩根財團"可指紐約的J.P.摩根公司;廣義上講,亦指全部合夥人這張無形的大網。
老字號摩根財團滋生出上千條陰謀理論,使好幾代愛揭醜的記者忙得不亦樂乎。摩根財團作為最顯赫的銀行,服務對象包括許多名門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範德比爾特家族等。它避免與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諸多的猜忌。因為它的融資對象中有很多工業巨頭,如美國鋼鐵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這些公司的理事會,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恐懼,使大家害怕銀行勢力過大。早期摩根財團的性質似乎介於中央銀行和私人銀行之間。它曾經製止過幾次大恐慌,拯救過金本位,三次解救紐約股市,還仲裁過不少金融爭端。如果說除了唯利是圖之外它還關心什麼的話,那便是它有一套特殊的本領,使人覺得其優質的服務確實應該一分錢一分貨。
摩根財團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乃是由於它與政府有著廣泛的聯係。和古老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樣,摩根財團似乎滲透到許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之中,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意大利、比利時和日本。作為美國海外勢力的工具,摩根財團的行動具有十分廣泛的外交政策的意義。曾幾何時,當美國眼光偏狹、孤立於世之時,摩根銀行的海外關係,特別是與英國君主的關係,使其性質變得模棱兩可,它究竟效忠於哪個國家引起了人們的質疑。老一代摩根合夥人是金融大使,其日常工作與國家事務密不可分。即使在今天,與其他銀行相比,J.P.摩根銀行與各國中央銀行的關係也許最為密切。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瓦解了這個金融帝國,因為該法案在經營存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和發行銀行、債券的投資銀行之間豎起了一道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