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帶著手機去工作(1)(2 / 3)

但眼前的問題是,除非你生活在荒島上或者是湖底裏,不然這種方法無法奏效。在《與智能手機共眠》這本書中,哈佛商學院的萊斯利·珀洛認為,對多數人而言,打破全天待命工作狀態的習慣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單獨行動。她講述了世界上最兢兢業業的組織波士頓谘詢集團怎麼更好地管理和控製超度連結的。這家公司製定了規則,規定員工不需要24小時待命,並鼓勵員工都這麼做。剛開始很多自大的谘詢公司嘲笑他們--隻有懦弱的人才關機。但最終,通過降低員工的精力損耗,公司員工的工作的效率大大地提高。

珀洛女士的建議應該受到重視。隨著智能手機越來越智能以及年輕的數字一代進入職場,超度連接的問題隻會越來越嚴重。人們把更多的生活交給他們的手機打理,就像福克斯將越來越多的生活交由博嘉德打理一樣。人們可以下載一個私人秘書(像蘋果的siri一樣)提醒你日程表的安排,虛擬私人教練勸你多鍛煉。英國電信監管機構Ofcom表示,60%(令人吃驚的數字)的青少年智能手機用戶對這類設備“著魔”,成年人的比例約為37%。

智能手機運行越快,程序越具有吸引力,用戶越容易上癮。妻子或丈夫看到對方沉迷於手機可以把這該死的玩意兒扔到窗外或者扔進馬桶裏。但是,想擺脫智能手機的奴役,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公司的計謀:堅決要求員工們偶爾關關機。

聰明的公司會給員工買iPad

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 個人電子設備 科技消費化 企業

就像其他許多企業一樣,聯合利華(一家英荷消費品巨頭)也在從新生一代中招聘員工。這一代人的技術期望受到了Facebook、手機應用以及其他創新產品的深深影響。但是,並不隻有“數字土著”才能被辦公技術環境所震撼。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及社交網絡和其他網絡工具的無窮魅力,都意味著所有年齡段的人們都已習慣於強大易用的指控技術。其中許多人想在上班時也能用到同樣的玩意兒。

社會發展也刺激了這幫人的需求。其中,日漸增多的工作移動性--不論是通勤還是會見客戶--都使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這些上班族中間極受歡迎。另外,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不明顯,這意味著人們需要更多地依賴技術,讓自己能隨時隨地工作或娛樂。

個人辦公技術的全麵到來正在引發驚濤駭浪。“曆史上,許多IT部門都把別人當做‘技術機器’--也就是說,“機器們”應該完全按照講的來做。”鮑勃·丁克爾說道。他是MobileIron的老板,而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其他公司管理移動設備。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能夠選擇的移動設備幾乎都限製在為數不多的幾個產品。

關於這個問題,曾有過一個基本道理:嚴格標準化能夠節約錢。如果將選擇限製在小部分產品上,公司就能夠進行批購,還能更加合理地對機器進行維護。這與廉價航空的做法多少有些類似:隻購買一兩種機型,靠此它們收獲了大量的存款。同時,標準化也讓安全保證變得更加容易。黑莓手機廣受公司歡迎的一個重大原因是:RIM提供了一些軟件,它們能使IT部門的管理方式與用戶們的使用方式相適應。

然而現在,IT隊伍的權威正麵臨著巨大挑戰。許多員工要求得到的權利(包括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辦公,將商務與個人數據混合,以及對其應用進行個性化),對於數字獨裁的IT部門來說,都是要堅決抵製的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