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智能”你的生活(2)(2 / 3)

更強大的處理能力和更好的互聯性能還使人們得以建造出足以儲存和處理這些傳感器和其他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的計算機係統。放眼全球,各大公司都在組建數據中心網絡,服務器動輒數以千計,這就是所謂的“雲計算”。雲計算不光進行數據儲存,也進行數據處理,比如促使智能係統對所處環境的變化產生即時反應。

IT企業將智能係統視為下一個大事件。不言而喻,該行業最雄心勃勃的計劃來自各大巨頭,特別是IBM,其老板彭明盛已將智能係統置於優先發展的地位。數年前,IBM便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力宣揚數字技術能夠令能源、交通、城市以及其他許多領域更加智能。其他公司也是爭先恐後,各展所長。

政府也不甘落後。許多國家都把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刺激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還把智能係統設為優先產業政策。這一市場的主要競爭者是精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以德國和中國為翹楚。

然而,光是對技術公司和野心政客有利是不足以令智能係統風靡全球的。智能係統強勢的推動力是現實需要。許多國家基礎設施正在老化,醫療負擔日漸沉重,麵臨著很大的資金壓力。更加智能地使用資源可以使納稅人的錢花得更有效率。遠程監控病人要比將讓他們住院更廉價,也更安全。在大橋上安裝傳感器有助於工程師了解大橋何時需要整修。

中國在這方麵樹立了好榜樣。那裏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據麥肯錫谘詢公司的數據,到2025年,中國將新增3.5億城市居民,相當於當前整個美國的人口。沒有數字技術對基礎設施進行強化,中國就不可能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夠的食物、交通、電力和水。

最重要的是,智能係統可能是人類應對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全球變暖問題--的最有力工具。電網、交通係統和供水係統從本質上說都屬於“啞管道”網絡。IBM的計算結果表明,隻要美國電網的效率能夠提高5%,就能減少相當於5300萬節車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據德克薩斯交通研究所的數據,2007年,交通擁堵白白浪費了美國人42億小時的工作時間和1060億升汽油。據市場研究公司Lux Research的數據,全世界發電廠25%~50%的處理水是白白漏掉的。

智能係統好處多多,那麼壞處呢?首先進入人們腦海的是隱私侵犯和政府權力濫用。事實上,與一些智能係統相比,喬治·奧威爾的小說《1984》中的“電幕”簡直是小兒科。在智能係統時代,小說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要想在自己的房間裏躲過“老大哥”的監視簡直是癡人說夢。

其次,批評者擔心智能係統會反製創造者,就像電影《黑客帝國》裏的情節那樣,人類被插在用於控製人類的現實模擬機器中,身體的熱量與電變化被一一記錄。幸運的是,這一幕或許仍然隻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智能係統可能很容易癱瘓或是被黑客侵襲。

第三,有人擔心接近智能係統的人將會比遠離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從而獲得不公平的優勢。格倫恩特爾在《鏡像世界》中就著重描寫過這一風險。

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擔憂,除非它們被一一消除,否則智能係統總是可能激起某些人的恐慌。我們已經有過這方麵的極端例子:隱形炸彈人--是一個對社會不滿的美國人。此君不斷通過炸彈郵件攻擊計算機科學家和其他人士。在《鏡像世界》出版兩年後,格倫恩特爾曾收到過隱形炸彈人郵件,結果被炸成重傷,所幸最後保住了性命。

後PC時代“幸福的煩惱”

科技 個人技術 移動設備 智能手機 社交媒體

2011年8月12日是IBM推出5150個人電腦的三十周年紀念日,IBM5150設立了技術標準與設計理念,為許多後來的個人電腦所遵循。IBM中東與非洲技術總監馬克·迪安發表了一篇紀念IBM5150發行三十周年的博文,其中披露,他已經改用平板電腦。馬克·迪安曾參與個人電腦的初始設計,他在博文中寫道“當初協助設計個人電腦時,我從沒想過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個人電腦的衰退”,他還預測,個人電腦終將步上打字機和黑膠唱片的後塵。

有人認為後PC時代已經開始,這種觀點並未得到廣泛認可。例如,微軟則傾向於認為,世界正步入“PC+”(PC-plus)時代,每年還將有數百萬台個人電腦售出。確實,這些率先將信息處理技術引進家家戶戶的機器,並非行將滅亡,尤其在新興市場國家,人們仍然渴望擁有個人電腦。2012年,中國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個人電腦市場,而且仍有大量發展機遇。中國的電腦製造商們,比如聯想,都頗具優勢,可以從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