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七年的奮力開拓與努力拚搏,海爾已從一個1984年虧損147萬元的集體所有製小廠發展成為一個2001年銷售額602億元、出口額4.2億美元、利稅42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應該說海爾創造了中國企業跳躍式發展的一個奇跡。海爾的成功在於形成了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整合各種資源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鑄就了具有高知名度、高信譽度和高美譽度的著名品牌。無論是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還是產業多元化、市場國際化、企業文化建設,海爾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市場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擴大,全球化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這對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家電行業是中國所有產業門類中競爭最充分、市場最成熟的一個行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家電行業的影響並不大,因為家電行業早已“入世”。盡管如此,家電行業競爭的殘酷性並沒有一天減弱過,反而進一步強化。因為隨著家電市場的日益飽和(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的城市市場)和技術上不斷的更新換代以及家電企業紛紛開始多元化,家電產品的利潤率日趨降低(彩電竟降到了2%),家電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力爭取得高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同時,在家電的高端市場,跨國公司處於壟斷地位(這在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與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家電企業雖然在勞動力成本、規模化生產、營銷渠道、消費文化等方麵具有許多優勢,但在資金、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管理經驗、人才等方麵尚有很大的差距。海爾作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與國內家電企業相比,優勢十分明顯,但與跨國公司相比,劣勢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也有優勢)。海爾要進軍世界500強,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在“與狼共舞”中勝出,就必須根據瞬息萬變的市場不斷創新,不斷推出令消費者滿意的新產品。在技術與市場之間、規模與效益之間、速度與質量之間取得一種均衡。
海爾十七年來以年均78%的速度在茁壯成長,其在中國家電企業以至工業企業中的影響力日益凸顯,也成為跨國公司重點進攻的對象。作為海爾“掌門人”的張瑞敏,始終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描述自己的生存心態。他不無憂慮地說過:“今天的海爾,像一輛疾馳在高速公路上的車,速度非常快,風險也非常大,即‘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但又不能慢下來,慢了就不能實現目標。我現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把住方向盤,保證海爾這輛車不出方向問題。”那麼,海爾靠什麼才能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這不僅是以張瑞敏為首的三萬名海爾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也是所有關注中國企業發展的人關心的問題。我們在這裏提出八個問題與海爾共勉,並認為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對海爾能否成為“百年老店”有很大的關係。
一、產權問題
海爾是集體所有製企業(但很難說是純粹的,因為在1985~1998年底的十四年中,海爾通過資產重組、控股聯營、兼並等手段盤活各種經濟成分的虧損總額達5.5億元的虧損企業18個,資產總額達15.2億元,約有1.5萬人加盟海爾)。1993年11月19日,青島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之後又把電冰櫃廠和空調器廠的部分資產進行配股,共籌資7個億。2001年底,青島海爾實施A股增發方案,收購海爾空調器總公司74.45%的股權,已累計持有後者99.95%的股權。海爾母公司在產權改革上基本沒有動作,媒體報道也絕少談海爾的產權問題。海爾沒有從製度層麵上解決產權問題,卻在市場國際化和產業多元化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明體製不是借口,當然這絕不是說體製不重要,但無論如何體製或產權隻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張瑞敏在2000年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海爾是集體企業,其資產既不是國家的,也不能量化到個人,不知道應該歸誰,產權最不清楚。”他又說:“集體企業產權問題應該怎麼解決,關鍵在於國家。在國家對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總體的、法律的明確界定之前,若要自己推進產權製度改革,海爾就會成為焦點,這不僅要牽涉到法律等好多問題,而且會牽涉到許多精力,最終影響海爾的發展。”張瑞敏覺得產權“這件事太麻煩,顧不上多想。”作為海爾的領路人,張瑞敏顧不上多想太麻煩的產權改革這件事,自有他的道理。海爾是中國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集體所有製企業,海爾產權改革的難度倒不在於它是集體所有製企業,因為從現實情況看,集體所有製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而中小型集體所有製企業產權改革相對容易,可以一賣了之(賣給個人,賣給部分職工或全體職工,從而將中小型集體所有製企業通過產權改革改造成為個人獨資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海爾太大,不僅規模太大,而且知名度太大。更為複雜的是,海爾吃掉18家虧損企業,這些企業可能有集體的,有國家的(未經調查,隻是推測),這樣在海爾的產權改革中,區分哪些是集體的,哪些是國家的,恐怕不比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簡單多少。盡管張瑞敏不願觸及海爾的產權問題(太複雜、太敏感),但這畢竟是繞不過去的難題。
海爾的產權改革何時啟動,主要取決於政策環境(如國家有關法律的出台)和時機的把握(產權改革涉及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在時機不夠成熟時進行弄不好會引發“強烈地震”),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改革又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集體所有製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形式,其要害在於割斷了員工與集體之間的財產聯係(這也是其與合作製企業、合夥製企業的本質區別),其資產既不是國家的,也不是個人的,似乎是“無主財產”,產權最不清晰。在集團成立之前,海爾是純粹的集體所有製企業;在集團成立之後,海爾兼並了許多企業,成為一家既有國有資產、又有集體資產的混合所有製企業(股份製企業也可能是混合所有製企業,但出資人是明確的,出資比例是可以量化的),在海爾這種混合所有製企業中,哪些是國有資產?哪些是集體資產?難以準確量化。因此,海爾產權改革的第一步是要劃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在總資產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國有資產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授權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持有,集體資產則作為集體股由全體員工持有。第二步,成立員工持股會,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持有集體股,即把集體股全部量化到個人,由員工買斷。海爾的產權改革將會遇到三大難題:一是國有股與集體股的切分問題;二是員工股在管理層與廣大員工之間如何分配的問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三是幹部員工的支付能力問題(這又涉及到國家對員工持股的政策優惠問題)。當然,海爾也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但即使如此,員工持股也應成為海爾產權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重頭戲”,這既與海爾的集體所有製企業的性質有關,也為了從根本上調動廣大幹部員工的積極性。通過產權改革,使海爾從名義上的集體所有製企業(人人與企業資產無關)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集體所有製”企業(人人與企業資產有關)。
