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疾病防治小秘方(三)4-5(2 / 3)

1、低血鈉症:長期使用利尿劑,再加上感染所致。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嗜睡,口渴但不思飲,浮腫加重,血壓降低,嚴重時可出現休克、驚厥。

2、低血鉀症:當浮腫消退時或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可有大量鉀鹽自尿中排出,造成血鉀過低,患兒可出現腹脹,全身肌肉軟弱無力,心音低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時可因呼吸肌無力而出現呼吸困難,青紫。

3、低血鈣症: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期間,腸道對鈣的吸收不良,且在排出蛋白尿的同時,也可有大量鈣鹽排出,故常發生低鈣驚厥或引起骨質疏鬆。

治療時應注意,浮腫時應吃清淡的食物,多休息,盡量避免各種感染。浮腫消退後可吃低鹽食物,以防體內鹽分過低。如發生感染,應積極控製。

治療本病的藥物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但停藥後常易複發,還可同時加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該病需長期治療,多數患兒經藥物治療後,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少數則可發展為腎功能衰竭。

小兒尿崩症

尿崩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小兒多見。尿崩症可分為中樞性與腎性兩種,而中樞性較多見。中樞性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患兒部分或完全喪失尿液濃縮功能。主要表現為多尿、多飲和煩渴,尿比重低且固定。患兒發病多數急驟,由於煩渴多飲,尿量多,重症患兒每日飲水量可達300-400ml/kg,尿量與飲水量基本相符,這樣影響日常活動和睡眠。

患兒出汗少,皮膚幹燥而蒼白,精神不振,食欲低下,體重不增,生長緩慢,嚴重者可出現腦細胞功能障礙而致神經症狀。而原發性中樞性尿崩症則應注意有無垂體及其他激素缺乏情況

治療上主要有激素和非激素兩種藥物治療。

第六十一章 小兒內分泌疾病

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激素缺乏症是由於腦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導致患兒身材矮小,也可稱為垂體性侏儒症。

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多見於男孩,出生時身高和體重都正常,1歲以後可出現生長緩慢,隨年齡增長,其外觀明顯小於實際年齡,身高也低於正常同齡兒。因骨骼發育緩慢,骨齡落後於年齡2歲以上,但身體各部位比例仍與其實際年齡相符,智能發育也正常。

患兒麵容幼稚,頭發纖細柔軟,皮下脂肪較多。牙齒萌出遲緩,且恒齒排列不整。手足較小。男性陰莖較小,多數青春發育期延遲。

少數患兒同時伴有一種或多種其它激素缺乏,如促甲狀腺激素缺乏,可出現食欲不振、不愛活動等甲狀腺功能不足症狀。如促性腺激素缺乏則出現性腺發育不全,到青春期性器官不發育、第二性征缺乏等。繼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是由圍生期異常情況所致,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幼年即可出現生長遲緩,且伴有尿崩症樣症狀。顱內腫瘤所致者,多出現頭痛、嘔吐、視野缺損等顱內壓增高和視神經受壓迫的症狀和體征。

治療時可應用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如不能應用,則可選用合成代謝激素。

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過早出現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女孩在8歲、男孩在9歲以前呈現性發育征象,即為性早熟。其中不明原因而造成性發育提前者稱為特發性真性性早熟。

性早熟在青春期前的各年齡組均可發病,症狀發展快慢不一,有些患兒可在性發育達一定程度後自然停滯一段時間再進一步發育。特發性真性性早熟的患兒在8-9歲以前出現性發育,且身高和體重增長同時加速,骨骼成熟過快和骨骺提前融合,致使患兒在發病初期表現生長過速,骨齡超前,但最終成人期身高反而矮小。

假性性早熟的性發育過程常與上述不同,如顱內腫瘤所致者在早期可有性早熟的表現,但後期可出現顱壓增高,視野缺損等定位體征。

特發性真性性早熟最終身高較正常人矮小,其它多無損害,可用藥物消除症狀和延遲其性發育過程。

兒童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缺乏胰島素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一種病症。兒童糖尿病絕大多數為胰島素依賴型,是由於胰島β細胞受到破壞,不能分泌胰島素所造成的。學齡前期的兒童的發病率最高。部分病兒家族中可有糖尿病史。

兒童糖尿病起病較急驟,多數出現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而少數三多症狀並不典型,但晚間常出現遺尿。隨病情進展患兒出現消瘦、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體質明顯下降,少數出現皮膚癤腫,皮膚幹燥,彈性差,也可有皮膚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