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一般職員或是高層管理人員,無論你在一個團隊中擔任什麼職務,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術已是置身商場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本章在邏輯思考的基礎之上,建構出一套體係,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麵來說明解決團隊問題的技巧,以及在背後支撐它的谘詢技術。
麥肯錫與馬文·鮑爾
1.馬文·鮑爾其人
1903年,哈佛大學還沒有商學院。《紐約時報》隻賣一美分。在45個州中,隻有兩個州的婦女有選舉權。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進行了首飛。托馬斯·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已經問世24年了。
2003年,9000名申請者爭奪哈佛商學院的900個招生名額。《紐約時報》賣到一美元。在50個州中,有42個州的登記選民半數以上是女性。第一架超音速商用飛機協和式飛機在服務24年之後從英國航空公司退役。已經問世124年的電燈泡與當年相比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1903年,馬文·鮑爾出生在一個裝有電燈的家庭,當時在這個國家,家裏裝電燈還是非常少見的。近一個世紀後,馬文在佛羅裏達與世長辭,此時他在商業界和管理界的地位已經與愛迪生在科技界的地位不相上下了。和愛迪生一樣,他也被選入了商業名人堂。但是,當鮑爾被通知獲得此項殊榮時,他卻說:“這肯定是搞錯了,我不是商人,我是專家!”
馬文一手打造了他所在的一個全新的行業——高層管理谘詢業。是他把麥肯錫從一個奄奄一息的會計和工程事務所改造成為一家卓越的谘詢公司,為商業界的高級經理人以及政府要員提供服務。馬文在麥肯錫整整工作了59年,從1933年直到1992年以89歲的高齡正式退休。馬文·鮑爾的出眾之處就在於他特別重視價值觀和個人品質。馬文死後,約翰·拜恩曾在2003年1月號的《商業周刊》中這樣寫道:
鮑爾是麥肯錫的大祭司,他把合夥製變成了谘詢業的金科玉律……他堅信,谘詢顧問應該像最優秀的醫生或者律師那樣,永遠把客戶的利益置於首位,時時恪守道德,始終對客戶說真話,而不是曲意逢迎。
鮑爾的道德感和價值觀直接來自於他的童年。馬文·鮑爾是卡洛塔與威廉·鮑爾夫婦的長子。他們家境平平,居住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這一家人把為人正直與受人尊敬看得遠高於金錢。馬文兩歲時,他的弟弟比爾呱呱墜地。
鮑爾一家非常注重學習,學習就是馬文童年生活的主要部分,必讀書目包括小說和詩歌。威廉·鮑爾對於馬文兄弟讀過哪些書都有記錄。馬文把馬克·吐溫的所有小說都讀了兩遍,每讀完一遍,他都簽上自己的姓名縮寫。
馬文的父親是理想的行為榜樣,因為他的工作是處理複雜的土地所有權轉讓,這項工作既需要智力,又需要實踐。他不僅要懂技術和法律,還要具備敏銳的商業眼光,遵循極高的道德標準。威廉在業內享譽全國,多年以後他的兒子也同樣名滿天下。威廉·鮑爾經常帶馬文兄弟倆去參觀克利夫蘭的各種工廠,讓他們對不同類型的工廠有個直觀的了解。在馬文的記憶中,這些參觀趣味盎然,而且意義非凡,因為有時候父親竟然會一整天不上班,就為了陪著馬文·比爾參觀工廠。由此不難想象,馬文之所以總是渴望通過實踐來學習各種有用的、重要的知識,就是因為受到了父親的鼓勵。每當他們離開一家工廠的時候,父親總會問:“你們學到了什麼?”
表麵上這是一個保守的美國中西部家庭,可實際上鮑爾一家並不像當時的大多數家庭那樣搞家長製。威廉·鮑爾相當民主,在重大決策關頭,他會征求全體家庭成員的意見。馬文清楚地記得,當初研究要不要搬家到克利夫蘭城另一邊去的時候,他也參加了討論。事實上,這次討論給馬文留下的印象遠比搬家本身更深刻。馬文後來回憶說:“很了不起的是,父親一直都讓我們兄弟倆參與家庭決策。當然啦,我的話未見得真能起什麼作用,其實我自己都記不清當時究竟說了些什麼,但是那一次,以及在其他的討論中,我都暢所欲言,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討論可能是馬文與非層級製管理體係的第一次接觸。
2.馬文的思想曆程
從早年起,馬文就展現出思想的獨立性。他在中學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海倫·麥克勞克琳。他回憶起當時父親不準他與海倫談戀愛的情景:“爸爸和我真是好一番鬥爭,直到最後他明白了我在這個事情上是絕不會屈服的。”他對那段時期的記憶還包括一位對他影響頗深的語文老師、辦校報以及在暑期打各種各樣的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