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急性感染,診斷延誤或診斷已明確,治療中突然中斷胰島等因素可誘發酮症酸中毒狀態,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關節痛,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症狀,如皮膚粘膜幹燥、皮膚彈性差、呼吸深長,呼氣中帶有爛蘋果味,脈搏細速、血壓下降、體溫不升,隨即出現嗜睡、淡漠甚至昏迷狀態。
少數患兒起病緩慢,主要表現為精神呆滯、軟弱、體重下降等症狀,可持續數周甚至更久。因該病病程長,故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而導致身材矮小,肝髒因脂肪浸潤而腫大。
治療時,其原則為消除臨床症狀,控製酮症酸中毒的出現,糾正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力求病情穩定,使患兒能正常生長發育,保證其正常生活活動。
兒童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疾病,除藥物治療以外,應進行飲食控製,食物的熱量要適合患兒的年齡、生長發育和日常活動的需要。避免蔗糖及含糖較高的水果和食品。飲食中的能源分配為蛋白質15%-20%,脂肪30%,碳水化合物50%-55%。3歲以下小兒蛋白質可適當增加,其中一半以上應為動物蛋白,碳水化合物主要以米飯為主。脂肪以植物油為主。全日熱量早餐占1/5,中餐2/5,晚餐2/5,並由每餐中留少量食物做為餐間點心。每日進食應定時,而且在一段時間內飲食量應相對固定不變。
由於兒童糖尿病需要終生飲食控製和注射胰島素,故患兒家長及年長患兒自己都應詳細了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掌握尿糖和血糖簡易檢測方法和胰島素用量和用法。防止微血管繼發損害所造成的腎功能不全、視網膜和心肌病變。
小兒低血糖症
低血糖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糖過低而產生的綜合症候群,是小兒最常見的代謝紊亂疾病。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主要有葡萄糖來源不足如早產兒糖原合成酶缺乏、激素缺乏等;或葡萄糖耗用過多如高胰島素血症。此外,水楊酸、酒精等藥物中毒,暴發性肝炎、腎性糖尿和重症營養不良都可發生低血糖症。
新生兒時期的低血糖症多發生於出生後4-5天內,表現為易激惹、抽搐、軟弱、吸奶無力、四肢震顫、青紫,出生時有窒息。嬰幼兒及兒童的低血糖症多發生於清晨空腹時,並有前晚進食少的曆史,表現為軟弱、嗜睡、麵色蒼白、腹痛、出汗、皮膚濕冷、心動過速、四肢不溫,較大兒童可訴饑餓感。嚴重時可出現頭痛、煩躁、行為異常、意識模糊、驚厥,甚至昏迷。經口服糖水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液後,可立即好轉。
低血糖症如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複多次發作,可造成不可逆性腦損傷,而且嬰幼兒對低血糖更為敏感,故需及時診斷和治療。輕者或僅有早期症狀者,可及時口服糖水或給予糖類食物。如出現昏迷則給予50%葡萄糖靜脈注射,神誌清醒後給予飲食。如胰島細胞瘤引起的高胰島素血症,可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又稱為呆小病或克汀病,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所致。多為散發性發病,少數有家族性。該病與地區水、土和食物中碘缺乏有關。
新生兒期即出現該病的患兒常為過期產,出生體重超過正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期多達2周以上,出生後有腹脹、便秘。患兒常處於睡眠狀態,對外界反應遲鈍、喂養困難、哭聲低、聲音嘶啞,體溫低,末梢循環差,皮膚出現斑紋或硬腫現象。
多數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患兒常在出生半年後症狀可明顯。出現特殊麵容和體態,如頭大、頸短、皮膚蒼黃且幹燥、毛發稀少,麵部粘液性水腫、眼瞼浮腫、眼距寬、鼻梁寬平、舌大而寬厚,常伸出口外。腹部膨隆,常有臍疝。身材矮小,軀幹長而四肢短小,上部身長是下部身長的1.5倍以上。患兒動作發育遲緩、智能發育低下、表情呆板淡漠、神經反射遲鈍。精神、食欲差,不善活動,安靜少哭,對周圍事物反應少,嗜睡,聲音低啞,體溫低而怕冷,脈搏及呼吸緩慢,心音低鈍,全身肌張力較低,腸蠕動減慢,腹脹和便秘。
地方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患兒在胎兒期即因碘缺乏而不能合成足量甲狀腺激素,影響中樞神經係統發育,表現為共濟失調、痙攣性癱瘓、聾啞和智能低下等,部分患兒以生長發育和性發育落後、粘液性水腫、智能低下為特征。促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分泌不足的患兒一般可有部分甲狀腺素分泌功能,症狀較輕,但常有其它垂體激素缺乏的症狀,如低血糖,小陰莖或尿崩症。
治療上需甲狀腺素終生治療,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如在出生後1-2月即開始治療,可不遺留神經係統損害,因此越早治療越好。可口服甲狀腺幹粉片,從小劑量開始,直至臨床症狀改善,血清T4和促甲狀腺激素正常,可使用維持劑量。甲狀腺素用量不足時,患兒身高及骨骼生長遲緩,用量過大可引起煩躁、多汗、消瘦、腹痛和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