海爾以員工持股為主體的產權改革可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四大好處:一是激勵機製長期化。高薪也可以起到激勵效果,但卻是短期化的,而且要增加現金支出。通過員工持股,將使員工(廣義的,也包括經營層)在長期利益上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二是可以妥善解決老同誌的退休問題。海爾目前的董事局成員絕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創業者,為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何讓他們自覺自願地交權,從而實現新老交替,不能不考慮從機製上解決問題(雖然也可以強迫退休,但這並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不僅有失公平,而且也會造成不必要的人事動蕩),解決了認股權問題,老同誌也就無後顧之憂了,可以比較情願地退居二線或一退到底。因此,海爾要實現新老交替的軟著陸,實行員工持股顯然是明智之舉。三是有助於建立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決策機製。海爾之所以實現了十七年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決策上沒有犯大的錯誤。海爾完成產權改革後,通過獨立董事和員工董事的引進,將進一步完善決策機製,形成一種超越個人局限、有效控製風險的決策係統。四是增強員工的參與意識。員工持股後,通過員工持股會選舉自己信得過的員工董事和員工監事進入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無論是美的MBO式的產權改革、海信“從腳到頭”(先改子公司後改母公司)式的產權改革,還是聯想與春蘭的員工持股式的產權改革,對海爾的產權改革都不無借鑒意義。
二、核心技術問題
家電技術依據其對終端產品(即整機)的貢獻大小,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核心技術(如冰箱、空調、冷櫃的壓縮機技術,彩電的顯像管技術,電腦和手機的芯片技術等);二是部件技術(如空調的變頻器技術,冰箱的直流電機技術,電腦的內存光盤技術等);三是整機技術(即應用技術),包括外觀設計、部件整合、整機係統功能優化、環境設計和工業設計等。中國家電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整機技術和某些部件技術上,核心技術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裏。家電企業由於連年不斷的價格戰,利潤一再走低,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來進行具有原創性的技術創新。一項核心技術的研發成功,必須要有強大的資金投入。核心技術的創新是企業技術進步不斷積累的結果。從改革開放時算起,中國家電企業的發展隻有短短的二十幾年的曆史,與西方擁有百年曆史的跨國家電公司相比,尚處於成長期。在核心技術領域,海爾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消弭。因此,海爾從應用技術(如白色家電的變頻技術、節能技術、抗菌技術等)入手,采用由外(即應用技術)到中(即部件技術)、由中到裏(即核心技術)的漸次創新路徑是符合國情的,這也是一條現實主義的技術創新路線。與其他家電企業相比,海爾在技術創新上的表現是令人欽佩的。
麵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趕超跨國公司,是中國家電企業的夢寐以求的理想。如果在核心技術領域不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家電企業就永遠難以擺脫受製於人的不利局麵。中國家電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產品上,而高端家電產品基本上由跨國公司壟斷,如果說中低端產品的競爭主要是質量的競爭,則高端產品的競爭主要是技術的競爭。跨國公司家電產品的利潤遠遠高於海爾等家電企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技術含量上的差別。海爾在2004年能否進入世界500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創新的速度和力度,而技術創新又主要表現在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上。海爾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也主要表現在高端產品上。因此,海爾能否在核心技術領域有所作為,對於海爾能否繼續取得未來的競爭優勢,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家電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已經取得了許多令跨國公司不敢小覷的重大成果,有些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有些成果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如春蘭的壓縮機技術、康佳的液晶顯示器技術、創維的液晶背投技術、TCL的“6+4”無繩電話係統清晰技術,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虹經過五年左右的技術攻關,於2001年9月在全球首先推出了同時運用變頻逐行掃描和精密顯像技術的精顯王背投影彩電,其中變頻逐行掃描技術國內惟一、全球領先,在技術上已超過了東芝和索尼,標誌著長虹在背投影彩電的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海爾作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第一品牌,與國內同行業相比,在技術創新上也處於領先地位(綜合比而非單項比)。在白色家電領域,海爾的技術指標已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並在部分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技術創新上,海爾也建樹頗豐。無論是抗菌技術、節能技術,還是變頻技術、防輻射技術,海爾都成績蜚然。2000年8月,海爾在北京中關村獨資成立了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在上海也成立了一家)。集成電路是現代家電、IT產品的核心部件,白、黑、米三種家電(也包括網絡家電)都離不開集成電路的應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家電(廣義的)企業就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整機生產廠,隻能算是裝配廠。2001年9月,北京海爾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開發成功中國第一枚可實現商品化生產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電視MPEG-II解碼芯片,這意味著中國第一枚產業化數字解碼芯片誕生,從此徹底改寫了模擬電視時代中國在集成電路方麵仰人鼻息的曆史。這枚被海爾命名為“愛國者Ⅰ號”芯片的問世,預示著在數字電視時代,中國將擁有自己的關鍵芯片。這標誌著海爾在數字視音頻產品的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2年2月,上海海爾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在成立僅僅一年後開發出了0.25毫米工藝的微控製器MCV芯片,該款芯片屬於可商業化的SOC芯片,集CPV、數模轉換器、內存、液晶顯示驅動器等眾多模塊於一體。