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選後的政黨格局及政治生態
政黨世界
作者:周誌偉
2014年10月26日,憑借著3.28%的微弱優勢,巴西現任總統、勞工黨候選人羅塞芙戰勝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阿埃西奧·內維斯(AécioNeves),成功獲得連任,實現了自2002年以來勞工黨對社會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的“四連勝”。但是,勝利的背後卻掩蓋不了勞工黨日益麵臨的困境和挑戰,本次大選成為巴西再民主化以來選情最為膠著的一次。回顧2002年以來的四屆總統選舉,勞工黨的票選優勢從2002年的22個百分點下跌至三個百分點,巨大的反差清晰地反映出巴西當前政黨格局的變化以及政治生態的複雜態勢。
如何認識“毫厘之間”
的大選結果
2014年年初至8月中旬,在總統選舉的民調預測中,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勞工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羅塞芙,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內維斯和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坎波斯。受到國內經濟放緩、民眾抗議、勞工黨腐敗頻發等因素影響,自2013年6月巴西爆發大規模社會抗議以來,羅塞芙的民調支持率一直徘徊在低位。內維斯和坎波斯則是巴西政壇“少壯派”代表,政治形象和政策主張貼近選民“求變”的心態。前者是在野黨社會民主黨為打破勞工黨“政權壟斷”而著力推選的候選人,後者則是近年來強勢崛起的社會黨尋求打破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巴西政壇中“兩黨獨大”的戰略嚐試。雖然兩位“少壯派”候選人由於在地方執政的優異表現均獲得較高的民意支持,但由於在全國範圍內缺乏足夠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其在選舉初期的民調遠不及羅塞芙。
8月13日,坎波斯在競選活動中意外墜機身亡,打破了本屆總統選舉的原本走勢。坎波斯逝世後,社會黨改由原副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席爾瓦替補參選。席爾瓦曾作為綠黨候選人參選2010年總統選舉並在首輪投票中獲得19.4%的支持率,一舉成為巴西政壇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席爾瓦宣布替補坎波斯參選總統後的首次民調中,她便以28.2%的支持率超越內維斯(16%)升至第二位,僅以6%的差距落後於羅塞芙。進入9月份,席爾瓦的支持率持續攀升,與羅塞芙的差距基本保持在兩個百分點上下。“席爾瓦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席爾瓦環保主義和福音教派的個人標簽具有較強的號召力,擁有穩固的票倉;第二,其繼承了坎波斯的政治遺產,尤其在坎波斯曾經主政的伯南布哥州獲得大量選票;第三,席爾瓦提出的“新政策”和“打破兩黨獨大局麵”的口號貼近一部分選民的心態。麵對席爾瓦的強勢崛起,羅塞芙和內維斯的競選策略因勢調整,由最初的“兩黨對攻”調整為“夾擊席爾瓦”。
在“左右夾擊”的攻勢下,席爾瓦對內維斯的優勢在選戰的衝刺階段逐漸萎縮。在首輪投票結果中,羅塞芙和內維斯以41.59%和33.55%分居前兩位,而席爾瓦則以21.32%的支持率止步首輪。席爾瓦的出局不僅使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的“兩黨對決”局麵繼續延續,並且也再次證明,在缺乏強有力政黨及政黨聯盟支持的前提下,“局外人”僅靠個人魅力和口號在多黨製的巴西難以實現“第三條道路”的突破。
第二輪選舉延續了過去20年來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兩黨競選”的套路。羅塞芙和內維斯都將矛頭選定在經濟和腐敗兩大議題上。最終,羅塞芙僅以3.28%的優勢(346萬票)擊敗內維斯。對於選民人數超過1.4億的巴西來說,如此差距可謂是“毫厘之間”。
怎樣理解如此微弱的差距?從競選綱領來看,羅塞芙和內維斯的政策主張區別不大,兩黨均有穩固票源。因此,細微票差體現在中間選民(也就是席爾瓦的支持者,且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對兩黨及其執政理念的認識與理解上的差異。社會民主黨執政時期,巴西經濟麵臨著諸如高通脹、低增長、高失業等一係列問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而在過去的12年間,勞工黨通過一攬子扶貧政策使4000萬人脫貧,近3000萬進入中產階級。與此同時,貧困率從2003年的35.7%降至2012年的15.9%,赤貧率更從15%降至3.5%。盡管羅塞芙任內經濟乏力,但年增就業數量達179萬,失業率維持低位。總體來看,在勞工黨執政期間,中下層民眾是受益最多的群體。不可否認,由於勞工黨頻發的腐敗案、羅塞芙任內經濟的不景氣、選民“求變”心態以及席爾瓦支持內維斯等因素,內維斯在中間選票的再分配中稍占優勢,但尚不足以彌補首輪中的選票差距。絕大多數選民期待“變革”,但多數更傾向有保障的“變革”,而非存在未知成本和風險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